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7-08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224005
  • 275196
  • 2017-08
作者简介
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30年12月30日生于江西鄱阳,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有《陈先达文集》《问题中的哲学》《处在夹缝中的哲学》等,随笔集《回归生活》《漫步遐思》《史论拾零》《宜园杂论》等。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先达老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文章的丰富与扩充,也是对陈老师以“文化”为主题的文章的重新梳理。本书关于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责任等一系列重大议题的论述,对于从事文化研究和思想理论工作的学者具有重要理论启示价值,与此同时,本书也是党中央精神以及文化理论向大众的普及,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目录
前言1
上篇文化及其基本问题
/01文化的定义与功能3
一、文化是精神生产的创造物4
二、文化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12
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设19
四、西方社会不可能依靠东方文化摆脱危机25
/02文化的本质与基本形态30
一、小文化与大文化30
二、理论形态文化与世俗形态文化38
三、文化的多元性、相对性以及文化的先进与落后46
四、应该重视两种文化传统51
/03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53
一、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53
二、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问题60
三、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72
/04社会历史考察中的文化视角80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81
二、文化问题成为时代的热点的社会背景86
三、文化问题考察中的两种历史观88
四、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93
五、中国文化争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选择96
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98

中篇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01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111
一、文化自信与民族解放112
二、文化是有机整体118
三、文化自信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122
/02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31
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作用131
二、对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化作用135
三、在社会主义中国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138
/03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华文化精神154
一、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155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人民160
三、历史杰出人物与中华文化精神的人格化168
/0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178
一、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迭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79
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181
三、只有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184
四、正确评价儒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187
五、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190
六、可不可以”尊孔读经”193
/0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198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199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各自的性质决定了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202
三、防止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 204

下篇文化强国与中国道路
/01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9
一、 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经之路 209
二、文化强国与提高文化软实力 211
三、文化安全与文化交流216
四、破解文化强国建设的体制之谜219
五、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222
/02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225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225
二、中国道路之争230
三、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236
/03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244
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244
二、 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252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259
/04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265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266
二、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重要手段270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27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