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 #

出版时间:2018-0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法理学(第五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499445
  • 5
  • 208641
  • 60250083-7
  • 平装
  • 16开
  • 2018-06
  • 660
  • 504
  • 法学
  • 法学
  • 法学类
  • 本科
内容简介
法理学是以“法理”为中心主题和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在学科意义上,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一般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作为现代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理学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教材是教育部统一策划并组织编写的“面向 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2002年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年吉林大学“法理学”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本教材入选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教材从法理学的学术定位和学科定位出发,简明地介绍了法学的历史、法学学科体系和法学教育;通过对法(法律)、权利、义务、法律体系、法律要素、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法理学基本概念特别是权利和义务这对中心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法的本体及其逻辑;对法的起源和演进、法的制定与实施、法律程序、法律职业、法律方法、法的价值、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法理学基本论题进行了全面阐释;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本教材第五版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学理论创新成果;广泛吸收了第四版出版以来国内外法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最新成果;认真探索了法理学本质属性的回归,坚持以“法理”为中心主题,使法理元素贯穿教材始终;进一步厘清了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学术分工,最大限度地避免与部门法学之间的内容重复;改进了编写体例、写作风格、编辑规范。基于以上工作,本教材又一次与时俱进。

目录

 前辅文
 第一编 法理学导论
  第一章 法学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 “法学”的词源和词义
    二、 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论
   第二节 法学的历史
    一、 中国法学的历史
    二、 西方法学的历史
   第三节 法学与相邻学科
    一、 法学与哲学
    二、 法学与政治学
    三、 法学与经济学
    四、 法学与社会学
    五、 法学与历史学
    六、 法学与逻辑学
   第四节 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 法学方法论概述
    二、 阶级分析方法
    三、 价值分析方法
    四、 实证研究方法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法学体系
    一、 法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划分
    二、 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
   第六节 法学教育
    一、 法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二、 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
  第二章 法理学的性质与对象
   第一节 法理学的性质
    一、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二、 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三、 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四、 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理”
    二、 “法理”的语义和意义
   第三节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二、 学习法理学的方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
    二、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伟大革命
    四、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进程
    一、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 第三次伟大飞跃
 第二编 法理学基本概念
  第四章 法、法律
   第一节 “法”“法律”的语义分析
    一、 古今汉语中的“法”和“法律”
    二、 西文中的“法”和“法律”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法的本质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二、 法的阶级本质
    三、 法的本质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
    一、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三、 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四、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第四节 法的作用
    一、 法的作用的原理
    二、 法的作用的分类
    三、 法的局限性
   第五节 法的定义
    一、 法学史上的法定义
    二、 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
  第五章 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
   第一节 法的渊源
    一、 法的渊源的语义
    二、 法的渊源的内涵
    三、 法的渊源的类别
    四、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第二节 法的分类
    一、 国内法和国际法
    二、 公法和私法
    三、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四、 实体法和程序法
    五、 根本法和普通法
    六、 一般法和特别法
   第三节 法的效力
    一、 法的效力的概念
    二、 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
    三、 法的效力范围
    四、 法的效力冲突及其处理原则
  第六章 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体系释义
    一、 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二、 法律体系与其他相近概念
   第二节 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一、 法律部门的概念和特点
    二、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二、 民法商法
    三、 行政法
    四、 经济法
    五、 社会法
    六、 环境资源法
    七、 军事法
    八、 刑法
    九、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第七章 法的要素
   第一节 法的要素概述
    一、 法的要素释义
    二、 法的要素的分类
   第二节 法律概念
    一、 法律概念释义
    二、 法律概念的分类
   第三节 法律规则
    一、 法律规则释义
    二、 法律规则的分类
   第四节 法律原则
    一、 法律原则释义
    二、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三、 法律原则的分类
    四、 法律原则的适用
  第八章 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历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一、 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二、 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第二节 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一、 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概念
    二、 权利和义务释义
   第三节 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一、 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的分类
    二、 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分类
    三、 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范围的分类
    四、 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分类
    五、 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方式的分类
    六、 根据权利主体的分类
   第四节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一、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二、 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三、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四、 价值上的主次关系
  第九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行为释义
    一、 行为和法律行为的界定
    二、 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 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二、 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 根据行为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的分类
    二、 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的分类
    三、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的分类
  第十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概述
    一、 法律关系释义
    二、 法律关系的分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 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二、 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 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
    二、 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一、 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二、 法律事实的种类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责任概述
    一、 法律责任释义
    二、 法律责任的构成
    三、 法律责任的种类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原则
    一、 法律责任原则的含义
    二、 法律责任原则的种类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一、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含义
    二、 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原则
   第四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
    一、 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
    二、 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第三编 法的起源和发展
  第十二章 法的历史
   第一节 法的起源
    一、 原始社会的调控机制
    二、 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三、 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一、 法的历史类型释义
    二、 奴隶社会法律制度
    三、 封建社会法律制度
    四、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五、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第十三章 法律演进
   第一节 法律演进概述
    一、 法律演进释义
    二、 法律演进的理论模式和实践类型
    三、 法律演进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法律继承
    一、 法律继承的概念
    二、 法律继承的原因
    三、 法律继承的内容
   第三节 法律移植
    一、 法律移植的概念
    二、 法律移植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三、 法律移植的实践
   第四节 法治改革
    一、 法治改革的概念
    二、 法治改革的意义
    三、 新时代中国的法治改革
  第十四章 全球化与世界法律发展
   第一节 全球化概述
    一、 全球化释义
    二、 全球化理论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法律发展趋势
    一、 法律现代化
    二、 法律国际化
    三、 法律全球化
    四、 法律区域化
    五、 法律本土化
   第三节 法治与全球治理
    一、 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重要意义
    二、 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目标
    三、 法治与中国参与构建世界新秩序
 第四编 法 的 运 行
  第十五章 法的制定
   第一节 立法概述
    一、 立法的概念
    二、 立法的特征
    三、 立法体制
    四、 立法原则
   第二节 依法立法
    一、 依法立法原则的意义
    二、 依法立法原则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第三节 科学立法
    一、 科学立法原则的意义
    二、 科学立法原则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第四节 民主立法
    一、 民主立法原则的意义
    二、 民主立法原则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第五节 比较立法
    一、 比较立法原则的意义
    二、 比较立法原则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第十六章 法的实施
   第一节 法的实施概述
    一、 法律实施释义
    二、 法律实施的重大意义
    三、 法律实施的基础与动力
   第二节 宪法的实施
    一、 全面实施宪法的重大意义
    二、 全面实施宪法的首要任务
    三、 全面实施宪法的精髓要义
   第三节 执法
    一、 执法的概念
    二、 执法的原则
    三、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四节 司法
    一、 司法的概念
    二、 司法权的性质与司法规律
    三、 司法的原则
   第五节 守法
    一、 守法的概念
    二、 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三、 守法的条件
    四、 守法的原则
  第十七章 法律程序
   第一节 法律程序概述
    一、 法律程序释义
    二、 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
   第二节 正当法律程序
    一、 正当法律程序的历史演进
    二、 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件
    三、 正当法律程序的价值
   第三节 程序正义
    一、 程序正义的兴起
    二、 程序正义的意涵
  第十八章 法律职业
   第一节 法律职业概述
    一、 法律职业的概念与特征
    二、 当代中国的法治职业共同体
   第二节 法律职业制度
    一、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二、 法律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三、 法律职业保障制度
   第三节 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思维
    一、 法律职业伦理
    二、 法律职业语言与知识
    三、 法律职业思维
  第十九章 法律方法
   第一节 法律方法概述
    一、 法律方法的意义
    二、 法律方法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法律发现
    一、 法律发现的概念
    二、 法律发现的特点
    三、 法律发现的途径
   第三节 法律解释
    一、 法律解释的概念
    二、 法律解释的原则
    三、 法律解释的方法
   第四节 法律推理
    一、 法律推理的概念
    二、 形式推理
    三、 辩证推理
    四、 权利推理
   第五节 法律论证
    一、 法律论证的概念
    二、 法律论证的方法
   第六节 司法数据处理
    一、 司法数据处理的概念
    二、 司法数据处理的原则、 规则和方法
 第五编 法 的 价 值
  第二十章 法的价值概述
   第一节 法的价值的概念
    一、 价值释义
    二、 法的价值释义
   第二节 法的价值体系
    一、 法的价值体系释义
    二、 法的目的价值体系
    三、 法的形式价值体系
    四、 法的评价标准体系
   第三节 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
    一、 法的价值冲突
    二、 法的价值整合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
    一、 以人民为中心
    二、 以公平正义为生命线
    三、 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依归
  第二十一章 法的基本价值
   第一节 法与秩序
    一、 秩序释义
    二、 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
   第二节 法与自由
    一、 自由释义
    二、 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
   第三节 法与效率
    一、 效率释义
    二、 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法与正义
    一、 正义释义
    二、 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
  第二十二章 法与人权
   第一节 人权的概念
    一、 人权的含义
    二、 人权的价值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
   第二节 人权体系
    一、 人权体系及其构成
    二、 新兴人权
   第三节 法对人权的保护作用
    一、 国内法对人权的保护
    二、 国际法对人权的保护
 第六编 法治与法治中国
  第二十三章 法治原理
   第一节 法治的概念
    一、 历史上的法治观
    二、 当今国际社会的法治观
   第二节 现代法治的理念
    一、 现代法治的一般要义
    二、 当代中国法治的基本要义
   第三节 法治与法制
    一、 法制的含义
    二、 法治与法制的相互联系
    三、 法治与法制的主要区别
   第四节 法治与人治
    一、 人治的基本含义
    二、 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
    三、 法治与人的作用
   第五节 法治与德治
    一、 法治与德治的本质属性
    二、 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
  第二十四章 法治与经济和科技
   第一节 法治与经济
    一、 经济释义
    二、 经济与法律的关系
    三、 建设法治经济
   第二节 法治与科技
    一、 科技释义
    二、 科技对于法治的影响
    三、 法治对于科技的作用
    四、 网络社会的法律问题
  第二十五章 法治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法治与政治
    一、 政治的含义
    二、 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三、 法治与执政党
    四、 法治与民主
   第二节 法治与文化
    一、 文化的含义
    二、 法与文化的一般关系
    三、 法治的文化基础
    四、 法治对文化的维护和促进
   第三节 法治与社会治理
    一、 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概念
    二、 坚持依法治理
    三、 坚持法治与自治相结合
   第四节 法治与生态文明
    一、 生态文明的含义
    二、 生态文明保护的法治要求
    三、 依靠法治保护生态和促进生态文明
  第二十六章 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
   第一节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一、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二、 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
    三、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 法治道路的理性选择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二、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三、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四、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五、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第四节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 “法治中国”的概念
    二、 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
  索引
  参考文献
  第五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一版后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