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02-08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9787107157219
  • 231023
  • 2002-08
作者简介
潘新和,1952年12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点教授、语文与写作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家组成员、学科指导组顾问、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等。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写作》《语文建设》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约百篇。主持国家教育部“高师教学改革计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福建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等研究。长期致力于写作、语文教育史、语文改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写作和语言界有广泛影响。撰著和主编《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等著作和教材十余部。曾荣获首届全国高师写作研究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写作学会第二届优秀沦著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被评为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能写·能讲·能教)(第2版)》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由潘新和教授负责的课题“具有师范性、素质性特色的高师写作课程改革”研究的终结性成果。1998年5月开题以后,课题组成员全力以赴,认真投入了调查研究工作。他们相继在闽、浙、苏三省10所高师院校、30所中学的1万余名学生中作了一次“中学语文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作者对《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能写·能讲·能教)(第2版)》近10年的教学、使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对20年来我国高师写作课教学改革进程作了宏观的检讨和思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拟订出新的高师写作教学大纲,并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才开始进入编写阶段。我十分赞赏这一注重调查研究、基础研究的做法。在我看来,前几年出现的一些不成功的教材,东拼西凑,肤浅平庸,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编写前不做调查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匆忙地组个班子就草率地开始编写,是其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个课题组的做法值得学习和提倡。
目录
绪论:试论高师写作课程的师范性和素质性
一、高师写作课程的师范性:作者、学者、导师三位一体
二、高师写作课程的素质性:基本素质与相关素质的统合
三、高师写作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初步构想
作者篇:能写——写作素养论
第一章 写作心智:写作基本认知图式的建构
第一节 人格论:立诚求真
一、写作的最佳控制:人格控制
二、人格的核心内容:立诚求真
三、人格培养的基础:识见学养
第二节 语感论:心领神会
一、写作的语言表现:辞达而已
二、写作的语言训练:语感习得
第三节 文体论:研文辨体
一、写作行为的要件:文体感觉
二、文体感觉的核心:文体图式
第四节 采集论:博览约取
一、写作的观察:超越直观
二、写作的调查:超越言语
三、走进文献世界:学会读取
第五节 感知论:同化顺应
一、感知机理:和世界的对话与融通
二、感知途径:自我分析与体验移植
第六节 构思论:塑形抽象
一、构思原则:立意、简化与打散构成
二、构思模态:立骨、比并与多面拼装
第七节 想象论:标新立异
一、想象的创造:表象与情感的思维
二、想象的“语法”:反常合道
三、想象的训练:追求形象与奇特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写作技能:写作基本表现方式的习得
第一节 五种基本表达方式
一、叙述:概况的交代
二、描写:形象的复呈
三、议论:观点的论证
四、说明:对象的解说
五、抒情:情感的宣泄
第二节 叙事论:写作感性思维方式
一、叙事寓意:叙事的灵魂
二、叙事方式:叙事的预设
三、叙事视角:叙事的策略
四、叙事建构:叙事的实现
第三节 阐释论:写作知性思维方式
一、阐释功用:价值的取向
二、阐释主体:能力的建构
……
学者篇 能讲——写作原理论
导师篇 能教——写作教学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