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工业出版社
- 9787121359958
- 1-1
- 349840
- 16开
- 2020-06
- 720
- 通信工程
- 本科 研究生(硕士、EMBA、MBA、MPA、博士)
内容简介
本书可提供英文原版教辅(PPT,习题解答),具体申请方式请联系Te_service@。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无线通信原理、技术和系统设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全书内容共五部分(合计29章),包括无线传播信道的机制、特性、建模与探测,通信收发信机的调制、分集、信道编码、语音编码和均衡技术,多址与蜂窝、OFDM、扩频技术、多天线技术、认知无线电、中继与协作通信、视频编码,以及当前主流技术标准。本书既包含无线通信的通用处理技术,又包含新兴主题,如MIMO系统和认知无线电等。全书将数学描述与直观的物理解释相结合,使读者对概念的理解一目了然;给出的大量例题和习题(为第30章)来源于当前主流无线通信系统和标准的实际案例。本书已根据作者提供的勘误表(2014年10月版)进行了更正。
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第1章 无线业务的应用和需求 1.1 历史 1.1.1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1.1.2 第一个系统 1.1.3 模拟蜂窝系统 1.1.4 GSM及世界范围的蜂窝革命 1.1.5 新无线系统及电信泡沫的爆裂 1.1.6 无线通信的复兴 1.2 业务类型 1.2.1 广播 1.2.2 寻呼 1.2.3 蜂窝电话 1.2.4 集群无线电 1.2.5 无绳电话 1.2.6 无线局域网 1.2.7 个域网 1.2.8 固定无线接入 1.2.9 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1.2.10 卫星蜂窝通信 1.3 业务需求 1.3.1 数据速率 1.3.2 覆盖范围和用户数目 1.3.3 移动性 1.3.4 能量消耗 1.3.5 频谱的使用 1.3.6 传输方向 1.3.7 服务质量 1.4 经济和社会因素 1.4.1 构建无线通信系统的经济条件 1.4.2 无线通信市场 1.4.3 行为影响力第2章无线通信的技术挑战 2.1 多径传播 2.1.1 衰落 2.1.2 符号间干扰 2.2 频谱限制 2.2.1 频率的分配 2.2.2 受管制频谱的频率重用 2.2.3 非管制频谱的频率重用 2.3 能量限制 2.4 用户移动性第3章噪声受限和干扰受限系统 3.1 引言 3.2 噪声受限系统 3.2.1 链路预算 3.3 干扰受限系统第二部分 无线传播信道第4章 传播机制 4.1 自由空间衰减 4.2 反射和透射 4.2.1 斯涅尔(Snell)定律 4.2.2 分层电介质结构的反射和透射 4.2.3 d-4功率定律 4.3 绕射 4.3.1 单屏或楔形绕射 4.3.2 多屏绕射 4.4 粗糙表面的散射 4.4.1 基尔霍夫理论 4.4.2 微扰理论 4.5 波导 4.6 附录深入阅读第5章 无线信道的统计描述 5.1 引言 5.2 时不变两径模型 5.3 时变两径模型 5.4 不含主导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5.4.1 一个计算机实验 5.4.2 振幅与相位统计量的数学推导 5.4.3 瑞利分布的性质 5.4.4 瑞利分布场强的衰落余量 5.5 含有主导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5.5.1 一个计算机实验 5.5.2 振幅和相位分布的推导 5.5.3 Nakagami分布 5.6 多普勒谱 5.6.1 移动中的移动台的时变性 5.6.2 固定无线系统中的时变性 5.7 衰落的时间依赖性 5.7.1 电平通过率 5.7.2 平均衰落持续时间 5.7.3 随机频率调制 5.8 大尺度衰落 5.9 附录深入阅读第6章 宽带和方向性信道的特性 6.1 引言 6.2 延迟色散的成因 6.2.1 两径模型 6.2.2 一般的情况 6.3 无线信道的系统理论描述 6.3.1 确定性线性时变系统的特性 6.3.2 随机系统函数 6.4 WSSUS模型 6.4.1 广义平稳 6.4.2 非相关散射 6.4.3 WSSUS假设 6.4.4 抽头延迟线模型 6.5 精简参数 6.5.1 相关函数的积分 6.5.2 功率延迟分布的矩 6.5.3 多普勒谱的矩 6.5.4 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 6.5.5 窗参数 6.6 超宽带信道 6.6.1 具有大相对带宽的超宽带信号 6.6.2 具有大绝对带宽的超宽带信号 6.7 方向性描述 6.8 附录深入阅读第7章 信道模型 7.1 引言 7.2 窄带模型 7.2.1 小尺度和大尺度衰落模型 7.2.2 路径损耗模型 7.3 宽带模型 7.3.1 抽头延迟线模型 7.3.2 功率延迟分布模型 7.3.3 射线和簇到达时间模型 7.3.4 标准化的信道模型 7.4 方向性模型 7.4.1 一般模型结构及因子分解 7.4.2 基站处的角度色散 7.4.3 移动台处的角度色散 7.4.4 极化 7.4.5 模型实现 7.4.6 标准化方向性模型 7.4.7 多输入多输出矩阵模型 7.5 确定性信道建模方法 7.5.1 射线发射 7.5.2 射线跟踪 7.5.3 有效性考虑 7.5.4 地理数据库 7.6 附录深入阅读第8章 信道探测 8.1 引言 8.1.1 信道探测的必要性 8.1.2 通用探测器结构 8.1.3 无线信道的可辨识性 8.1.4 对测量数据的影响 8.2 时域测量 8.2.1 冲激探测器 8.2.2 相关探测器 8.3 频域分析 8.4 改进的测量方法 8.4.1 扫描延迟互相关器 8.4.2 逆滤波 8.4.3 平均 8.4.4 同步 8.4.5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 8.5 可分辨方向测量 8.5.1 接收阵列的数据模型 8.5.2 波束成形 8.5.3 高分辨率算法 8.5.4 多输入多输出测量 8.6 附录深入阅读第9章 天线 9.1 引言 9.1.1 天线的系统集成 9.1.2 天线参量特征 9.2 移动台天线 9.2.1 单极子和偶极子天线 9.2.2 螺旋天线 9.2.3 微带天线 9.2.4 平面倒F形天线 9.2.5 辐射耦合双L形天线 9.2.6 多波段天线 9.2.7 移动台天线的安置 9.3 基站天线 9.3.1 天线类型 9.3.2 阵列天线 9.3.3 改进天线方向图 9.3.4 环境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深入阅读 第三部分 收发信机设计和信号处理第10章 无线通信链路结构 10.1 收发信机结构 10.2 简化模型深入阅读第11章 调制 11.1 引言 11.2 基本概念 11.2.1 脉冲幅度调制 11.2.2 多脉冲调制和连续相位调制 11.2.3 功率谱 11.2.4 信号空间图 11.3 几种重要的调制 11.3.1 二进制相移键控 11.3.2 正交相移键控QPSK 11.3.3 π/4 DQPSK 11.3.4 偏移正交相移键控 11.3.5 高阶调制 11.3.6 二进制频移键控 11.3.7 最小频移键控 11.3.8 最小频移键控的解调 11.3.9 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11.3.10 脉冲位置调制 11.3.11 频谱效率小结 11.4 附录深入阅读第12章 解调 12.1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解调器结构和差错率 12.1.1 信道模型和噪声 12.1.2 信号空间图及最佳接收机 12.1.3 差错率的计算方法 12.2 平坦衰落信道中的差错率 12.2.1 平均误比特率(经典的计算方法) 12.2.2 计算平均差错率的另一种方法 12.2.3 中断概率与平均差错概率 12.3 延迟及频率色散衰落信道中的差错概率 12.3.1 差错基底的物理原因 12.3.2 采用群延迟方法计算差错基底 12.3.3 一般衰落信道: 二次高斯变量法 12.3.4 误比特率深入阅读第13章 分集 13.1 引言 13.1.1 分集的原理 13.1.2 相关系数的定义 13.2 微分集 13.2.1 空间分集 13.2.2 时间分集 13.2.3 频率分集 13.2.4 角度分集 13.2.5 极化分集 13.3 宏分集和同播 13.4 信号的合并 13.4.1 选择式分集 13.4.2 开关分集 13.4.3 合并分集 13.5 在衰落信道中分集接收的差错率 13.5.1 平坦衰落信道中的差错率 13.5.2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的差错率 13.6 发射分集 13.6.1 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发射机分集 13.6.2 无信道状态信息的发射机分集 13.7 附录深入阅读第14章 信道编码 14.1 编码与信息论基础 14.1.1 编码历史与动机 14.1.2 信息论的基础概念 14.1.3 信道容量 14.1.4 功率与带宽的关系 14.1.5 与实际系统的关系 14.1.6 实际编码的分类 14.2 分组编码 14.2.1 引言 14.2.2 编码 14.2.3 译码 14.2.4 差错识别和纠正 14.2.5 级联码 14.3 卷积码 14.3.1 卷积码原理 14.3.2 维特比译码(经典表示) 14.3.3 维特比算法的改进 14.4 网格编码调制 14.4.1 基本原理 14.4.2 集分割 14.5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 14.6 Turbo码 14.6.1 引言 14.6.2 编码器 14.6.3 Turbo译码器 14.7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14.7.1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定义 14.7.2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编码 14.7.3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译码 14.7.4 性能改进 14.8 衰落信道的编码 14.8.1 交织 14.8.2 分组码 14.8.3 卷积码 14.8.4 级联码 14.8.5 衰落信道下的网格编码调制 14.9 衰落信道的信息论性能限 14.9.1 各态历经容量与中断容量 14.9.2 仅接收端已知信道状态信息的容量 14.9.3 CSIT和CSIR的容量——注水法 14.10 附录深入阅读第15章 语音编码 15.1 引言 15.1.1 语音电话作为对话多媒体业务 15.1.2 信源编码基础 15.1.3 语音编码器设计 15.2 语音 15.2.1 语音的产生 15.2.2 语言声学 15.2.3 语音感知 15.3 语音信号的随机模型 15.3.1 短时平稳模型 15.3.2 线性预测声码器(LPC) 15.3.3 正弦模型 15.3.4 谐波+噪声模型 15.3.5 循环平稳模型 15.4 量化和编码 15.4.1 标量量化 15.4.2 矢量量化 15.4.3 预编码中的噪声成形 15.4.4 合成分析 15.4.5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15.5 从语音传输到声音的远程呈现 15.5.1 语音激活检测 15.5.2 接收端增强 15.5.3 回声和噪声 15.5.4 远程呈现的业务增强深入阅读第16章 均衡器 16.1 引言 16.1.1 时域和频域均衡 16.1.2 信道和均衡器的模型 16.1.3 信道估计 16.2 线性均衡器 16.2.1 迫零均衡器 16.2.2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 16.2.3 均方误差均衡器的自适应算法 16.2.4 其他线性结构 16.3 判决反馈均衡器 16.3.1 最小均方误差判决反馈均衡器 16.3.2 迫零判决反馈均衡器 16.4 最大似然序列估计: 维特比检测器 16.5 均衡器结构的比较 16.6 分数间隔均衡器 16.7 盲均衡 16.7.1 简介 16.7.2 恒模算法 16.7.3 盲最大似然估计 16.7.4 使用二阶或高阶统计特性的算法 16.7.5 评价 16.8 附录深入阅读 第四部分 多址和高级收发信机方案第17章 多址和蜂窝原理 17.1 引言 17.2 频分多址 17.2.1 频率划分实现多址 17.2.2 中继增益 17.3 时分多址 17.4 分组无线电 17.4.1 ALOHA 17.4.2 载波侦听多址 17.4.3 分组预约多址 17.4.4 各方式之间的比较 17.4.5 分组无线电的路由问题 17.5 双工 17.6 蜂窝网络原理 17.6.1 重用距离 17.6.2 小区形状 17.6.3 六边形小区的小区规划 17.6.4 增加容量的方法 17.7 附录深入阅读第18章 扩展频谱系统 18.1 跳频多址 18.1.1 跳频原理 18.1.2 跳频多址(FHMA) 18.2 码分多址 18.2.1 直接序列扩频的基本原理 18.2.2 多址 18.2.3 数学表示 18.2.4 码分多址情况下的多径传播效应 18.2.5 同步 18.2.6 码族 18.3 蜂窝码分多址系统 18.3.1 码分多址原理回顾 18.3.2 功率控制 18.3.3 提升容量的方法 18.3.4 与其他多址方式的结合 18.4 多用户检测 18.4.1 简介 18.4.2 线性多用户检测 18.4.3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18.5 跳时脉冲无线电 18.5.1 简易脉冲无线电 18.5.2 跳时脉冲无线电 18.5.3 延迟色散信道下的脉冲无线电深入阅读第19章 正交频分复用 19.1 引言 19.2 正交频分复用的原理 19.3 收发信机实现 19.4 频率选择性信道 19.4.1 循环前缀 19.4.2 频率选择性信道中的性能 19.4.3 编码正交频分复用 19.5 信道估计 19.5.1 基于导频符号的方法 19.5.2 基于离散导频的方法 19.5.3 基于特征值分解的算法 19.6 峰平比 19.6.1 峰平比问题的起因 19.6.2 降低峰平比的方法 19.7 载波间干扰 19.8 自适应调制和容量 19.8.1 信道质量估计 19.8.2 参数自适应 19.8.3 选定参数信号发射 19.9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 19.10 多载波码分多址 19.11 采用频域均衡的单载波调制深入阅读第20章 多天线系统 20.1 智能天线 20.1.1 什么是智能天线 20.1.2 目的 20.1.3 增大容量 20.1.4 接收机结构 20.1.5 天线权重调整算法 20.1.6 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 20.1.7 下行链路中的天线权重自适应算法 20.1.8 网络方面 20.1.9 多用户分集和随机波束成形 20.2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20.2.1 引言 20.2.2 空分复用如何发挥作用 20.2.3 系统模型 20.2.4 信道状态信息 20.2.5 非衰落信道的容量 20.2.6 平坦衰落信道的容量 20.2.7 信道的影响 20.2.8 分层空时结构 20.2.9 分集 20.2.10 分集、波束成形增益和空分复用的权衡 20.2.11 MIMO反馈 20.3 多用户MIMO 20.3.1 性能限制 20.3.2 调度 20.3.3 上行链路线性预编码 20.3.4 下行链路线性预编码 20.3.5 闭环系统和量化反馈 20.3.6 基站协作深入阅读第21章 认知无线电 21.1 问题描述 21.2 认知收发信机结构 21.3 交织原理 21.4 频谱感知 21.4.1 分级系统中的频谱感知 21.4.2 探测器的类型 21.4.3 多节点检测 21.4.4 认知导频 21.5 频谱管理 21.5.1 频谱机会跟踪 21.6 频谱共享 21.6.1 引言 21.6.2 非合作博弈 21.6.3 部分合作博弈 21.6.4 集中式方案 21.7 填充式 21.8 下垫式分级接入: 超宽带系统通信深入阅读第22章 中继、多跳和协作通信 22.1 引言与起缘 22.1.1 中继原理 22.2 中继基础 22.2.1 基本协议 22.2.2 译码转发 22.2.3 放大转发 22.2.4 压缩转发 22.3 多节点并行中继 22.3.1 中继选择 22.3.2 分布式波束成形 22.3.3 正交信道传输 22.3.4 分布式空时码 22.3.5 编码协作 22.3.6 喷泉码 22.4 多跳网络中的路由和资源分配 22.4.1 数学基础 22.4.2 路由协议的目标和分类 22.4.3 源路由 22.4.4 基于链路状态路由 22.4.5 距离矢量路由 22.4.6 基于地理的路由 22.4.7 分级路由 22.4.8 节点移动性的影响 22.4.9 数据驱动路由 22.4.10 功率分配策略 22.4.11 多消息路由——随机网络优化 22.4.12 比例法则 22.5 协作网络中的路由和资源分配 22.5.1 分离边路由和任意路径路由 22.5.2 带有能量累积的路由 22.5.3 喷泉码 22.5.4 其他协作路由问题 22.5.5 比例法则 22.6 各种应用 22.6.1 专用中继 22.6.2 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中继和用户协作 22.7 网络编码 22.7.1 双向中继 22.7.2 网络编码基础 22.7.3 网络编码应用于无线网络 22.7.4 干扰对准深入阅读第23章 视频编码 23.1 引言 23.1.1 数字视频表示和格式 23.1.2 视频编码结构 23.2 变换和量化 23.2.1 离散余弦变换 23.2.2 标量量化 23.3 预测 23.3.1 帧内预测 23.3.2 帧间预测 23.4 熵编码 23.4.1 哈夫曼编码 23.4.2 算术编码 23.5 视频编码标准 23.6 分层视频编码 23.6.1 可伸缩视频编码 23.6.2 多视角视频编码(MVC) 23.7 差错控制 23.7.1 传输层机制 23.7.2 视频容错编码 23.7.3 解码端错误掩盖 23.8 视频流深入阅读 第五部分 标准的无线通信系统第24章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24.1 历史回顾 24.2 系统概述 24.2.1 基站子系统 24.2.2 网络和交换子系统 24.2.3 运行支持子系统 24.3 空中接口 24.4 逻辑与物理信道 24.4.1 逻辑信道 24.4.2 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之间的映射 24.5 同步 24.5.1 频率同步 24.5.2 时间同步 24.5.3 定时提前 24.5.4 突发结构小结 24.6 编码 24.6.1 语音编码 24.6.2 信道编码 24.6.3 加密 24.6.4 跳频 24.7 均衡器 24.8 电路交换数据传输 24.9 建立连接和切换 24.9.1 识别号码 24.9.2 移动用户识别 24.9.3 建立连接的例子 24.9.4 不同类型切换举例 24.10 业务和计费 24.10.1 现有业务 24.10.2 计费 24.11 GSM术语 24.12 附录深入阅读第25章 IS-95和CDMA 2000 25.1 历史回顾 25.2 系统概述 25.3 空中接口 25.3.1 工作频段和双工方式 25.3.2 扩频和调制 25.3.3 功率控制 25.3.4 导频信号 25.4 编码 25.4.1 语音编码器 25.4.2 纠错编码 25.5 扩频和调制 25.5.1 长、短扩频码和Walsh码 25.5.2 上行链路扩频与调制 25.5.3 上行链路数据突发随机化和门控 25.5.4 下行链路扩频和调制 25.5.5 讨论 25.6 逻辑和物理信道 25.6.1 业务信道 25.6.2 接入信道 25.6.3 导频信道 25.6.4 同步信道 25.6.5 寻呼信道 25.6.6 功率控制子信道 25.6.7 将逻辑信道映射为物理信道 25.7 越区切换 25.8 附录深入阅读第26章 WCDMA/UMTS 26.1 历史回顾 26.2 系统概述 26.2.1 物理层概述 26.2.2 网络结构 26.2.3 层次蜂窝结构 26.2.4 数据速率和服务分类 26.3 空中接口 26.3.1 频带和双工 26.3.2 时域双工和频域双工的模式 26.3.3 射频相关的方面 26.4 物理和逻辑信道 26.4.1 逻辑信道 26.4.2 物理信道 26.5 语音编码、复用和信道编码 26.5.1 语音编码 26.5.2 复用和交织 26.6 扩频和调制 26.6.1 帧结构、扩频码和沃尔氏哈达曼(WalshHadamard)码 26.6.2 上行链路 26.6.3 下行链路 26.7 物理层过程 26.7.1 小区搜索和同步 26.7.2 建立连接 26.7.3 功率控制 26.7.4 切换 26.7.5 过载控制 26.8 WCDMA术语深入阅读第27章 3GPP长期演进 27.1 引言 27.1.1 历史 27.1.2 目标 27.2 系统概述 27.2.1 频带和频谱灵活性 27.2.2 网络结构 27.2.3 协议结构 27.2.4 物理层和MAC层概述 27.3 物理层 27.3.1 帧、时隙和符号 27.3.2 调制 27.3.3 映射到物理资源——下行链路 27.3.4 映射到物理资源——上行链路 27.3.5 导频或参考信号 27.3.6 编码 27.3.7 多天线技术 27.4 逻辑和物理信道 27.4.1 数据映射到(逻辑)子信道 27.4.2 同步信号 27.4.3 广播信道 27.4.4 与下行共享信道有关的控制信道综述 27.4.5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27.4.6 物理HARQ指示信道 27.4.7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27.4.8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27.4.9 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相关的控制信号的一般性质 27.4.10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27.4.11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27.5 物理层过程 27.5.1 建立连接 27.5.2 重传和可靠性 27.5.3 调度 27.5.4 功率控制 27.5.5 切换 27.6 LTE术语深入阅读第28章 WiMAX/IEEE 802.16 28.1 引言 28.1.1 历史 28.1.2 WiMAX与现有的蜂窝系统 28.2 系统概述 28.2.1 物理层概述 28.2.2 频带 28.2.3 媒体接入控制层概述 28.2.4 网络结构 28.3 调制与编码 28.3.1 调制 28.3.2 编码 28.4 逻辑和物理信道 28.4.1 帧和区域 28.4.2 帧结构的细节 28.4.3 数据到(逻辑)子信道的映射 28.4.4 前导和导频的原则 28.4.5 PUSC 28.4.6 TUSC 28.4.7 FUSC 28.4.8 AMC 28.4.9 信道探测 28.5 多天线技术 28.5.1 空时编码和空间复用 28.5.2 MIMO预编码 28.5.3 MIMO中的SDMA和软切换 28.6 链路控制 28.6.1 建立连接 28.6.2 调度和资源请求 28.6.3 服务质量 28.6.4 功率控制 28.6.5 切换和移动性支持 28.6.6 节约功率 28.7 WiMAX术语深入阅读 第29章 无线局域网 29.1 引言 29.1.1 历史 29.1.2 应用 29.1.3 媒体接入控制层与物理层的关系 29.2 802.11a/g——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局域网 29.2.1 频段 29.2.2 调制与编码 29.2.3 头部 29.2.4 同步和信道估计 29.3 IEEE 802.11n 29.3.1 概述 29.3.2 调制和编码 29.3.3 多天线技术 29.3.4 20 MHz或40 MHz信道 29.3.5 帧头和前导 29.3.6 信道估计 29.4 802.11 无线局域网中的分组传输 29.4.1 通用MAC结构 29.4.2 帧格式 29.4.3 分组无线电多址 29.5 无线局域网的其他选择和未来的发展 29.6 WLAN术语深入阅读第30章 习题参考文献符号表缩略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