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08-01-1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针灸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225501
  • 1
  • 245355
  • 平装
  • 16开
  • 2008-01-16
  • 620
  • 381
  • 医学
  • 中医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全国各中医院校长期从事针灸教学的专家、教授共同编写完成。

本教材系统介绍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临床应用知识,分绪论、上篇、中篇、下篇、附篇5部分。绪论介绍针灸学的概念、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等基本内容,阐述针灸学的创立和学科特点,归纳了针灸学的学习方法;上篇介绍针灸基础理论。主要论述经络学说和腧穴理论;中篇介绍针灸方法和技术,主要论述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还介绍了头针、耳针;下篇介绍针灸治疗,论述针灸治疗的原则、作用、处方,介绍特定穴的运用,归纳针灸临床诊治特点,重点介绍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选辑古代着名针灸歌赋,介绍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附有古代人体部位名称解释,并介绍了针灸现代研究的进展。本书采用全彩印刷,图文并茂,应用了大量珍贵的真人实体彩图是本教材的一大亮点,力求达到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书中所设医案举隅等栏目更是有别于其他同类教材。

本书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等中医学类其他专业学生使用,也是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并可供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绪论
  一、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地位
  二、针灸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一)针灸的起源
   (二)针灸学的创立
   (三)历代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
  三、针灸学的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
  四、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针灸学的学科特点
   (二)针灸学的学习方法
 上篇 针灸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
     (一)十二经别
     (二)十二经筋
     (三)十二皮部
    四、十五络脉
   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根结
    二、气街、四海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命名和分类
    一、腧穴的命名
    二、腧穴的分类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
     (二)分部主治
   第三节 特定穴的基本知识
    一、特定穴的含义和分类
    二、各类特定穴的含义和特点
     (一)五输穴
     (二)原穴、络穴
     (三)郄穴
     (四)俞穴、募穴
     (五)下合穴
     (六)八会穴
     (七)八脉交会穴
     (八)交会穴
   第四节 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一)固定标志
     (二)活动标志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三、“指寸”定位法
    四、简便定位法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lung meridian of hand taiyin, LU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 large intestinemeridian of hand yangming, LI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三、足阳明胃经( stomach meridian offoot yangming, ST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四、足太阴脾经( spleen meridian offoot taiyin, SP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五、手少阴心经( heart meridian ofhand shaoyin, HT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六、手太阳小肠经(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taiyang, SI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七、足太阳膀胱经(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taiyang, BL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八、足少阴肾经( kidney meridan of foot shaoyin, KI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 jueyin, PC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 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 of hand shaoyang, TE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十一、足少阳胆经(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shaoyang, GB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十二、足厥阴肝经( liver meridian of foot jueyin, LR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第二节 奇经八脉及其相关腧穴
    一、督脉( governor vessel, GV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二、任脉( conception vessel, CV )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
    三、冲脉( thoroughfare vessel )及其交会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四、带脉( belt vessel )及其交会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五、阴维脉( yin link vessel )及其交会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六、阳维脉( yang link vessel )及其交会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七、阴跷脉( yin heel vessel )及其交会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八、阳跷脉( yang heel vessel )及其交会腧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要病候
     (三)交会腧穴
   第三节 十五络脉及其络穴
   第四节 常用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穴( points of head and neck, EX-HN )
    二、胸腹部穴( points of chest and abdomen, EX-CA )
    三、背部穴( poins of back, EX-B )
    四、上肢穴( points of upper extremities, EX-UE )
    五、下肢穴( points of lower extremities, EX-LE )
 中篇 针灸方法和技术
  第四章 毫针刺法
   第一节 毫针的基本知识
    一、毫针的构造
    二、毫针的规格
   第二节 毫针刺法的练习
    一、指力练习
    二、手法练习
    三、自身练习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一、针具的选择
    二、体位的选择
    三、消毒
   第四节 针刺方法
    一、进针法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第五节 行针手法
    一、基本手法
    二、辅助手法
   第六节 得气
    一、得气的概念
    二、得气的意义
    三、得气的方法
   第七节 毫针补泻手法
    一、单式补泻手法
    二、复式补泻手法
    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第八节 留针与出针
    一、留针
    二、出针
   第九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血肿
    六、气胸
   第十节 针刺注意事项
  第五章 灸法
   第一节 灸法的分类与操作
    一、艾灸法
     (一)艾炷灸
     (二)艾条灸
     (三)温针灸
     (四)温灸器灸
    二、其他灸法
     (一)灯火灸
     (二)天灸
   第二节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二、扶阳固脱
    三、消瘀散结
    四、防病保健
   第三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三、施灸的禁忌
    四、灸后的处理
  第六章 拔罐法
   第一节 罐的种类
    一、玻璃罐
    二、竹罐
    三、陶罐
    四、抽气罐
   第二节 罐的吸附方法
    一、火吸法
    二、水吸法
    三、抽气吸法
   第三节 拔罐方法
    一、留罐法
    二、闪火法
    三、走罐法
    四、刺络拔罐法
    五、留针拔罐法
    六、药罐法
   第四节 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一、拔罐的作用
    二、拔罐的适用范围
   第五节 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起罐方法
    二、注意事项
  第七章 其他针法
   第一节 三棱针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用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二节 皮肤针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用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三节 皮内针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用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四节 电针法
    一、操作方法
    二、作用和适用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五节 穴位注射法
    一、操作方法
    二、适用范围
    三、常用药物
    四、注意事项
  第八章 头针与耳针
   第一节 头针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二、头针的适应证
    三、头针的操作方法
    四、头针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耳针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二、耳郭表面解剖
    三、耳穴的分布
    四、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一)耳轮穴位
     (二)耳舟穴位
     (三)对耳轮穴位
     (四)三角窝穴位
     (五)耳屏穴位
     (六)对耳屏穴位
     (七)耳甲穴位
     (八)耳垂穴位
     (九)耳背穴位
     (十)耳根穴位
    五、耳穴的临床应用
     (一)耳穴的适应证
     (二)选穴原则
     (三)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项
 下篇 针灸治疗
  第九章 治疗总论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补虚泻实
    二、清热温寒
    三、治病求本
    四、三因制宜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二、调和阴阳
    三、扶正祛邪
   第三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一、辨病
    二、辨证
    三、辨经
   第四节 针灸处方
    一、穴位的选择
     (一)选穴原则
     (二)配穴方法
    二、刺灸法的选择
   第五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 治疗各论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证
   第二节 内科病证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
   第四节 皮外科病证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
   第六节 急症
   第七节 其他
 附篇 参考资料
  第十一章 古代针灸歌赋辑要
   一、标幽赋
   二、金针赋
   三、肘后歌
   四、四总穴歌
   五、行针指要歌
   六、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第十二章 子午流注针法
   第一节 纳甲法
   第二节 纳子法
  第十三章 灵龟八法
   [附]飞腾八法
  第十四章 古代体表部位名词解释
   一、头颈部
   二、躯干部
   三、四肢部
  第十五章 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
   第一节 经络的现代研究
    一、循经感传现象和规律的研究
    二、经络检测方法的研究
    三、循经感传形成机制的研究
    四、关于经络实质的几种观点和假说
   第二节 腧穴的现代研究
    一、形态结构的研究
    二、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三、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
    四、腧穴临床诊断作用的研究
   第三节 针法灸法的现代研究
    一、针刺手法效应的研究
    二、针刺手法机制的研究
    三、得气的研究
    四、留针的研究
    五、灸法的现代研究
   第四节 针灸对机体调整作用研究
    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三、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四、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五、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六、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七、对人体防御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五节 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研究
    一、外周神经的作用
    二、中枢神经的作用
    三、中枢神经递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