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2-0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中国哲学史》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153865
  • 1-3
  • 258999
  • 平装
  • 2012-05
  • 524
  • 488
  • B2
内容简介

杨国荣主编的《中国哲学史(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内容简介: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以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为其对象。《中国哲学史(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考察中国哲学史,首先需要注意其双重品格。一方面,作为独特的哲学形态,中国哲学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作为哲学,它又包含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内涵。哲学总是既指向世界之在,也要求理解人自身。从认识世界来看,哲学不同于其他知识学科的特点在于,它不断超越知识的界限而达到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从对人自身的理解来说,哲学则在于不断地趋向对人的整个精神形态的反思与提升,并以成就真善美统一的精神形态为指向。中国哲学作为哲学,同样体现了以上品格。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哲学与中国哲学 第二节 道与智慧之思 第三节 中国哲学衍化中的问题 第四节 近代的演变与发展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原始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第二节 天道与人道的追问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奠基 第一节 仁的观念 第二节 仁与智 第三节 志于道 第四节 为己与成人第三章 墨子与墨家哲学的创立 第一节 兼爱 第二节 贵义 第三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 第四节 名理学说第四章 《老子》的道论 第一节 道与无 第二节 尊道贵德 第三节 道法自然 第四节 为学与为道第五章 孟子:性善说与内圣的走向 第一节 性善与仁政 第二节 在我者与在外者 第三节 义利之辩 第四节 经权之辩 第五节 走向内圣之境第六章 庄子:齐物与逍遥 第一节 “人之天”与“天之天” 第二节 道通为一 第三节 真知与真人 第四节 逍遥之境第七章 惠施和公孙龙的名学 第一节 惠施:合同异 第二节 公孙龙:离坚白第八章 后期墨家的哲学与逻辑思想 第一节 “端”的天道观意义 第二节 “以名举实”的认识论 第三节 以“类”、“故”、“理”为核心范畴的形式逻辑理论第九章 荀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明于天人之分 第二节 名与实 第三节 “壹于道”和解蔽 第四节 化性起伪 第五节 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第十章 韩非:法家哲学的集大成 第一节 “以法治国”与“以法为教” 第二节 世异则事异 第三节 “缘道理”与“因人情” 第四节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第十一章 《中庸》、《大学》与《易传》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中庸》论“诚”与“中” 第二节 《大学》的“三纲八目” 第三节 《易传》与儒学第十二章 董仲舒与儒学的衍化 第一节 汉初思潮与独尊儒术 第二节 天人之际 第三节 仁与义 第四节 性三品第十三章 王充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天道自然无为 第二节 性与命 第三节 知物由学 第四节 “疾虚妄”的批判精神第十四章 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王弼的以无为本论 第二节 嵇康与阮籍的“任自然” 第三节 裴顾的“崇有”论与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第四节 郭象与《庄子注》第十五章 道教的初起和演化——东汉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哲学 第一节 道与气 第二节 形与神 第三节 我命在我不在天第十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第一节 “六家七宗”与僧肇的般若学 第二节 竺道生的佛性论第十七章 隋唐佛教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 第二节 智颧与天台宗 第三节 玄奘、窥基与唯识宗 第四节 法藏与华严宗 第五节 慧能与禅宗第十八章 唐代儒学的发展 第一节 韩愈的道统论与李翱的性情论 第二节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天人论第十九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道教哲学 第一节 道体论的发展 第二节 司马承祯:向心性论倾斜的哲学趋势 第三节 变化观的进一步总结第二十章 理学的兴起 第一节 理学概说 第二节 周敦颐与理学的初起第二十一章 张载与理学 第一节 太虚即气 第二节 民胞物与和伦理秩序 第三节 天地之性与德性之知第二十二章 二程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程颢论性与仁 第二节 程颐的理学思想第二十三章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 第一节 理气观 第二节 致知学说与知行观 第三节 心性论第二十四章 陆九渊:心即理 第一节 朱陆之争 第二节 心即理 第三节 简易工夫 第四节 自作主宰第二十五章 陈亮与叶适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陈亮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第二十六章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第一节 心与理 第二节 意之所在即是物 第三节 致良知 第四节 知行合一第二十七章 李贽的异端思想 第一节 童心说 第二节 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第三节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第二十八章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经纬天地”与“豪杰精神” 第二节 气、心、理的沟通 第三节 学术之途,不得不殊 第四节 无工夫则无真本体 第五节 “天下”与个体第二十九章 王夫之: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 第一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二节 理不先而气不后 第三节 从“道器无异体”到“理势合一” 第四节 从“人之天”到“行可兼知” 第五节 “性日生而日成”与理欲之辩第三十章 颜元与戴震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颜元论“实学”与“习行” 第二节 戴震论“理”第三十一章 龚自珍、魏源:近代哲学的先驱 第一节 龚自珍的自我学说 第二节 魏源的“及之而后知” 第三十二章 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从经学走向新学 第二节 “仁学”、“以元解人”的天人学说 第三节 平等、民主、自由思想的引入 第四节 “新民”学说与大同理想境界第三十三章 严复的天演哲学 第一节 天演论 第二节 经验论与归纳法 第三节 合理利己主义与自由学说第三十四章 章 太炎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唯识学 第二节 俱分进化论 第三节 道德的宗教与自性的平等第三十五章 孙中山:“突驾”进化论与“知难行易”说 第一节 “突驾”进化论 第二节 知行学说第三十六章 李大钊与陈独秀:走向唯物史观 第一节 李大钊: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第二节 陈独秀: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第三十七章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第一节 实用主义的实在论 第二节 工具主义的真理观 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方法论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第三十八章 梁漱溟的新儒学 第一节 意欲主义 第二节 文化路向 第三节 人心与人生第三十九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第一节 科学与人生观之分 第二节 科学的普遍有效性第四十章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第一节 体用不二 第二节 翕辟成变 第三节 性修不二第四十一章 冯友兰的新理学 第一节 重建形而上学 第二节 辨名析理 第三节 人生境界说第四十二章 金岳霖的元学与知识论 第一节 元学的逻辑构造 第二节 所与是客观的呈现 第三节 概念论 第四节 接受总则与归纳问题第四十三章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 第二节 辩证法与方法论 第三节 唯物史观与人生观第四十四章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 第一节 智的直觉与道德的形上学 第二节 良知坎陷说第四十五章 冯契的智慧说 第一节 广义认识论 第二节 走向真实的世界 第三节 自由的人格 第四节 哲学:回归智慧后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