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21-02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土地评价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9787565524462
  • 1-1
  • 363686
  • 16开
  • 2021-02
  • 590
  • F301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3篇12章,其中第一篇为理论篇,立足土地评价基本对象的资源、资产和资本特征,明确土地评价的含义、作用,以及土地评价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介绍了土地评价的发展历程和土地评价学的基本理论等;第二篇为方法篇,重点讲述土地评价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传统的经典评价方法;第三篇为应用篇,编写了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生态用地以及流域用地的评价方法和步骤,最后对全球土地评价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 本教材适用于土地资源管理、资源与环境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目录
理 论 篇 第1章 绪论2  1.1 土地的基本概念2  1.2 土地评价的含义10  1.3 土地评价的目的任务12  1.4 土地评价的作用14  1.5 土地评价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5  复习思考题17 第2章 土地评价历史与发展动态18  2.1 国内外发展历程18   2.1.1 国外发展历程18   2.1.2 国内发展历程20  2.2 土地评价研究进展22   2.2.1 土地利用变化与现状评价23   2.2.2 土地资源化评价23   2.2.3 土地资产化评价25   2.2.4 土地资本化评价26   2.2.5 土地生态评价27   2.2.6 土地可持续评价29   2.2.7 土地利用效率评价30   2.2.8 土地空间关系评价31  2.3 土地评价的信息化建设进展32   2.3.1 遥感技术32   2.3.2 全球定位系统33   2.3.3 地理信息系统33   2.3.4 人工智能系统34   2.3.5 大数据平台34  复习思考题35 第3章 土地评价的理论基础36  3.1 土地资源禀赋要素理论36   3.1.1 地形地貌与土地利用36   3.1.2 气候与土地利用37   3.1.3 地质与土地利用39   3.1.4 土壤与土地利用41   3.1.5 水文条件与土地利用44   3.1.6 生物要素与土地利用45  3.2 土地系统理论46   3.2.1 土地系统46   3.2.2 土地系统的全息特征47   3.2.3 土地系统的结构-功能理论48   3.2.4 对应变换分析理论48   3.2.5 土地系统的自组织理论48   3.2.6 分形维与自相似理论49  3.3 土地生产力理论49   3.3.1 土地光合生产潜力49   3.3.2 土地光温生产潜力50   3.3.3 土地气候生产潜力51   3.3.4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52   3.3.5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52  3.4 空间分异与区位理论52   3.4.1 土地空间分异52   3.4.2 区位论53  3.5 木桶理论57   3.5.1 木桶理论概述57   3.5.2 木桶理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58  3.6 生态位理论59   3.6.1 生态位理论概述59   3.6.2 生态位理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59  3.7 土地资源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理论60   3.7.1 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60   3.7.2 在土地资源认知与评价中的应用60  3.8 地租地价理论61   3.8.1 地租地价理论概述61   3.8.2 地租的类型61  3.9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土地评价62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62   3.9.2 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评价指导62  3.10 土地产权理论与土地评价63   3.10.1 土地产权理论概述63   3.10.2 土地产权理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64  3.11 土地报酬递减律64  复习思考题65 方 法 篇 第4章 土地评价方法68  4.1 土地评价的系统结构68   4.1.1 评价主体68   4.1.2 评价客体68   4.1.3 评价目的68   4.1.4 评价指标69   4.1.5 评价指标量化69   4.1.6 评价标准69   4.1.7 评价方法69  4.2 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70   4.2.1 土地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70   4.2.2 土地评价要进行多种形式比较70   4.2.3 土地评价要因地制宜71   4.2.4 土地评价必须以可持续为前提71  4.3 土地评价基本方法71   4.3.1 定性评价方法72   4.3.2 定量评价方法72   4.3.3 模型评价方法72   4.3.4 过程效应评价方法72  4.4 土地评价单元、比例尺及其选择73   4.4.1 土地评价单元73   4.4.2 土地评价比例尺74  4.5 土地评价因素种类与选择74   4.5.1 土地评价因素种类74   4.5.2 土地评价因素选择77   4.5.3 土地评价因素描述79  4.6 土地评价权重确定82   4.6.1 特尔菲法82   4.6.2 层次分析方法82   4.6.3 模糊综合评判法84   4.6.4 多元回归85  4.7 土地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86   4.7.1 室内准备86   4.7.2 野外准备88   4.7.3 评价因素信息库88   4.7.4 土地评价系统选择88   4.7.5 土地评价制图89   4.7.6 土地评价报告撰写89   4.7.7 成果的整理与提交90   4.7.8 成果验收90  复习思考题90 第5章 经典土地评价91  5.1 土地适宜性评价91   5.1.1 FAO土地适宜性评价91   5.1.2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分类系统96  5.2 土地资源潜力评价97   5.2.1 美国农业部潜力分级评价系统98   5.2.2 美国土地评价与立地分析100  5.3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102   5.3.1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概念102   5.3.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步骤102   5.3.3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特点105   5.3.4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主要模型105  5.4 AEZ定量评价方法109   5.4.1 农业生态区法的概念109   5.4.2 农业生态区法的基本原理109   5.4.3 农业生态区法评价步骤109  5.5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112   5.5.1 “双评价”内涵112   5.5.2 评价技术流程112  5.6 经典方法优缺点分析113  复习思考题114 应 用 篇 第6章 农用地评价116  6.1 农用地分等116   6.1.1 农用地分等的内涵116   6.1.2 农用地分等的基本原理117   6.1.3 农用地分等方法117   6.1.4 农用地分等实例126   6.1.5 全国耕地质量分等成果128  6.2 耕地地力评价129   6.2.1 耕地地力和耕地地力评价的内涵129   6.2.2 耕地地力评价基本原理130   6.2.3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流程131   6.2.4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131   6.2.5 耕地地力评价实例138  6.3 农用地风险评价141   6.3.1 农用地风险评价的内涵142   6.3.2 土壤环境污染评估142   6.3.3 农用地生态风险评价147  6.4 农用地健康评价151   6.4.1 农用地健康基本概念151   6.4.2 农用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152   6.4.3 农用地健康评价方法153   6.4.4 农用地健康评价标准154  6.5 农用地集约评价155   6.5.1 农用地集约利用概述155   6.5.2 农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156   6.5.3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158  6.6 农用地效率评价162   6.6.1 农用地效率基本概念162   6.6.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163   6.6.3 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67  6.7 农用地其他相关评价168   6.7.1 农用地整治绩效评价168   6.7.2 耕地多功能评价170  复习思考题171 第7章 城乡建设用地评价173  7.1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173   7.1.1 建设用地适宜性概念与内涵173   7.1.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原则173   7.1.3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174  7.2 建设用地集约评价175   7.2.1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175   7.2.2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180   7.2.3 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184  7.3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186   7.3.1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背景186   7.3.2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评价原则186   7.3.3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范围与内容187   7.3.4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方法187   7.3.5 案例分析190  7.4 城镇低效与闲置土地评价193   7.4.1 城镇低效与闲置土地的内涵193   7.4.2 城镇低效与闲置土地的评价方法194  7.5 城市地下空间用地评价196   7.5.1 城市地下空间用地特点197   7.5.2 城市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197   7.5.3 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评价198  7.6 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协同利用评价199   7.6.1 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的关系199   7.6.2 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协同利用评价内容200   7.6.3 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协同利用评价方法200  7.7 城市棕地评价202   7.7.1 城市棕地概念与内涵202   7.7.2 城市棕地的分类202   7.7.3 城市棕地评价体系203  复习思考题204 第8章 生态用地评价205  8.1 生态用地安全评价概述205   8.1.1 生态用地安全评价概念205   8.1.2 生态用地安全评价特征207   8.1.3 生态用地安全评价的内容208   8.1.4 生态用地安全评价的目标208   8.1.5 生态用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208   8.1.6 生态用地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210   8.1.7 生态用地安全评价的方法212  8.2 生态用地脆弱性及敏感性评价215   8.2.1 生态用地脆弱性评价215   8.2.2 生态用地敏感性评价220  8.3 生态用地风险及健康评价222   8.3.1 生态用地风险评价222   8.3.2 生态用地健康评价223  8.4 生态用地退化及修复评价227   8.4.1 生态用地退化评价227   8.4.2 生态用地修复评价230  8.5 其他生态用地评价233   8.5.1 生态用地弹性评价233   8.5.2 生态用地多样性评价235  8.6 案例分析236   8.6.1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236   8.6.2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237   8.6.3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237  复习思考题238 第9章 土地资源生态功能与价值评价239  9.1 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价值239   9.1.1 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功能239   9.1.2 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40  9.2 土地资源生态功能价值评价241   9.2.1 土地资源生态功能价值指标选取241   9.2.2 土地资源生态功能价值评估主要方法242  9.3 土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评价243   9.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方法243   9.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比较244   9.3.3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246  9.4 土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248   9.4.1 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内容249   9.4.2 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的原则250   9.4.3 土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方法250   9.4.4 土地资源负债表编制252  9.5 土地资源资本化评估254   9.5.1 土地资本化内涵254   9.5.2 我国土地资本化主要内容及形式254   9.5.3 土地资本化计算方法255  复习思考题256 第10章 流域土地系统评价257  10.1 流域土地系统评价概述257   10.1.1 研究基本情况258   10.1.2 评价方法259  10.2 山水林田湖草诊断与系统评价260   10.2.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261   10.2.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261   10.2.3 流域中城市扩张因素分析261  10.3 北方流域土地问题诊断与评价262   10.3.1 景观生态指数法及遥感解译方法262   10.3.2 灰色关联度方法262   10.3.3 案例263  10.4 南方流域土地问题诊断与评价及案例分析265   10.4.1 城市扩张带来的流域土地利用的影响及诊断分析265   10.4.2 南渡河流域土地问题266  复习思考题269 第11章 区域土地评价270  11.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270   11.1.1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270   11.1.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原则与内容273   11.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案例274  11.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276   11.2.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内涵276   11.2.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原则与内容277   11.2.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与案例278  11.3 土地资源生态足迹评价280   11.3.1 土地资源生态足迹内涵280   11.3.2 土地资源生态足迹模型281   11.3.3 土地资源足迹评价案例281  11.4 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评价283   11.4.1 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内涵283   11.4.2 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评价方法与案例284  11.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288   11.5.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288   11.5.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290   11.5.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应用与思考292  11.6 三生空间权衡与协同294   11.6.1 三生空间权衡与协同的内涵294   11.6.2 三生空间权衡与协同方法与案例294  复习思考题295 第12章 全球土地系统评价296  12.1 全球土地生产力评价296   12.1.1 全球土地生产力评价演替过程296   12.1.2 全球土地生产力评价方法297   12.1.3 全球土地生产力差研究前沿300   12.1.4 全球土地生产力评价研究展望302  12.2 全球土地生态安全评价303   12.2.1 全球土地生态安全内涵303   12.2.2 全球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发展历程303   12.2.3 全球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305   12.2.4 全球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306   12.2.5 全球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展望307  12.3 全球生态服务功能权衡评价308   12.3.1 全球生态服务功能权衡国际前沿308   12.3.2 生态服务功能权衡方法308   12.3.3 生态服务功能权衡模型310   12.3.4 生态服务功能权衡研究框架312   12.3.5 生态服务功能权衡研究局限与展望313  12.4 全球土地生态足迹评价314   12.4.1 生态足迹内涵与分析框架314   12.4.2 生态足迹评价方法与模型315   12.4.3 生态足迹模型的评价316   12.4.4 全球生态足迹评价展望与趋势316  12.5 全球土地固碳评价317   12.5.1 土地固碳评价317   12.5.2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评价318  12.6 “地球界限”研究进展及趋势324   12.6.1 “地球界限”概念框架324   12.6.2 “地球界限”研究进展325   12.6.3 “地球界限”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327   12.6.4 “地球界限”研究趋势327   12.6.5 “地球界限”概念的争议观点及面临的挑战327  12.7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研究进展及趋势328   12.7.1 “未来地球”概念框架328   12.7.2 “未来地球”研究进展330   12.7.3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332  12.8 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研究进展及趋势333   12.8.1 SDGs概念框架333   12.8.2 SDGs目标关系的研究进展335   12.8.3 SDGs实现路径“分类—统筹—协作”337   12.8.4 SDGs对中国的政策启示338  复习思考题339 参考文献3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