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8-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以下为《岩石力学高级教程》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试读
  •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585738
  • 1版
  • 402904
  • 46259037-3
  • 平装
  • 16开
  • 2018-12
  • 1080
  • 724
  • 工学
  • 力学
  • TU45
  • 土木类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5篇28章:第一篇(第1章-第3章)介绍了岩石的概念及基本物理性能;第二篇(第4章-第10章)重点介绍了岩土材料弹塑性力学基础;第三篇(第11章-第18章)重点介绍了岩石的基本力学性质;第四篇(第19章-第26章)介绍的是岩石力学的一些复杂问题,这些复杂问题绝大部分属于岩石物理学的范畴;第五篇(第27章、第28章)重点介绍了岩石力学在地下工程和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及分析方法,以及围岩稳定分析原理。为了提高读者对学习本书的兴趣和效率,绝大部分章节附有复习思考题,既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基本概念,又便于读者自学。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岩石力学类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篇 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1章 绪论 1
1.1 岩石与岩体 1
1.2 岩石力学的研究范畴与内容 1
1.2.1 岩石力学的研究范畴 1
1.2.2 岩石力学的研究内容 2
1.3 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 3
1.4 岩石力学涉及的两大学科—地质学科和力学学科 4
1.4.1 地质学科在岩石力学中的作用 4
1.4.2 力学学科在岩石力学中的作用 5
1.5 岩石力学的发展简史 6
1.5.1 岩石力学发展的标志性阶段 6
1.5.2 中国岩石力学发展概况 7
1.5.3 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与主要成果 8
1.5.4 岩石力学的发展前景 9
复习思考题 10
参考文献 10
第2章 岩石 11
2.1 岩石和矿物 11
2.1.1 地球上的矿物 11
2.1.2 地球上的岩石 12
2.1.3 月球上的岩石与矿物 12
2.1.4 岩石的微构造 12
2.2 岩石的分类 14
2.2.1 成岩过程 14
2.2.2 火成岩 14
2.2.3 沉积岩 15
2.2.4 变质岩 16
2.2.5 成岩旋回 17
2.3 岩石的特点 18
2.3.1 高压高温环境 18
2.3.2 多孔介质 18
2.3.3 长期作用 19
2.3.4 广泛应用的材料 19
复习思考题 19
参考文献 20
第3章 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 21
3.1 研究岩石物理学的意义 21
3.1.1 岩石物理学的内容 21
3.1.2 正演问题和反演问题 21
3.1.3 岩石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2
3.2 岩石的重度和密度 23
3.3 岩石的孔隙性 24
3.4 岩石的水理性质 25
3.4.1 岩石的吸水性 25
3.4.2 岩石的抗冻性 26
3.4.3 岩石的软化性 26
3.4.4 岩石的崩解性 27
3.4.5 岩石的膨胀性 27
3.4.6 岩石的透水性 28
3.5 岩石的热学性质 29
3.5.1 热传导方程 29
3.5.2 岩石的比热容、热导率和线胀系数 30
3.6 岩石的磁性 35
3.6.1 地磁要素 35
3.6.2 岩石磁性有关物理量 35
3.7 岩石的电学性质 37
3.7.1 岩石的电阻率、视电阻率和介电常数 37
3.7.2 岩石电学性质的应用 40
3.7.3 岩石电磁特性的应用 42
复习思考题 43
参考文献 43
第二篇 岩土材料弹塑性力学基础
第4章 应力与应变 45
4.1 应力 45
4.1.1 应力张量 45
4.1.2 一点的应力状态(应力张量) 45
4.1.3 主应力与应力张量不变量 47
4.1.4 Moh
圆 48
4.1.5 地质应力 54
4.2 应变 59
4.2.1 位移、变形、应变和应变率的概念 59
4.2.2 体积应变 61
4.3 屈服条件 62
4.3.1 屈服条件的概念 62
4.3.2 应力张量的分解及应力偏量 63
4.3.3 屈服准则 65
4.4 主应力空间与平面 68
4.5 应力分析的重要问题 72
复习思考题 75
参考文献 77
第5章 材料的弹性本构关系 78
5.1 概述 78
5.2 各向同性材料的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广义胡克定律) 80
5.3 弹性固体的应变能和余能密度 86
5.4 各向异性、正交各向异性及横观各向同性线弹性(G
een)应力-应变关系 88
5.5 非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 91
5.6 各向同性材料的增量应力-应变关系(亚弹性) 93
5.7 基于割线模量的增量本构关系 95
5.8 变模量增量应力-应变模型 96
5.9 本章小结 98
复习思考题 100
参考文献 101
第6章 单轴状态下弹塑性材料的特征和模型 102
6.1 塑性和模型 102
6.2 单轴应力-应变特性 102
6.3 单轴状态下的全量应力-应变模型 104
6.4 单轴状态下的增量应力-应变模型 105
复习思考题 111
参考文献 112
第7章 材料的塑性本构关系 113
7.1 加载准则 113
7.2 流动法则 114
7.3 理想塑性材料的增量应力-应变关系 117
7.4 强化法则 122
7.5 有效应力和有效塑性应变 125
7.6 加工强化材料的增量应力-应变关系 128
复习思考题 132
参考文献 133
第8章 岩土材料的弹塑性力学特性 134
8.1 岩土塑性力学与变形固体力学 134
8.2 岩土类材料的应力-应变-强度特性 137
8.3 弹塑性力学及工程岩土力学的基本特征与局限性 140
8.4 岩土弹塑性本构关系与模型 142
8.5 岩土塑性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144
复习思考题 145
第9章 岩土塑性力学的若干进展及模型 146
9.1 广义塑性力学简介 146
9.2 应变空间表述的本构关系 152
9.3 双剪应力系列屈服与破坏准则 156
9.4 其他岩土塑性模型简介 164
复习思考题 170
参考文献 170
第10章 平面应变问题极限荷载的滑移线场解 171
10.1 极限荷载与极限分析理论 171
10.2 平面应变问题应力场的滑移线解 174
10.3 应力滑移线的性质及几种简单应力场 179
10.4 速度滑移线及其性质 183
10.5 应力间断与速度间断 187
复习思考题 191
参考文献 191
第三篇 岩石的基本力学性质
第11章 岩石力学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193
11.1 试验机 193
11.1.1 简述 193
11.1.2 试验机的刚度与岩样的可控破裂 195
11.1.3 影响试验机刚度的主要因素 198
11.2 三轴压缩试验设备 199
11.2.1 围压容器 199
11.2.2 高压的产生 201
11.3 应力路径 201
11.3.1 加载与卸载 201
11.3.2 加载方式及比例加载 203
11.3.3 加载面 204
11.4 岩石动态试验方法 206
11.4.1 岩石动力学性质 207
11.4.2 研究岩石动力学性质的方法 208
11.4.3 分段式霍普金森压杆 208
11.5 岩石真三轴力学试验(方形试件) 210
11.5.1 真三轴试验仪器及加载方式 210
11.5.2 真三轴试验步骤 214
11.6 岩石真三轴力学试验(圆筒形试件) 215
11.6.1 简述 215
11.6.2 主要试验设备及关键技术 216
11.6.3 小型围岩开挖卸荷试验系统构建 221
11.6.4 开挖卸荷试验的模拟与再现过程 222
11.6.5 试验系统创新与特色 222
11.6.6 试验举例 223
11.6.7 系统小结 225
11.7 岩石力学试验主要内容 225
11.7.1 岩石常规力学试验 225
11.7.2 岩石研究性力学试验 226
11.7.3 岩石综合性、设计性力学试验 227
11.7.4 岩石力学试验新进展 227
复习思考题 228
参考文献 229
第12章 岩石的变形性质 230
12.1 岩石在单轴压缩状态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230
12.2 反复加载与卸载条件下岩石的变形特性 232
12.3 三轴压缩状态下岩石的变形特征 233
12.4 真三轴压缩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 234
12.5 岩石的剪胀 235
12.5.1 岩石剪胀的概念 235
12.5.2 岩石剪胀的应用 236
12.6 岩石的弹性本构关系 238
12.7 岩石的各向异性 239
复习思考题 240
参考文献 240
第13章 岩石的强度性质 241
13.1 岩石的基本破坏形式 241
13.2 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 241
13.3 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 244
13.4 岩石的抗剪强度 248
13.5 岩石的三轴抗压强度 249
13.6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254
复习思考题 257
参考文献 258
第14章 岩石的流变性质 259
14.1 基本概念 259
14.2 流变模型理论 261
14.2.1 基本元件 261
14.2.2 基本二元模型 262
14.2.3 组合模型及其流变特性 267
14.2.4 模型的选取原则 270
14.3 经验方程法 271
14.4 长时强度 272
14.5 时温对应原理及叠合曲线 274
14.5.1 材料的模量-时间曲线 274
14.5.2 WLF方程 276
14.5.3 时温等效作图法 277
14.6 岩石时温对应关系 278
14.6.1 饱和多孔岩石弛豫衰减的时温等效性 278
14.6.2 花岗岩蠕变柔量(松弛模量)的时温等效性 281
14.6.3 岩石移位因子参数的确定 282
14.6.4 时温等效原理应用范围的讨论及其拓展 283
复习思考题 284
参考文献 284
第15章 岩石的屈服与破坏准则 285
15.1 简述 285
15.1.1 基本概念 285
15.1.2 偏平面上屈服曲线的性质 287
15.1.3 岩土类材料的屈服与破坏特性 288
15.2 Moh
-Coulom
屈服或破坏准则 289
15.2.1 M-C准则的不同表达式 289
15.2.2 M-C准则的评价 290
15.3 T
esca准则与Zienkiewice-Pande准则 291
15.3.1 T
esca准则 291
15.3.2 广义T
esca准则 292
15.3.3 Zienkiewice-Pande准则 292
15.3.4 准则评价 294
15.4 Mises准则与D
ucke
-P
age
准则 294
15.4.1 Mises准则 294
15.4.2 D
ucke
-P
age
准则 296
15.5 Lade-Duncan准则与Lade准则 299
15.5.1 L-D准则 299
15.5.2 Lade准则 300
15.5.3 准则评价 303
15.6 霍克-布朗岩石破坏经验判据 303
15.6.1 经验判据 303
15.6.2 经验参数m、s对岩体强度的影响 306
15.6.3 对经验参数m、s含义的理解和再认识 308
15.6.4 对Hoek-

own准则的评述 309
15.7 统一强度理论 310
复习思考题 312
参考文献 313
第16章 岩体的力学性质 314
16.1 影响岩体力学性质的基本因素 314
16.2 岩体结构 317
16.2.1 岩体分类 317
16.2.2 岩体力学机制分析方法简介 319
16.3 结构面的几何特征与分类 321
16.3.1 结构面的概念 321
16.3.2 结构面的分类 322
16.4 结构面的自然特征与描述 323
16.4.1 充填胶结特征 323
16.4.2 形态特征 324
16.4.3 结构面的空间分布 325
16.5 结构面的变形特性 327
16.5.1 法向变形 327
16.5.2 剪切变形 328
16.6 结构面的强度特性 330
16.7 岩体的强度性质 332
16.7.1 岩体强度的测定 333
16.7.2 结构面的强度效应 334
16.7.3 岩体强度的估算 338
16.8 岩体的变形性质 340
16.8.1 岩体的应力-应变分析 340
16.8.2 岩体变形参数的估计 341
16.8.3 影响岩体变形性质的因素 343
16.9 综合考虑宏观、细观缺陷的岩体破坏机理与强度分析 344
16.9.1 岩体材料破坏现象及破坏机理 344
16.9.2 综合考虑宏观、细观缺陷时的岩体强度分析 346
16.10 岩体的水力学性质 347
16.10.1 岩体与土体渗流的区别 348
16.10.2 岩体空隙的结构类型 348
16.10.3 裂隙岩体的水力特性 349
16.10.4 应力对岩体渗透性能的影响 350
16.10.5 渗流应力 351
16.10.6 地下水渗流对岩体性质的影响 352
复习思考题 354
参考文献 355
第17章 岩体质量评价及其分类 356
17.1 按岩石(芯)质量指标(
QD)分类 356
17.2 按岩体结构类型分类 357
17.3 岩体质量分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

T 50218—2014)简介 358
17.4 岩体地质力学(CSI
)分类 362
17.5
a
ton岩体质量(Q)分类 364
17.6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

T 50218—2014)与Q分类法、
M
分类法之间
的关系 367
17.7 数值分类法在工程岩体分级中的应用 368
复习思考题 371
参考文献 371
第18章 地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372
18.1 地应力的概念与意义 372
18.1.1 地应力的基本概念 372
18.1.2 地应力的成因、组成成分和影响因素 372
18.2 地应力的主要分布规律 375
18.3 高地应力区域的主要岩石力学问题 378
18.3.1 高地应力判别准则和高地应力现象 378
18.3.2 岩爆及其防治措施 380
18.4 地应力测量方法 384
18.4.1 地应力测量方法简介 384
18.4.2 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 388
18.4.3 水压致裂法 390
18.4.4 应力解除法 392
18.4.5 声发射法 394
复习思考题 397
参考文献 397
第四篇 岩石力学的复杂问题
第19章 岩体强度预测方法 399
19.1 简述 399
19.2 经验强度准则对岩体的分类 399
19.3 各向同性均质岩体强度预测 401
19.3.1 单轴抗压、抗拉强度预测 401
19.3.2 岩体或潜在破坏面抗剪强度预测 401
19.4 结构面强度理论 402
19.4.1 结构面强度理论研究现状 403
19.4.2 分形特征确定结构面粗糙度系数的方法 403
19.4.3 结构面抗剪强度计算方法 405
19.5 各向异性岩体强度预测 407
19.5.1 含一组结构面各向异性岩体强度预测 407
19.5.2 含两组或三组结构面各向异性岩体强度预测 410
19.6 Hoek-

own准则(2002版)对岩体强度的估算 413
19.7 地下水对岩体强度的影响 414
19.8 岩体变形模量的估算 414
19.8.1 由岩体分类指标估算 415
19.8.2 由纵波波速估算 415
复习思考题 416
参考文献 417
第20章 基于元件模型的贯通节理岩体损伤本构模型 418
20.1 简述 418
20.2 元件模型理论 418
20.2.1 结构体变形机制元件 418
20.2.2 结构面变形机制元件 420
20.3 贯通节理岩体单轴压缩静态损伤本构模型 421
20.3.1 基于岩块和节理变形组合的岩体压缩变形本构方程 421
20.3.2 算例分析 423
20.4 贯通节理岩体三轴压缩静态损伤本构模型 425
20.4.1 三轴压缩下岩块与节理面的变形本构方程 425
20.4.2 算例分析 427
20.5 考虑节理剪切强度的贯通节理岩体单轴压缩静态损伤本构模型 428
20.5.1 考虑节理剪切强度对模型的修正 428
20.5.2 算例分析 429

20.6 考虑节理剪切强度的贯通节理岩体动态单轴压缩变形本构模型 431
20.6.1 本构模型的建立 431
20.6.2 本构模型的参数确定方法 432
参考文献 433
第21章 孔隙流体对岩石的作用 434
21.1 流体静压力下饱和岩石的弹性表现 434
21.1.1 孔隙压力对岩石性质的影响 434
21.1.2 饱和岩石—排水情况 435
21.1.3 饱和岩石—不排水情况 436
21.2 弹性波在饱和岩石中的传播 437
21.2.1 液体饱和对波速的影响 437
21.2.2 波速比 的变化 439
21.3 线性多孔弹性力学 441
21.3.1 基本概念 441
21.3.2 不排水情况下的孔隙压力和弹性模量 442
21.3.3 有效应力定律 444
21.4 达西定律和岩石的渗透率 445
21.4.1 等效体 446
21.4.2 达西定律 447
21.4.3 渗透率 448
21.5 渗透率的测量 450
21.5.1 稳态法 450
21.5.2 压力脉冲法 451
21.5.3 周期加载法 451
21.6 岩石渗透率受岩石组分、孔隙率、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452
21.6.1 渗透率随岩石组分的变化 452
21.6.2 渗透率随压力的变化 453
21.6.3 岩石的热开裂 454
21.7 流体输运模型 455
21.7.1 等效管道模型 455
21.7.2 逾渗模型 456
复习思考题 457
参考文献 458
第22章 岩石的断裂 460
22.1 差应力作用下岩石的特性 460
22.1.1 岩石的膨胀 461
22.1.2 岩石破裂的微结构 464
22.1.3 声发射及其他性质 465
22.2 脆性破裂 467
22.2.1 破裂类型和破裂准则 468
22.2.2 库仑准则 469
22.2.3 应力状态指数 473
22.3 岩石断裂力学 475
22.3.1 断裂力学 475
22.3.2 张开型裂纹的黏聚力模型 479
22.3.3 剪切型裂纹的滑动弱化模型 481
22.3.4 岩石的剪切断裂能 485
22.4 流体对断裂的影响 488
22.4.1 孔隙压力 488
22.4.2 有效应力定律 489
22.4.3 水压致裂 489
22.5 受压裂纹问题的特殊性 491
22.6 受压裂纹周围的应力场 492
22.6.1 受双轴压力的斜裂纹 492
22.6.2 受单轴压力的斜裂纹 494
22.7 裂纹面上的载荷——非均匀分布 496
22.7.1 裂纹周围的应力和位移 496
22.7.2 裂纹面上的位移和位移间断 498
参考文献 500
第23章 岩石损伤导致失稳破坏的物理测度 502
23.1 简述 502
23.2 损伤理论介绍 502
23.3 细观非均匀性的表征及其统计分布 504
23.4 统计细观损伤力学介绍 504
23.5 CT技术的应用 505
23.6 波速和波速比 507
23.7 形变场测量 508
23.7.1 激光全息法 508
23.7.2 激光散斑法 508
23.7.3 白光数字散斑法 509
23.7.4 地面形变场测量 510
23.7.5 岩体内部形变测量 510
23.7.6 地震频率的应变张量观测 511
23.8 声发射序列的能级和数量关系—
值 511
23.8.1 声发射序列
值与地震序列
值的相似性 511
23.8.2 声发射序列
值的试验研究 512
23.8.3
值的分形意义 513
23.9 岩石介质的各向异性 513
23.9.1 引言 513
23.9.2 试验条件 513
23.9.3 试验方法 514
23.9.4 试验观测 514
23.9.5 结果(快慢S波时间延迟 与载荷P的对应关系) 515
23.9.6 分析 516
23.9.7 讨论 517
23.10 微破裂声发射的频谱分析 517
23.11 岩石中的声波衰减 519
23.12 岩石声发射(AE)序列特征 520
23.13 大地电阻率法和大地电位法 521
23.14 加、卸载响应比 523
23.15 讨论 526
23.16 波速和波速比知识的补充 527
23.17
值与m值的关系 528
23.18 非弹性介质中波的衰减 529
23.19 地震能量、地震效率与
enioff应变 534
参考文献 535
第24章 岩石的剪切破坏 537
24.1 简述 537
24.2 岩石抗剪切破坏强度 538
24.2.1 莫尔-库仑准则 538
24.2.2 莫尔-库仑准则与格里菲斯-欧文准则的内在联系 541
24.2.3
ye
lee定律 542
24.3 岩石微裂纹的演化与成核 544
24.3.1 热缺陷与热激活 544
24.3.2 缺陷的塞积与微裂纹的成核 545
24.3.3 微破裂成核理论 545
24.3.4 过程区 547
24.4 剪切破坏发生条件的围压理论 548
24.4.1 引言 548
24.4.2 初步改进的围压理论 550
24.4.3 讨论 551
24.5 岩石中的共线剪切裂纹障碍体(岩桥)接合模型 551
24.5.1 单轴压下含共线剪切切口玻璃板的实验 551
24.5.2 单轴压下含共线剪切切口岩石板的实验 552
24.5.3 裂纹系形成剪切破坏面的互锁效应 553
24.5.4 内端部翼状破裂的止裂 557
24.5.5 断层I型破裂的多发性和尺度多样性 558
24.6 剪切破裂带形成的理论模型 558
24.6.1 拉张破裂的二次破裂理论 558
24.6.2 三维破裂的破碎带形成理论 560
24.6.3 野外拍摄到的现场岩石三维剪切破裂 562
24.6.4 含单切口岩石板在围压下的破裂实验 563
24.6.5 摩擦面上磨损碎屑的产生及其对剪切破坏的意义 564
24.6.6 地壳内的应力条件 564
24.6.7 地壳断层中I型破裂的尺度估计 566
24.7 单裂纹剪切破坏发生条件的推导 568
24.8 剪切破坏KIIc值的估算 573
参考文献 573
第25章 岩石的动力学特性 577
25.1 岩石动力学特性参数 577
25.1.1 加载率和应变率 577
25.1.2 动力荷载和岩石的应力波速度 577
25.1.3 岩石的波阻抗 578
25.1.4 岩石的动态弹性模量和强度 579
25.2 岩石动力特性试验技术 580
25.3 岩石动态本构关系 583
25.3.1 岩石动态本构关系试验分析 583
25.3.2 围压下岩石的动态本构关系 584
25.3.3 岩石动态本构关系式 584
25.4 岩石冲击破裂特性 585
25.4.1 岩石动态层裂理论分析 586
25.4.2 岩石类脆性材料层裂试验结果 587
25.4.3 岩石试件形状对动力引起破裂的影响 588
25.5 岩石裂隙对动态破碎的影响 590
25.5.1 岩石动态断裂强度 590
25.5.2 岩石动态应力强度因子与断裂韧性 592
25.5.3 岩石动态破碎尺度的预测 594
25.5.4 岩石动态破碎理论对比分析 596
25.5.5 岩石动态破碎理论应用 597
复习思考题 598
参考文献 598
第26章 岩石破坏临界现象与信息识别 599
26.1 岩石破坏过程中的物理、力学现象 599
26.2 岩石破裂过程临界扩容应力与应变阈值研究 601
26.3 岩石破坏过程中的电阻率变化 606
26.4 岩石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变化 610
26.5 岩石破坏过程中的渗透率变化 614
26.6 岩石破坏过程中的波速变化 618
26.7 岩石破坏过程中的电磁辐射变化 622
26.8 岩石破坏过程中的氡辐射变化 624
26.9 岩石临界信息综合识别 626
参考文献 628
第五篇 岩石力学的工程应用
第27章 岩石地下工程稳定分析方法 631
27.1 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基本概念 631
27.2 深埋圆形洞室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性分析 632
27.2.1 侧压力系数=1时的深埋圆形洞室围岩的二次应力状态 632
27.2.2 侧压力系数 时的深埋圆形洞室围岩的二次应力状态 636
27.2.3 深埋椭圆形洞室的二次应力状态 637
27.2.4 深埋矩形洞室的二次应力状态 639
27.2.5 群洞围岩的弹性应力计算 640
27.3 深埋圆形洞室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析 642
27.3.1 轴对称圆形巷道的理想弹塑性分析—卡斯特纳求解 642
27.3.2 塑性区半径处的应力 645
27.3.3 塑性区的位移 646
27.3.4 深埋圆形洞室二次应力状态的弹塑性分布特性小结 646
27.4 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全过程解析 647
27.4.1 开挖面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巷道径向变形曲线 647
27.4.2 围岩-支护相互作用过程解析 648
27.4.3 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全过程的分析 653
27.4.4 工程算例与分析 656
27.4.5 小结 657
27.5 节理岩体中深埋圆形洞室的剪裂区及应力分析 658
27.5.1 剪裂区分析的基本假设 658
27.5.2 剪裂区内的应力 659
27.5.3 剪裂区范围的计算 659
27.6 围岩压力成因及影响因素 660
27.6.1 围岩压力的基本概念 660
27.6.2 围岩压力成因 661
27.6.3 围岩压力影响因素 662
27.7 地下洞室围岩压力及稳定性验算 665
27.7.1 完整而坚硬岩体的围岩压力及稳定性验算 665
27.7.2 水平层状岩体的围岩压力及稳定性验算 666
27.8 松散岩体的围岩压力计算 668
27.8.1 浅埋洞室的围岩松动压力计算—泰沙基理论 668
27.8.2 深埋洞室的松散体围岩压力计算—普氏地压理论 671
27.9 立井围岩压力计算 673
27.10 斜巷围岩压力计算 676
27.11 围岩-支护相互作用的流变变形机制 677
27.11.1 基于流变变形特性的完整围岩支护的基本原则 677
27.11.2 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流变变形机制的概念模型的建立与新认识 678
27.11.3 基于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流变变形机制的分析 679
复习思考题 681
参考文献 681
第28章 岩质边坡工程稳定分析方法 682
28.1 岩质边坡可能的失稳模式及初步判断 682
28.1.1 简述 682
28.1.2 应用赤平投影方法初步判断失稳模式 683
28.1.3 工程应用实例—某工程高边坡的失稳模式判断 684
28.2 边坡稳定分析的Sa
ma法 686
28.2.1 Sa
ma提出的方法 686
28.2.2 对Sa
ma法的改进 688
28.3 楔体稳定分析 692
28.3.1 简述 692
28.3.2 楔体稳定极限平衡解 694
28.3.3 楔体稳定分析的上限解 695
28.4 倾倒稳定分析 696
28.4.1 简述 696
28.4.2 Goodman-

ay极限平衡分析方法 697
28.5 岩质边坡稳定分析程序简介 698
28.6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原理 699
复习思考题 701
参考文献 7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