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20-0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2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9787301309742
  • 2版
  • 361163
  • 45220575-0
  • 平装
  • 16开
  • 2020-08
  • 510
  • 364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H17
  • 汉语言
  • 本科 研究生(硕士、EMBA、MBA、MPA、博士)
作者简介
李小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著有《苏州方言语法研究》等;项梦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著有《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等。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汉语方言学”的教学实际编写的,是一本定位于汉语言文字学本科高年级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用书。
本书系统介绍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理论、汉语方言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汉语方言的基本面貌,重点阐述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注重对方言现象的具体分析,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材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汉语方言的调查”,第三章“汉语方言概况”。每小节后附有“思考与练习”和“阅读书目”。第二版除了文字内容上的修订之外,另有作者重新绘制的49幅彩色方言地图。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1
1.1 方言的基本概念 1
1.1.1 语言和方言 1
1.1.2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3
1.1.3 方言和共同语 6
1.2 汉语方言的共时分布 11
1.2.1 现代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 11
1.2.1.1 官话方言 11
1.2.1.2 吴方言 13
1.2.1.3 湘方言 13
1.2.1.4 赣方言 13
1.2.1.5 客家方言 14
1.2.1.6 粤方言 14
1.2.1.7 闽方言 14
1.2.2 方言岛和海外汉语方言 15
1.2.3 归属尚待确定的汉语方言 16
1.3 方言差异的成因 18
1.3.1 产生语言差异的根本原因 18
1.3.2 语言系统的内部演变和外部接触 18
1.3.3 语言演变的社会条件 20
1.4 汉语方言研究和汉语方言学 22
1.4.1 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 22
1.4.2 近代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汉语方言研究 25
1.4.3 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建立和发展 26
1.4.4 新时期的汉语方言学 29
1.4.5 汉语方言学的意义和方法 30
第二章 汉语方言的调查 33
2.1 方言语音调查 33
2.1.1 音素和音高 33
2.1.1.1 国际音标及其引进 34
2.1.1.2 发音器官及人类的发音和调音 39
2.1.1.3 元音 40
2.1.1.4 辅音 47
2.1.1.5 声调 52
2.1.2 音节和音节结构 54
2.1.3 音系归纳和字音的记录 59
2.1.4 汉语方言的字音差异和语音对应规律 73
2.1.5 语流音变 83
2.2 方言词汇调查 88
2.2.1 方言词汇和方言词 88
2.2.2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和特点 91
2.2.2.1 词源的差异 91
2.2.2.2 复合词的语素差异 93
2.2.2.3 复合词的构词差异 94
2.2.2.4 词义的差异 94
2.2.2.5 独创词语 95
2.2.2.6 特殊词语 96
2.2.3 方言词汇调查要点 97
2.2.3.1 确定调查范围 97
2.2.3.2 鉴别方言词语 98
2.2.3.3 记录词条 98
2.2.4 方言词的本字考证 99
2.3 方言语法调查 101
2.3.1 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 101
2.3.1.1 名词的小称 102
2.3.1.2 人称代词的数 103
2.3.1.3 形容词的形容程度 104
2.3.1.4 动词的动态和动量 104
2.3.1.5 指示代词 106
2.3.1.6 双宾语的次序 107
2.3.1.7 比较句的句型 107
2.3.1.8 疑问句 107
2.3.2 方言语法特点的发掘 109
2.3.3 方言语法特点的调查和记录 111
2.4 方言调查的实施 113
2.4.1 方言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113
2.4.2 方言调查的类型 114
2.4.3 方言调查的方式 114
2.4.4 方言调查的工作要点 116

第三章 汉语方言概况 120
3.1 汉语方言的历史鸟瞰 120
3.1.1 史前汉语的多源融合 120
3.1.2 上古汉语的共同语和方言 122
3.1.3 中古汉语方言格局的形成 128
3.1.3.1 北方汉语的进一步融合和扩展 129
3.1.3.2 吴方言的形成 131
3.1.3.3 湘方言的形成 135
3.1.3.4 赣方言的形成 139
3.1.3.5 客家方言的形成 140
3.1.3.6 粤方言的形成 145
3.1.3.7 闽方言的形成 148
3.1.4 近代汉语方言的发展演变 151
3.2 汉语方言分区的历史 153
3.2.1 西人的汉语方言分区 155
3.2.1.1 艾约瑟(1857) 155
3.2.1.2 萨伊斯(1880) 168
3.2.1.3 甲柏连孜(1881) 168
3.2.1.4 伍丁(1890)和吉普森(1890) 169
3.2.1.5 庄延龄(1892) 170
3.2.1.6 穆麟德(1896) 171
3.2.1.7 影响长达半个世纪的五分法和四分法 174
3.2.2 中国学者的汉语方言分区 177
3.2.2.1 林达泉(1863) 177
3.2.2.2 章炳麟(1904)和刘师培(1906) 178
3.2.2.3 黎锦熙(1924) 182
3.2.2.4 吴玉章等(1931)和瞿秋白(1932) 184
3.2.2.5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 185
3.2.2.6 李方桂(1936) 185
3.2.2.7 王力(1939) 187
3.2.2.8 赵元任(1943,1947,1948) 189
3.2.2.9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 190
3.2.2.10 《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 197
3.2.3 小结 199
3.3 汉语方言分区 201
3.3.1 方言分区 201
3.3.2 中心区、过渡区以及方言区的划界 202
3.3.3 同言线的重要性排序 204
3.3.4 分区标准和操作特征 205
3.4 官话方言 211
3.4.1 分布地域 211
3.4.2 语音特点 213
3.4.3 特征词 218
3.4.4 次方言的划分 233
3.4.5 北京话成篇语料(附:普通话版) 241
3.5 湘方言 244
3.5.1 分布地域 244
3.5.2 语音特点 244
3.5.3 词汇表现 250
3.5.4 次方言的划分 251
3.5.5 长沙话成篇语料 253
3.6 赣方言 254
3.6.1 分布地域 254
3.6.2 语音特点 256
3.6.3 词汇表现 259
3.6.4 次方言的划分 260
3.6.5 南昌话成篇语料 261
3.7 吴方言 263
3.7.1 分布地域 263
3.7.2 语音特点 265
3.7.3 特征词 271
3.7.4 次方言的划分 276
3.7.5 苏州话成篇语料 277
3.8 粤方言 279
3.8.1 分布地域 279
3.8.2 语音特点 279
3.8.3 特征词 284
3.8.4 次方言的划分 289
3.8.5 广州话成篇语料 290
3.9 客家方言 292
3.9.1 分布地域 292
3.9.2 语音特点 295
3.9.3 特征词 297
3.9.4 客家话和赣语的区分 300
3.9.5 次方言的划分 302
3.9.6 梅州话成篇语料 304
3.10 闽方言 306
3.10.1 分布地域 306
3.10.2 语音特点 306
3.10.3 特征词 315
3.10.4 次方言的划分 320
3.10.5 厦门话成篇语料 322
3.11 80 个方言点的聚类分析 325
3.11.1 方言点 325
3.11.2 语言项目和特征转写说明 326
3.11.3 聚类分析结果和分析 327

附录一 初版教学大纲 333
附录二 自测试题 335
修订后记 33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