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9-04-0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竞技手球运动科学探索与实践》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9787568200738
  • 1
  • 381077
  • 平装
  • 小16开
  • 2019-04-01
  • 401
  • G844
作者简介
丁轶建,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现为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1997-2009在北京体育大学完成运动人体科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习。2001年至今,一直从事竞技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分别在中国女子手球队、中国赛艇队、广东自行车队第一线做科研工作。2006-2017年数次入选国家女子手球队担任科研教练,进行运动员的机能监控、训练质量监控、兴奋剂的防范、视频采集、处理和数据库的建立、技战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7、2009、2013世锦赛,2010亚运会、2014亚运会,以及2008、2015、2017亚锦赛等国内外赛事,协助国家女子手球队获得2010亚运冠军、北京奥运第六、2009世锦赛第十二、2008亚锦赛亚军等成绩。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负责2009、2013、2017三届全运会手球的调研工作。曾主持国家体育总局手球奥运科研攻关项目五项,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08年奥运科技攻关个人二等奖”、“2008年奥运科技攻关集体三等奖”、“第三十届(2016)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三等奖”,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动商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学术评论文章百余篇。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手球是同场对抗的集体球类项目,集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团队性于一体,是一种很好的健身项目,也是奥运经典项目,有必要让更多大众了解手球。目前国际手球联合会会员国已超过200个,总体受欢迎程度仅次于足球,手球在欧洲、西亚非常受欢迎,欧洲各国都有完善的手球联赛,各类型俱乐部超过万支,职业球员超过百万。然而在中国手球属于“舶来品”,认识、见过、喜欢手球的群众极少,群众基础薄弱。目前,中国手球竞赛依然主要采用赛会制,一年的比赛很有限;队伍均来自各省专业队,男女队总数往往不超过20支;专业男女球员(包括青年、成年)难以超过1000人,相当多球员还是篮球、排球、田径转行而来;手球在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上也属于冷门运动,竞技成绩上也相对落后,特别是近20年未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作为重要的集体球类项目,手球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中应该占有更重要的作用。

竞技手球追求比赛的胜负,对抗性、激烈性、变化性、持续性更强,需要队伍的技战术、体能、意识、意志、团队有机融合,每支手球队伍所遇到的竞技问题不同,在一个队伍内,每名队员的竞技问题也不同,所以成绩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运动项目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须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参与、投入,而竞技成绩的突破往往是冷门项目获得发展机遇的突破口,手球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作为冷门、落后项目的中国手球要在相对较短时间完成运动成绩的突破,依靠科学的力量是必由之路。从2006年多哈亚运的低谷到2008北京奥运会第六到2010年广州亚运的冠军再到2014年仁川亚运的低谷,中国女子手球队经历了不畏困难、刻苦训练、奋勇拼搏的曲折之路,分别夺得北京奥运第六、广州亚运冠军,成就了一段成绩的波峰,也遗憾的未获得伦敦和里约奥运参赛的资格,是二十年来中国手球与世界手球接触“最亲密”的一段时间,具有典型特征。期间中国女子手球队探索和利用了科学方法,对运动员机能监控、队伍技战术分析等方面充分挖掘项目规律,分析对手,提升竞技状态,成为成绩取得重要的支撑,也对中国手球的问题和形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本书不仅对手球项目进行了专业的介绍,还论述了2006年到2015年国家女子手球队在体能研究与实践、技战术研究与实践、比赛分析调研等科研探索与实践的内容,很多资料数据和方法方式首次得以公布,不仅希望让大众更了解手球,也希望能够给竞技手球科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希望能对我国集体球类发展的科学化提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