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 #

出版时间:2020-1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普通真菌学(第3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539387
  • 3版
  • 318721
  • 46251126-2
  • 平装
  • 大大16开
  • 2020-11
  • 760
  • 360
  • 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科学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遵循前两版与国际真菌学教材接轨的主旨,对真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进行系统而深入地阐述。本版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突出教材的创新性和启发性。在反映真菌学最新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点增加了真菌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的基本原理等内容,并在真菌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篇对代表门及其下级分类阶元做了重点描述。以期从真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入手,为学生全面掌握真菌学的概貌、通往真菌世界架起一座桥梁。

全书分两篇共18章,上篇“真菌生物学”,内容包括绪论,真菌的营养体,真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真菌的极性生长,真菌的营养与代谢,真菌的生殖,真菌孢子的释放、传播、休眠和萌发,真菌的遗传,腐生真菌和真菌毒素,寄生真菌和捕食真菌,共生真菌与内生真菌,真菌的进化地位、类群及其命名;下篇“真菌的系统发育和分类”,介绍了真菌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的基本原理,重点描述了微孢子虫门、隐真菌门、壶菌门、芽枝霉门、新丽鞭毛菌门、毛霉门、捕虫霉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及其亚门、纲、科及代表属。

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数字课程,内容包括各章节知识点、参考文献、真菌拉丁学名与中文名称对照表,以及拓展性学习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

本书可作为生物科学、农学、植物保护、环境保护、森林保护、医学等专业本科生的真菌学教材,也可作为上述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还可供从事理、工、农、林、医方面的生物科技工作者参考。

目录

 前辅文
 上篇 真菌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真菌学的发展史
    一古代真菌学时期(1860年之前)
    二近代真菌学时期(1861—1950)
    三实验真菌学时期(1951—1995)
    四真菌基因组学时期(1996—现在)
   第二节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一真菌的工业应用
    二真菌与农业生产
    三真菌与医疗卫生
    四真菌与生物技术
   第三节 我国真菌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真菌的营养体
   第一节 丝状真菌的营养体
    一菌丝的一般结构
    二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三菌落
    四菌丝接合
    五菌丝形成的组织
   第二节 菌丝的变态和特殊营养体
    一菌丝的变态
    二菌丝特殊的营养体
   第三节 单细胞真菌——酵母
    一酵母的形态
    二酵母的细胞结构
    三酵母的出芽现象
    四酵母的细胞循环
   第四节 鞭毛真菌——壶菌
    一壶菌的形态特征
    二游动孢子的超微结构
   第五节 胞质寄生真菌——微孢子虫
    一微孢子虫的形态结构
    二微孢子虫的入侵装置
    三生活史循环
  第三章 真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细胞壁
    一真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二真菌细胞壁的分子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
    一膜的结构
    二物质的穿膜运输
   第三节 细胞核
    一细胞核的结构特征
    二核仁
    三染色体
    四细胞核与细胞分裂
   第四节 线粒体、氢化酶体和核糖体
    一线粒体和线粒体DNA
    二氢化酶体
    三核糖体
   第五节 内膜系统
    一内膜系统的细胞器
    二内膜系统的动态性
    三内膜系统的分泌途径
    四内膜系统的胞吞途径
   第六节 真菌的细胞骨架与马达蛋白质
    一微管细胞骨架
    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
    三胞裂蛋白骨架
   第七节 鞭毛运动和细胞质的移动
    一单细胞真菌的鞭毛结构
    二细胞质的移动
  第四章 真菌的极性生长
   第一节 丝状真菌的极性生长
    一丝状真菌的顶端延长生长
    二丝状真菌的分支生长
    三生长的动力学
   第二节 单细胞酵母的生长
    一酵母的生长方式
    二酵母的极性生长——出芽
    三酵母的生活史
   第三节 真菌生长的测定
    一直线生长的测定
    二测定菌体干重法
   第四节 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与极端环境的耐受性
    一水
    二温度
    三氢离子浓度
    四光照
    五通气
   第五节 真菌生长的抑制剂
    一生化特异性低的真菌抑制剂
    二生化特异性高的真菌抑制剂
    三小结
  第五章 真菌的营养与代谢
   第一节 真菌的营养
    一碳素营养
    二氮素营养
    三无机营养
    四维生素和生长因子
   第二节 碳代谢
    一发酵和呼吸的概念
    二糖酵解
    三无氧呼吸
    四有氧呼吸
    五真菌碳化合物的合成
   第三节 氨基酸代谢
    一脱氨和转氨反应
    二谷氨酸的交叉途径
    三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第四节 脂代谢
    一真菌产生的脂质
    二脂质的分解代谢
    三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四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第五节 次生代谢物
    一类胡萝卜素
    二赤霉素
    三麦角生物碱
    四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五环孢菌素A
    六他汀
    七黄曲霉毒素
    八甾体转化
  第六章 真菌的生殖
   第一节 无性繁殖和孢子类型
    一游动孢子
    二孢囊孢子
    三分生孢子
   第二节 有性生殖和孢子类型
    一性的亲和性
    二性细胞结合的方式
    三有性孢子类型
   第三节 低等真菌有性生殖中的性激素
    一概述
    二壶菌类的诱雄激素
    三接合菌类的三孢酸
   第四节 影响真菌生殖的营养条件和物理因素
    一营养条件
    二物理因素
  第七章 真菌孢子的释放、传播、休眠和萌发
   第一节 真菌孢子形成的营养与环境因素
    一孢子形成与营养
    二孢子形成的光效应
    三孢子形成与孢子形态
   第二节 孢子的释放
    一真菌孢子的被动释放
    二真菌孢子的主动释放
   第三节 孢子的传播
    一空气传播
    二水传播
    三动物传播
   第四节 孢子的休眠
    一外源性休眠
    二内源性休眠
   第五节 孢子的激活
    一温度处理
    二化学试剂处理
    三后熟
    四复合处理
   第六节 孢子的萌发
    一孢子萌发前期的代谢变化
    二萌发期间形态学变化
    三萌发期间代谢的改变
    四萌发管的生长及定向
  第八章 真菌的遗传
   第一节 真菌遗传学的特点
    一真菌是遗传分析的先锋生物
    二真菌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的优点
   第二节 脉孢菌及其遗传分析
    一脉孢菌的生活史
    二四分体分析
   第三节 利用标记基因研究染色体交换
    一染色体交换
    二着丝粒距离
    三标记基因的选择
   第四节 异核现象、准性生殖和营养菌丝的不亲和性
    一异核现象
    二准性生殖
    三营养菌丝的不亲和性
   第五节 真菌的交配系统
    一酵母交配类型
    二丝状子囊菌的交配类型
    三担子菌的交配类型
   第六节 真菌的DNA转化
    一转化的方法
    二选择标记
    三载体类型和转入的DNA在细胞中的归宿
    四转化的应用
  第九章 腐生真菌和真菌毒素
   第一节 真菌的分解作用
    一物质分解的过程
    二半纤维素的分解
    三纤维素的分解
    四木质素的分解
   第二节 土壤真菌的群落和演替
    一土壤真菌的分离方法
    二土壤真菌的拮抗作用
    三土壤真菌的演替
   第三节 木材腐生真菌
    一软腐真菌
    二褐腐真菌
    三白腐真菌
   第四节 水生真菌
    一淡水真菌
    二海洋真菌
   第五节 真菌毒素
    一真菌在粮食和饲料中的带染
    二真菌产毒的条件
    三真菌毒素中毒症
  第十章 寄生真菌和捕食真菌
   第一节 人体真菌病
    一表皮真菌病
    二系统性真菌病
   第二节 植物体寄生真菌
    一植物感染的起始期——黏附
    二致病菌与寄主之间的识别
    三真菌孢子在植物表面的萌发
    四真菌对植物的入侵
    五真菌在植物中的定居和感染
    六对植物正常生长和生理过程的干扰
    七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和疾病周期
    八小结
   第三节 动物体寄生真菌
    一节肢动物寄生菌
    二哺乳动物和鸟类寄生真菌
    三两栖动物和鱼类的寄生真菌
   第四节 捕食真菌
    一捕虫霉目的捕食真菌
    二丛梗孢科的捕食真菌
    三捕食真菌的研究概况
  第十一章 共生真菌与内生真菌
   第一节 地衣
    一地衣的研究简史和进化
    二地衣的生物学
    三地衣共生体相互作用的本质
    四地衣的分类
   第二节 菌根
    一菌根形成的信号识别
    二菌根的种类
    三菌根的功能
   第三节 内生真菌
    一内生真菌的生态学
    二内生真菌与寄主植物的生物学
    三内生真菌的传播方式
  第十二章 真菌的进化地位、类群及其命名
   第一节 真菌在生物界中的演化地位
    一生物各界的演变
    二真菌在生物界中的进化地位
    三真菌类群是否单系群
    四真菌类群的进化模式
   第二节 真菌的命名及其变革
    一真菌双名制命名法
    二真菌命名规则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节 真菌的基本类群
    一关于种的概念
    二纯真菌的概念
    三当前真菌的基本类群
 下篇 真菌的系统发育和分类
  第十三章 真菌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原始生命起源
    一非细胞生命——生物前的化学虚拟
    二自我复制的RNA生命
    三RNA和蛋白质
    四细胞生命
   第二节 真菌系统树构建的原理和方法
    一系统发育的概念
    二分子钟
    三作为分子钟的rRNA基因
    四分子即是信息
    五系统树的构建
   第三节 真菌系统树
    一无根树和有根树
    二系统发育树表达的信息
    三群和分类
   第四节 真菌系统发育与真菌分类
    一真菌系统发育的相关特征
    二真菌与其他真核生物的关系
    三真菌分类学的发展
    四Hibbett分类系统
   第五节 真菌的蛋白质组树
    一真菌的基因组树与蛋白质组树
    二真菌蛋白质组树的基本框架
  第十四章 胞质真菌——微孢子虫门
   第一节 微孢子虫的侵染特征和生理特征
    一微孢子虫的基本侵染特征
    二微孢子虫的生理适应性
    三孢子形成及侵染结构
   第二节 微孢子虫门的系统发育分析
    一微孢子虫是否是真菌的姐妹类群
    二基因组与微孢子虫的系统发育的研究
  第十五章 鞭毛真菌
   第一节 鞭毛真菌的系统发育概述
    一早期鞭毛真菌的分类演化
    二鞭毛真菌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第二节 隐真菌门(Cryptomycota)
    一真菌新中间体形态的发现
    二隐真菌门的系统发育性分析
    三隐真菌属性及细胞周期
   第三节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一菌体形态与游动孢子的超微结构
    二壶菌门形态分类系统
    三核心壶菌的系统发育
    四壶菌门的系统分类演化
   第四节 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
    一芽枝霉的菌体结构和繁殖特性
    二游动孢子的超微结构
    三芽枝霉门的系统发育
    四芽枝霉门的系统分类
   第五节 新丽鞭毛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
    一概述
    二新丽鞭毛菌的菌体形态和繁殖
    三新丽鞭毛菌门的系统发育研究
  第十六章 接合真菌
   第一节 接合真菌的分类演化
    一概述
    二接合真菌的早期分类
    三接合真菌系统发育学分类
    四接合真菌形态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毛霉门(Mucoromycota)
    一概述
    二毛霉亚门(Mucoromycotina)
    三被孢霉亚门(Mortierellomycotina)
    四球囊菌亚门(Glomeromycotina)
   第三节 捕虫霉门(Zoopagomycota)
    一概述
    二捕虫霉亚门(Zoopagomycotina)
    三虫霉亚门(Entomophthoromycotina)
    四梳霉亚门(Kickxellomycotina)
  第十七章 子囊真菌
   第一节 子囊菌门(Ascomycota)概述
    一营养体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生殖
    四子囊果
    五系统发育与分类
   第二节 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
    一概述
    二外囊菌亚门的系统进化
    三外囊菌亚门的系统分类
   第三节 酵母亚门(Saccharomycotina)
    一概述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生殖
    四根据基因型进行分类
    五酵母亚门的分类
    六酵母亚门的重要类群
   第四节 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
    一形态特征
    二形态分类特征
    三盘菌亚门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四盘菌亚门各纲概述
  第十八章 担子真菌
   第一节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概述
    一营养体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生殖
    四担子果(子实体)
    五担子
    六担孢子
    七担子菌的起源
    八担子菌的形态分类
    九分子系统发育分类
   第二节 锈菌亚门(Pucciniomycotina)
    一营养体
    二有性生殖
    三转主寄生现象
    四锈菌的生活史类型
    五锈菌亚门分子系统发育分类
    六锈菌亚门的重要类群
   第三节 黑粉菌亚门(Ustilaginomycotina)
    一营养体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生殖
    四冬孢子的萌发方式
    五黑粉菌的侵染方式
    六黑粉菌和锈菌的比较
    七黑粉菌亚门系统发育与分类
    八黑粉菌亚门的重要类群
   第四节 伞菌亚门(Agaricomycotina)
    一营养体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生殖
    四担子果
    五担子果类型
    六伞菌亚门的系统发育与分类
    七伞菌亚门的重要类群
 附:真菌拉丁学名与中文名称对照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