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23-12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294008
  • 2-1
  • 526809
  • 60257477-4
  • 16开
  • 2023-12
  • 小学教育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索桂芳: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单位理事。目前的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先后承担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教育厅课题以及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课题。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为再版图书,根据最新课程标准修改而成。本书内容包括课程的多元理解、课程的基础、课程研究的历史与趋势、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实施取向与模式等。本书从学生需求出发安排教材结构的编写理念,进一步突出情境性,增强操作性,强化对话交流的特色,增加了图片、图表等直观性较强的表现方式,配有辅教光盘,并正在探索建设学科教学网站。本书可作为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教科书,也可作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使用,此外,对课程与教学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均可阅读。
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001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含义及关系 |002
一 、课程的含义与课程观|002
二、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观|005
三、课程与教学的整合|007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008
一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008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009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010
一 、萌 芽 期 | 0 1 1
二、建立期 | 012
三、繁荣期 | 014
第四节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016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016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017
第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021
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022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022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023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024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024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025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026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026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027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029
一、优化课程设置 |029
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 |031
三、改善课程实施(教学)过程|031
四、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032
五、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032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033
第三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 |036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037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037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 |038
三、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047
四 、主要的课程论流派|048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 |049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意义|049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051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052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054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058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 062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述 |063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 |063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064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065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 |066
一、课程目标的表述 |066
二、教育目标分类 |070
三、教学目标陈述的一般准则 |074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074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确立应注意的问题|077
第五章 课程内容 | 080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理解 |081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081
二、课程内容的构成 |082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选择 |084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084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和依据|086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089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090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090
二、课程资源的特征 |090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091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092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 |093
一、新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094
二、关于教材处理的新课程理念|096
第六章  课 程 组 织 | 0 99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概述 |100
一、课程组织的概念 | 100
二、课程组织的意义 | 101
三、课程组织的准则 | 102
第二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104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105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08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12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13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14
六、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115
第三节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科书 |115
一 、课 程 计 划 | 1 1 5
二 、课程标准   117
三、教 科 书 | 1 2 0
第四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121
一、均衡性原则 | 121
二、综合性原则   122
三、选择性原则 | 122
第七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 | 124
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 | 125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 125
二、课程实施的意义 | 126
三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 128
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31
一、课程改革方案本身的特征 | 131
二、学校内部因素的特征 | 132
三、学校外部因素的特征 | 134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教学|135
一、教学的意义 | 135
二、教学的任务 | 136
第八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 139
第 一 节 教学过程 | 140
一、 教学过程的含义 | 140
二、 二 、教学过程的本质 | 141
三、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 | 144
四、 教学过程的结构 | 148
五、 第二节 教学原则 | 153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 153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 154
第九章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164
第一节 教学方法 |165
一、教学方法概述|165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67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74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177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177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78
第三节 教学模式 |182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182
二、国外流行的教学模式|182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187
四、信息时代的典型教学模式|191
第十章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与教学反思| 197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98
一、备课 | 198
二、上 课 | 201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203
四、课外辅导 |204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与分析|204 第二节 教学反思 |206
一、教学反思概述|206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208
三、教学反思的类型|209
四、教学反思的原则和方法|211
五、教学反思的过程|212
第十一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216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 |217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概念|217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217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219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219
一、以主体为依据的分类|219
二、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220
三、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220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和方法 |221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模式|221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223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程序 |224
一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准备阶段|225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阶段|225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处理阶段|226
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新发展 |226
一、表现性评价 |226
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228
第 十 二 章 课 程 管 理 | 2 34
第一节 课程管理概述 |235
一、课程管理的含义|235
二、课程管理的意义|235
三、课程管理的内容 |236
第二节 课程管理模式 |238
一、课程管理的主要模式|238
二、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245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246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历史沿革|246
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248
参考文献 | 25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