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第2版) / 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精品教材
¥56.00定价
作者: 于伟
出版时间:2023-08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292585
- 2-1
- 515107
- 60257458-4
- 16开
- 2023-08
- 教师教育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为再版图书,是教师教育精品教材中的一本,再版教材根据教育部202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置而整体规划,整套教材由北师大牵头,联合全国师范类高等院校,共同建设的一套作者权威、品种齐全、覆盖面广,体现新理念、适应新标准、满足新需求的精品教材。 《教育哲学 》是《教师专业标准》中要求的必设课程,对师范生的培养影响较大。 本书我给教育哲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趋势,又反映了我国工作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供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参考。
目录
第 一 章 什么是教育哲学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3
一 、哲学史简述 3
二 、哲学的若干属性 6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发展演进及其不同界定 11
一 、教育哲学的发展演进 11
二 、对教育哲学的不同界定 16
第三节 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与方法 21
一 、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 21
二 、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方法 24
第二章 教 育 是 什 么
第一节 “教育”的词源与“教育”的陈述方式 33
一、“教育”的中西方词源 33
二、“教育”在日常语言和理论陈述中的不同用法 36
第二节 教育哲学史中关于教育的经典阐释 39
一 、《中庸》论教育:教育即循性修道 39
二 、柏拉图论教育:教育是理想社会的工具 40
三 、老庄论教育:教育即回归“本真” 42
四 、卢梭论教育:教育即“自然人”与“爱国者”之培养 44
五 、杜威论教育: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 46
六 、李泽厚论教育:教育即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的培育生成 48
第三节 教育究竟是什么:当代解读 50
一 、对教育的前提性反思 50
二 、教育应有的三重意蕴 52
第三章 学校是什么
第一节 “学校”教育哲学与学校的“隐喻” 63
一、“学校教育哲学”辨析 63
二 、各种学校“隐喻”辨析 65
第二节 学校使命的多维省思 72
一 、完成什么使命: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文化进步 73
二 、能否完成使命:社会改造与社会再生产理论 76
三 、谁来完成使命:学校教育还是非学校共同体 82
第三节 学校发展的要害及未来学校之图景 85
一 、学校发展的两个要害:懂人学、讲逻辑 85
二 、未来学校的空间图景 94
第 四 章 儿 童 是 什 么
第一节 儿童观与哲学教育 109
一 、儿童是个哲学家 109
二 、儿童哲学教育 112
三 、哲学视角下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116
第二节 儿童的创造力及其教育 119
一 、如何理解儿童的创造力 119
二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121
第三节 图像社会中的儿童 123
一 、世界正在进入图像时代 124
二 、图像社会对儿童的影响 126
三 、图像社会的儿童教育 129
第四节 儿童可教的人性假设与教育 132
一 、儿童可教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立场 132
二 、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儿童教育 136
第五章 教 育 目 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哲学意蕴 147
一 、教育目的的内涵和结构 147
二 、思考教育目的问题的多重维度 152
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的哲学理路 159
一 、演绎哲学的角度 159
二、分析哲学的角度 161
三、实证主义的角度 164
第三节 对当下教育目的的哲学审视 165
一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哲学审视 165
二、教育目的与核心素养 171
三、互联网与儿童幸福 174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知识的演进历程与课程形态的变革 185
一 、知识的基本概念 185
二 、知识的演进历程 194
三、课程形态的变革 199
第二节 知识的类型与课程门类 203
一 、知识的类型 203
二 、知识的课程呈现方式 212
第七章 学 习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27
一 、学习的本质 27
二、学习的目的 230
三、学习化社会 233
第二节 哲学理论与学习 238
一 、唯理论与学习 238
二 、经验论与学习 240
三、建构主义与学习 241
第三节 学习方式及其变革 243
一 、学习方式及其特征 243
二、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244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248
第八章 教 学
第一节 什么是好的教学 261
一、“有效教学”的反思与批判 261
二、“好”的教学的标准 266
第二节 教学方式反思 272
一 、启发式教学反思 272
二 、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 275
三、“翻转课堂”反思 277
四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反思 281
第三节 教学中的自由、控制与民主问题 283
一 、教学自由及其必要性反思 283
二 、教学控制及其必要性反思 286
三 、教学民主及其反思 288
第九章 教 师
第一节 教师的“为人师表” 300
一 、现实化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的不同隐喻 301
二 、内在化的教师使命:“为人师表”的重要功能 304
三 、对象化的教师存在:“为人师表”的关系逻辑 308
四 、系统化的教师劳动:“为人师表”的内在结构 310
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成长 311
一 、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历史前提 312
二 、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 313
三 、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话语例举:“这是为你好” 318
第三节 教师的个体教育理论 321
一 、教师个体教育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322
二 、教师个体教育理论的生成 324
第十章 班 级
第一节 班级的诞生与演变 35
一 、班级建立的哲学基础 35
二 、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班级的诞生 338
三、班级的演变与教育现代性 340
第二节 作为场域的班级 345
一 、班级场域中的行动者角色 346
二 、班级场域中的交往关系 349
三 、班级场域中的空间建构 352
第三节 班级管理的价值迷思 357
一、“共同体”中的权力与民主 357
二 、班级经营中的规范与自由 360
三 、班级建设中的差异与公正 363
参考文献 370
关键术语表 379
后 记 384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3
一 、哲学史简述 3
二 、哲学的若干属性 6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发展演进及其不同界定 11
一 、教育哲学的发展演进 11
二 、对教育哲学的不同界定 16
第三节 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与方法 21
一 、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 21
二 、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方法 24
第二章 教 育 是 什 么
第一节 “教育”的词源与“教育”的陈述方式 33
一、“教育”的中西方词源 33
二、“教育”在日常语言和理论陈述中的不同用法 36
第二节 教育哲学史中关于教育的经典阐释 39
一 、《中庸》论教育:教育即循性修道 39
二 、柏拉图论教育:教育是理想社会的工具 40
三 、老庄论教育:教育即回归“本真” 42
四 、卢梭论教育:教育即“自然人”与“爱国者”之培养 44
五 、杜威论教育: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 46
六 、李泽厚论教育:教育即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的培育生成 48
第三节 教育究竟是什么:当代解读 50
一 、对教育的前提性反思 50
二 、教育应有的三重意蕴 52
第三章 学校是什么
第一节 “学校”教育哲学与学校的“隐喻” 63
一、“学校教育哲学”辨析 63
二 、各种学校“隐喻”辨析 65
第二节 学校使命的多维省思 72
一 、完成什么使命: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文化进步 73
二 、能否完成使命:社会改造与社会再生产理论 76
三 、谁来完成使命:学校教育还是非学校共同体 82
第三节 学校发展的要害及未来学校之图景 85
一 、学校发展的两个要害:懂人学、讲逻辑 85
二 、未来学校的空间图景 94
第 四 章 儿 童 是 什 么
第一节 儿童观与哲学教育 109
一 、儿童是个哲学家 109
二 、儿童哲学教育 112
三 、哲学视角下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116
第二节 儿童的创造力及其教育 119
一 、如何理解儿童的创造力 119
二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121
第三节 图像社会中的儿童 123
一 、世界正在进入图像时代 124
二 、图像社会对儿童的影响 126
三 、图像社会的儿童教育 129
第四节 儿童可教的人性假设与教育 132
一 、儿童可教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立场 132
二 、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儿童教育 136
第五章 教 育 目 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哲学意蕴 147
一 、教育目的的内涵和结构 147
二 、思考教育目的问题的多重维度 152
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的哲学理路 159
一 、演绎哲学的角度 159
二、分析哲学的角度 161
三、实证主义的角度 164
第三节 对当下教育目的的哲学审视 165
一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哲学审视 165
二、教育目的与核心素养 171
三、互联网与儿童幸福 174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知识的演进历程与课程形态的变革 185
一 、知识的基本概念 185
二 、知识的演进历程 194
三、课程形态的变革 199
第二节 知识的类型与课程门类 203
一 、知识的类型 203
二 、知识的课程呈现方式 212
第七章 学 习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27
一 、学习的本质 27
二、学习的目的 230
三、学习化社会 233
第二节 哲学理论与学习 238
一 、唯理论与学习 238
二 、经验论与学习 240
三、建构主义与学习 241
第三节 学习方式及其变革 243
一 、学习方式及其特征 243
二、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244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248
第八章 教 学
第一节 什么是好的教学 261
一、“有效教学”的反思与批判 261
二、“好”的教学的标准 266
第二节 教学方式反思 272
一 、启发式教学反思 272
二 、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 275
三、“翻转课堂”反思 277
四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反思 281
第三节 教学中的自由、控制与民主问题 283
一 、教学自由及其必要性反思 283
二 、教学控制及其必要性反思 286
三 、教学民主及其反思 288
第九章 教 师
第一节 教师的“为人师表” 300
一 、现实化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的不同隐喻 301
二 、内在化的教师使命:“为人师表”的重要功能 304
三 、对象化的教师存在:“为人师表”的关系逻辑 308
四 、系统化的教师劳动:“为人师表”的内在结构 310
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成长 311
一 、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历史前提 312
二 、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 313
三 、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话语例举:“这是为你好” 318
第三节 教师的个体教育理论 321
一 、教师个体教育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322
二 、教师个体教育理论的生成 324
第十章 班 级
第一节 班级的诞生与演变 35
一 、班级建立的哲学基础 35
二 、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班级的诞生 338
三、班级的演变与教育现代性 340
第二节 作为场域的班级 345
一 、班级场域中的行动者角色 346
二 、班级场域中的交往关系 349
三 、班级场域中的空间建构 352
第三节 班级管理的价值迷思 357
一、“共同体”中的权力与民主 357
二 、班级经营中的规范与自由 360
三 、班级建设中的差异与公正 363
参考文献 370
关键术语表 379
后 记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