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教程(第三版)
¥50.00定价
作者: 李娟华,刘彦文,都丽萍
出版时间:2020-03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9787513067843
- 3版
- 361473
- 62254012-8
- 平装
- 正16开
- 2020-03
- 580
- 416
- 教育学
- 教育学
- G40
- 师范、教育
- 本科 高职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发展历程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及近代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育学的价值
第一编 教育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关于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三、教育措施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二、古代学校教育形态
三、现代学校教育形态
第二章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种类
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诸因素
第三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把握教育时机,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
第三章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社会诸现象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二、政治对着教育的制约
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改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分类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四、教育目的受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的制约
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前中国教育目的的回顾
二、建国后中国的教育方针
三、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
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五、贯彻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
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及类型
二、现代学制的变革
第三节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理论概述
一、课程的含义
二、课程系统
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四、主要课程理论及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课程改革特点
第七章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一、教育法概念
二、教育法规的内涵
三、教育法的渊源
第二节我国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一、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二、有关教育的行政规章和政策
三、与教师相关的法律、规章与制度
四、与学生相关的法律、规章与制度
第二编 教学论
第八章 教学概述
第一节 教学含义及功能
一、教学定义
二、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三、教学功能
第二节 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教学思想的萌芽
二、近代教学思想形成与发展
三、当代教学的新理念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实质及教学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实质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第九章 教学目标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系统
四、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一、确立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目标表述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目标的实施程序
第十章 教学原则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提出教学原则的依据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启发性原则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直观性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
七、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十一章 教学方法
目录
第1章 营销调研概述
1.1 营销调研的概念
1.2 营销调研的基本内容
1.3 营销调研的程序
第2章 营销调研方案设计
2.1 营销调研的类型
2.2 营销调研方案和可行性评价
第3章 二手资料的收集
3.1 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
3.2 二手资料的收集方法
第4章 定性调研方法
4.1 观察法
4.2 焦点小组访谈法
4.3 深度访谈法
第5章 定量调研方法
5.1 问卷调查法
5.2 实验法
第6章 量表与问卷设计
6.1 量表设计
6.2 问卷设计
第7章 抽样设计
7.1 抽样设计的概念
7.2 抽样设计的基本方法
第8章 调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1 调研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8.2 调研资料的分析
8.3 调研报告的概念与内容
8.4 调研报告的撰写
参考文献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与“教学方法”有关的概念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分类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概念
二、教学评价功能
三、教学评价类型
四、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学生学业考评
一、测验的质量指标
二、试题的编制
三、国外课业考评改革的趋势经验
第十三章 教学模式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二、教学模式的构成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
第二节 国外典型教学模式
一、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二、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三、程序教学模式
四、范例教学模式
五、最优化教学模式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七、凯洛夫教学模式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二、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三、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四、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五、集体教学模式
第十四章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三、教学的辅助形式
四、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五、班级教学改革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辅导答疑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三编 教育主体
第十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
二、教师地位与作用
三、教师职业素养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地位
三、学生的发展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结构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及对学生的作用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四、几种特殊儿童的教育
第十六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二、班主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三、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二、学生群体
三、集体的发展阶段
四、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五、做好个别生的教育工作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四编 德育论
第十七章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功能—人格塑造
三、时代特征与学校德育
四、当代学校德育问题与对策思路
第二节 德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四、劳动教育
五、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六、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教育
七、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八、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八章 德育过程、原则、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德育过程规律
第二节 德育原则
一、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五、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六、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八、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德育方法
一、国内常用德育方法
二、国外德育新方法介绍
第四节 德育途径
一、教学
二、班主任及班集体
三、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四、通过课外与校外活动进行德育
后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发展历程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及近代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育学的价值
第一编 教育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关于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三、教育措施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二、古代学校教育形态
三、现代学校教育形态
第二章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种类
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诸因素
第三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把握教育时机,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
第三章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社会诸现象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二、政治对着教育的制约
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改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分类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四、教育目的受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的制约
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前中国教育目的的回顾
二、建国后中国的教育方针
三、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
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五、贯彻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
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及类型
二、现代学制的变革
第三节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理论概述
一、课程的含义
二、课程系统
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四、主要课程理论及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课程改革特点
第七章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一、教育法概念
二、教育法规的内涵
三、教育法的渊源
第二节我国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一、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二、有关教育的行政规章和政策
三、与教师相关的法律、规章与制度
四、与学生相关的法律、规章与制度
第二编 教学论
第八章 教学概述
第一节 教学含义及功能
一、教学定义
二、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三、教学功能
第二节 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教学思想的萌芽
二、近代教学思想形成与发展
三、当代教学的新理念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实质及教学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实质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第九章 教学目标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系统
四、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一、确立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目标表述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目标的实施程序
第十章 教学原则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提出教学原则的依据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启发性原则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直观性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
七、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十一章 教学方法
目录
第1章 营销调研概述
1.1 营销调研的概念
1.2 营销调研的基本内容
1.3 营销调研的程序
第2章 营销调研方案设计
2.1 营销调研的类型
2.2 营销调研方案和可行性评价
第3章 二手资料的收集
3.1 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
3.2 二手资料的收集方法
第4章 定性调研方法
4.1 观察法
4.2 焦点小组访谈法
4.3 深度访谈法
第5章 定量调研方法
5.1 问卷调查法
5.2 实验法
第6章 量表与问卷设计
6.1 量表设计
6.2 问卷设计
第7章 抽样设计
7.1 抽样设计的概念
7.2 抽样设计的基本方法
第8章 调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1 调研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8.2 调研资料的分析
8.3 调研报告的概念与内容
8.4 调研报告的撰写
参考文献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与“教学方法”有关的概念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分类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概念
二、教学评价功能
三、教学评价类型
四、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学生学业考评
一、测验的质量指标
二、试题的编制
三、国外课业考评改革的趋势经验
第十三章 教学模式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二、教学模式的构成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
第二节 国外典型教学模式
一、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二、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三、程序教学模式
四、范例教学模式
五、最优化教学模式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七、凯洛夫教学模式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二、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三、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四、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五、集体教学模式
第十四章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三、教学的辅助形式
四、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五、班级教学改革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辅导答疑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三编 教育主体
第十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
二、教师地位与作用
三、教师职业素养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地位
三、学生的发展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结构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及对学生的作用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四、几种特殊儿童的教育
第十六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二、班主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三、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二、学生群体
三、集体的发展阶段
四、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五、做好个别生的教育工作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四编 德育论
第十七章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功能—人格塑造
三、时代特征与学校德育
四、当代学校德育问题与对策思路
第二节 德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四、劳动教育
五、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六、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教育
七、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八、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八章 德育过程、原则、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德育过程规律
第二节 德育原则
一、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五、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六、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八、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德育方法
一、国内常用德育方法
二、国外德育新方法介绍
第四节 德育途径
一、教学
二、班主任及班集体
三、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四、通过课外与校外活动进行德育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