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03-09-1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环境与发展》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132595
  • 1
  • 249955
  • 平装
  • 16开
  • 2003-09-12
  • 340
  • 212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内容简介

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综合性问题,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本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维护生态平衡、达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为目的,从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入手,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阐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以谋求环境与发展的统一和协调。全书共十一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知识,包括环境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两章,这是环境科学的基础,也是环境与发展的基础;第二部分为环境问题各论,包括人口、森林、资源、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等8章,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主要探讨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原因。

本书内容适于高等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国情教育,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与资源教育全校性选修课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环境科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参考书以及我国国情教育的参考资料。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保护
   一、定义
   二、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
   三、中国的环境保护
  第三节 环境科学
   一、定义
   二、研究内容、范围、分支学科
   三、研究目的和任务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生态学发展趋势
  第二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组成
   三、生态系统功能
    (一)能量流动
    (二)物质循环
    (三)信息传递
  第三节 生态平衡
  第四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治理环境污染
    (一)氧化塘
    (二)土地处理系统
   二、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三、利用生态学原理监测环境质量
    (一)生物监测的定义和作用
    (二)水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
   四、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的内容
    (二)生态农业的模式
 第三章 人口问题
  第一节 人口数量
   一、概述
   二、中国人口特点
    (一)人口分布不均匀,东西地区差异大
    (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快
   三、人口容量
    (一)当代悲观主义人口论
    (二)乐观主义人口论
    (三)中间派的人口容量观
   四、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
    (一)扩大了有限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人均收入水平下降
    (三)劳动力过剩,竞争激烈,资源破坏加剧
    (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增加城市压力
   五、我国的人口政策
  第二节 人口素质
   一、人口素质内容
    (一)人均寿命
    (二)文化程度
    (三)残疾人
    (四)道德品质
   二、人口素质低的原因及后果
    (一)原因
    (二)后果
   三、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
  第四节 城市化问题
 第四章 森林问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森林破坏,后果严重
   一、水土流失
    (一)森林破坏的第一个严重后果是水土流失
    (二)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二、自然灾害增加
    (一)降水量减少
    (二)灾害频发
   三、森林破坏原因分析
  第三节 森林的生态作用和生态效益
   一、生态作用
    (一)降低自然灾害
    (二)调节温度和湿度
    (三)保障人体健康
   二、生态效益
  第四节 重建森林屏障,恢复生态平衡
   一、国务院批准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二)“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四)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五)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六)在重点地区建设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二、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第五章 资源
  第一节 概述
   一、自然资源
   二、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矿产
   一、概况
   二、中国矿产资源
    (一)矿种多,储量较丰富
    (二)矿产资源质量差
    (三)人均资源量少
    (四)浪费严重
   三、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一)污染环境
    (二)挤占耕地
    (三)水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
    (四)引发地质灾害
   四、对策措施
    (一)节约矿产资源
    (二)开发新矿源
  第三节 能源
   一、概况
    (一)能源分类
    (二)能源储量和分布
    (三)能源的消费
   二、我国能源特点
    (一)人均占有量少
    (二)浪费严重
   三、解决能源短缺的措施
    (一)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二)节约能源
  第四节 耕地
   一、概况
    (一)耕地质量差、产量低
    (二)人均耕地少
    (三)耕地变化分析
   二、耕地减少原因分析
    (一)城市扩大
    (二)“开发热”、“房地产热”大量占用土地
    (三)土葬占用不少土地
    (四)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减退
    (五)农田沙化
    (六)农田污染
   三、粮食问题
    (一)热量和食物量
    (二)粮食生产
    (三)提高粮食产量
  第五节 水资源
   一、概况
   二、中国水资源特点
    (一)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三)时间上分配不均匀
   三、水资源亏缺的严重后果
   四、浪费严重
   五、解决水资源亏缺的措施
    (一)节水
    (二)依法治水
    (三)调节水价
    (四)水源工程建设
    (五)中水回用
    (六)利用海水
    (七)跨流域调水
    (八)水污染治理
 第六章 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严重
   一、大气污染
   二、水污染
    (一)概况
    (二)主要水系水质状况
    (三)大型湖泊水质状况
   三、土壤污染
    (一)污水灌溉
    (二)矿山开采、冶炼
    (三)施用含有重金属的垃圾堆肥
    (四)施用化肥、农药
   四、作物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无机污染物与人体健康
    (一)氟
    (二)镉
    (三)汞
    (四)铅
    (五)砷
    (六)铬
   二、有机污染物与人体健康
    (一)多环芳烃( PAH)
    (二) N-亚硝基化合物
    (三)卤化烷类
    (四)农药
   三、生物污染物与人体健康
   四、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微量元素与胎儿生长发育和儿童健康
    (二)微量元素与疾病
    (三)微量元素与衰老和癌症
    (四)微量元素与地方病
   五、维生素与人体健康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B
    (三)维生素C
    (四)维生素E
   六、居室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七章 温室效应
  第一节 温室效应概述
   一、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
   二、主要温室气体(131)
    (一)二氧化碳(CO2)
    (二)甲烷(CH4)
    (三)氧化亚氮(N2O)
    (四)氯氟烃(CFC)及替代物
    (五)臭氧(O3)
    (六)氢氟碳化合物、高氟碳化合物和六氟化硫
   三、温室效应的简单预测方法
    (一)按人口增加预测
    (二)按燃烧化石燃料产生CO2来预测
  第二节 温室效应的生态后果
   一、全球温暖化
   二、海平面上升
   三、降水量变化
   四、对农业生产和粮食供给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二)不利影响
   五、对气候带和植被分布的影响
   六、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 温室效应的防治对策
   一、控制人口,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二、保护森林,造林绿化
   三、调整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
   四、履行国际公约,加强全球合作
  第四节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同假说
   一、全球气候变暖说
   二、全球气候变冷说
    (一)“阳伞效应”
    (二)“冰箱效应”
    (三)太阳黑子理论
    (四)“气温恒温器”
    (五)“间冰期”
   三、全球气候波动说
 第八章 酸雨
  第一节 概况
   一、基本概念
    (一)酸雨与酸性沉降
    (二)酸雨率
    (三)酸雨区
    (四)酸雨控制区
   二、我国酸雨的主要特点
    (一)频率高,酸度大
    (二)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
    (三)属于硫酸型(煤烟型)酸雨
  第二节 酸雨形成机理
   一、污染物及来源
    (一)天然来源
    (二)人工排放源
   二、形成机理
    (一)被光化学氧化剂氧化
    (二)大气中有充足的氧
    (三)被空气中的固体粒子吸附和催化,形成硫酸烟雾
   三、形成过程
    (一)成雨过程
    (二)冲刷过程
   四、影响因素
  第三节 酸雨的危害
   一、跨国界的大气污染
   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对各种材料的影响
  第四节 酸雨的防治
   一、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烧装置以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的排放
    (一)燃烧前脱硫
    (二)燃烧中脱硫
    (三)燃烧后脱硫
   二、筛选指示植物和抗酸雨植物
    (一)筛选对酸雨敏感的指示植物
    (二)筛选抗酸雨植物
 第九章 大气臭氧层减薄
  第一节 大气臭氧层减薄
   一、大气臭氧及臭氧层
    (一)大气臭氧
    (二)臭氧层的形成
    (三)臭氧层的作用
   二、大气臭氧层减薄状况
    (一)臭氧衰减的发现
    (二) 20世纪80年代臭氧层的变化
    (三)近期臭氧层变化
  第二节 大气臭氧层减薄的原因及机理
   一、原因
   二、机理
   第三节 紫外线B辐射对生物的影响
   一、UV-B辐射对植物的影响
   二、UV-B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
   三、UV-B辐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 UV-B辐射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二) UV-B辐射对营养循环的影响
    (三) UV-B辐射对能量流动的影响
   四、UV-B辐射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 大气臭氧层的保护及变化趋势
   一、蒙特利尔公约
   二、臭氧层变化趋势
 第十章 生物多样性下降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科学
   一、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定义
    (二)生物多样性等级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一)概况
    (二)特点
   三、生物多样性科学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一)提供食物
    (二)提供药物资源
    (三)提供工业生产原料和能源
   二、生态价值
   三、社会价值
   四、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经济估算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下降及其原因
   一、生物多样性下降
    (一)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二)物种及遗传多样性丧失加剧
   二、生物多样性下降原因分析
    (一)掠夺式利用生物资源
    (二)生境的破坏
    (三)外来生物入侵
    (四)环境污染
    (五)农、林、牧业的扩张
    (六)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措施
    (一)就地保护
    (二)物种迁地保护
    (三)离体保护
   四、成果
   五、展望
 第十一章 中国环境问题根源及对策
  第一节 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
   一、认识论根源
    (一)错误自然观——“人是自然的主宰”
    (二)错误资源观——“资源无限”
    (三)错误价值观——“资源无价”
    (四)错误经济发展模式——“凯恩斯发展模式”
   二、法制根源
   三、政策失误
    (一)政府行为失范
    (二)产业定位失误
    (三)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不足
   四、公众参与性差
   五、教育导向根源
  第二节 我国环境问题对策
   一、继承“天人合一”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重塑环境价值观和认识论
    (一)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秀历史传统环境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伦理学
   二、继承我国优秀民族传统环境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环境文化
   三、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建设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破坏
    (二)加强环境立法及执法力度——控制环境污染
    (三)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四)把环境好坏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
    (五)增加环保投入
    (六)转变发展模式,将资源型发展转变为技术型发展模式
    (七)建立适度消费观念
    (八)综合利用
   四、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主要参考资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