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04-0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中国古代人学史》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058122
  • 1-1
  • 256158
  • 2004-08
内容简介
中国人之为中国人,非仅政治地域、生理特征所能涵括,更在其独立特异的文化类型,尤其是民族人文品格的特异性。传统中华民族精神集粹于以人道为归的天人之学,故人学是中国哲学之根本立足点。历代思想巨擘对人学的探索和阐扬,不但形成诸多声震当时、名垂后世的思潮,而且作为历史文化积淀,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这种生机勃然、历劫不绝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国人内在的文化规定。当此世界大通、民族竞进的时代大潮,国人自当对传统的民族精神下一番择优去劣、更化日新的功夫,惟与时偕行,方能雄强于天下。于传统人学有所知,才谈得上自信、自新、自强。是为本书著述之旨。
目录
第一编 先秦——多元人学模式的创构时代 第一章 先秦儒家人学的创立与演变  第一节 孔子对儒家伦理人学的缔造   一、以“仁”为本的学术主旨   二、修身以礼的精神意蕴   三、“中庸”的行为原则及论域   四、关于人性的议论及其对后世的启迪  第二节 孟子对儒家人学的创造性发展   一、对人性的道德界定及其理论意义   二、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   三、仁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其局限  第三节 《易传》对儒家天人之学的建构   一、兼含“三材”而归于人学的“易道”   二、“崇德广业”的人生境界   三、刚以进取,慎以守身的生活态度  第四节 荀子对儒家人学的改塑   一、人性与道德背反的“性伪之分”   二、“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   三、“隆礼”而“重法”的双重规范论  第五节 《大学》、《中庸》的人学思想   一、《大学》的内圣外王思想   二、《中庸》的“中和”、“至诚”思想 第二章 道家老庄学派的人学思想  第一节 《老子》“守柔日强”的无为人学   一、与道“玄同”的虚静心态   二、“无为”的生活方式与“圣人”心术   三、老子人学特征概观  第二节 庄子破除“物役”的逍遥人学   一、对“人为物化”现象的揭示与批判   二、“齐物”、“坐忘”的“无己”境界   三、安时处顺的“无为”境界   四、“无待”于物的逍遥境界 第三章 墨翟、韩非的人学思想  第一节 墨子“兼爱交利”的平民人学   一、“兼爱”、“互利”的道德平等精神   二、道德理想的宗教证明   三、对儒家命定论的宗教批判   四、墨子与孔子人学同异  第二节 韩非“以利为心”的人学思想    一、“自为”的人性和人伦关系   二、对道德历史性和道德悖论的揭示   三、扬法制、抑德治的人性论证明 第二编 汉至唐——儒家人学的昌盛与危机时代 第四章 汉代的道家人学与儒家人学   第一节 《淮南子》对道家人学的发展   一、以道家统御诸家的学术风貌   二、清静本性的失落与复归   三、保真与养生的主从关系   四、“通而无为”与“塞而无为”之辨  第二节 董仲舒对汉代儒家人学的开拓   一、“人理副天道”的天人观 …… 第五章 魏晋儒、道人学的融合与冲突 第六章 隋唐儒、释、道三教人学的关系第三编 宋至清中期——儒家人学的重构与批判时代 第七章 周敦頣、张载对道学人论的开创 第八章 程朱理学人论的创立与完成 第九章 心学人论的形成和极端化发展  第十章 事功之学对道学思潮的冲击 第十一章 后期道学中气论学者的人学思想 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对道学人论的批判主要参考文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