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7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法律出版社
  • 9787519709686
  • 2版
  • 208005
  • 62253226-5
  • 16开
  • 2017
  • 法学
  • 法学
  • D909.2
  • 法律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为线索,探讨并讲授中国法律思想基本内容与特征的法学教材。在以论述基本理论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绪论之后,作者依照中国法律思想历史发展的形态,以中国法律思想的原生形态—多元形态—正统形态—嬗变形态为篇章,结合古文字与各时期代表人物、代表思想、法律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分尊重中国法律思想历史发展表现在不同时期的本质特征与多样性,糅合多种叙述方式,并添插图,于恰当处引经据典,寓思想于阅读之中,是我国法史学教材中的精品之作。
目录
绪论中国古代社会与中国法律思想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
一、数千年未曾中断
二、自然经济居支配地位
三、宗法家族构成社会的细胞
四、进入文明的途径
五、集权政体始终统治社会
第二节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学科地位与学术特征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学术特征
第三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的学术概念和命题
一、礼、礼制、礼治
二、德、德政、德治
三、法、法制、法治
四、刑、刑罚、刑政、律
五、人治、心治、身治
六、仁、仁义、仁政
七、封建、专制、共治
八、法律文化、法统、法体
九、判例法、成文法、混合法、比附援引
十、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与法家化
第四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人本”主义的价值观
二、“人本”主义对法律实践活动的影响
第五节中国法律思想历史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法的四次变革
二、中国法律思想的四个历史形态
第六节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意义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中国法律思想的原生形态
第一节远古社会与文明初起
一、传说时代及其社会状况
二、关于中国国家的起源
第二节中国法律文明的起源
一、部落战争与部落联盟
二、“五刑”与“灋”
第三节古老风俗与刑罚的产生
一“丼”与文身
二、文身的文化意义
三、文身与黥刑
第四节古代“法”字的文化内涵
一、古代“法”字的写法及其诠释
二、古代“法”字的原始内涵
三、佱——古代法与婚姻禁忌
第五节廌:一个古老图腾的始末
一、古文字中的廌
二、廌与独角兽
三、廌的形象
四、廌与蚩尤
五、廌与皋陶
六、廌在夏商
七、廌在西周
八、廌在秦汉
九、廌与法冠、补服
第六节夏代的法律思想
一、夏朝的法律实践
二、神权天命思想
三、夏之教训
第七节殷商的法律思想
一、殷商的神权思想
二、商代的“重人”思想
第八节西周的法律思想
一、“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二、“德治”思想及其表现
三、“礼治”思想及其影响
四、西周的“重人”思想
第九节夏商周三代法律文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东夷文化的两宗遗产:“仁”和“灋”
二、“刑名从商”:早期法律文化的形成
三、西周的“礼乐刑政”
四、“御廌”和“儒”:早期官方学术的形成
第二章中国法律思想的多元形态
第一节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
一、生产力的提高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思想学术界的活跃
第二节春秋战国的法制改革
一、首倡革新的管仲
二、“铸刑书”的子产
三、既守礼又重法的叔向
四、作“竹刑”传授法律知识的邓析
五、主持改革编著《法经》的李悝
六、“明法审令”的吴起
七、主持变法“改法为律”的商鞅
第三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一、诸子学术的产生
二、“百家争鸣”的一般情况
三、诸家学派的共同特点
四、诸家学派的联系
五、“百家争鸣”的终结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先秦法律思想的主旋律
一、关于地域文化及研究方法
二、先秦法律思想的主旋律
第五节鲁国文化与儒墨的法律思想
一、鲁国文化及其代表人物
二、孔子孟子的法律思想
三、墨家的法律思想
第六节晋秦文化与晋秦法家的法律思想
一、晋秦文化与法家思想的诞生
二、晋秦法家的法理学
三、晋秦法家的法治说
四、晋秦法家的“势治”说
五、晋秦法家的“术治”说
六、“法”、“势”、“术”相结合
七、晋秦法家的“法治”实施蓝图
第七节楚国文化与道家的法律思想
一、楚国文化及其代表人物
二、没落贵族的悲观情绪与道家学术
三、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四、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
第八节齐国文化与齐国学者的法律思想
一、齐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齐法家的法律思想
三、荀子的法律思想
四、既“隆礼”又“重法”的礼法统一说
五、阴阳家的法律思想
第九节儒家法家法律传统的差异与重叠
一、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二、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重叠
第三章中国法律思想的正统形态
第一节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一、“专任刑罚”的秦代
二、崇尚“黄老之术”的西汉初期
三、“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期
四、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及其地位
第二节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
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策
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
第三节正统法律思想的社会化
一、官吏群体领域:先进与后进的融合
二、法律思想领域:儒法斗争的最后一役
三、司法领域:“春秋决狱”
第四节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法家化
一、关于“古代法律儒家化”命题及其影响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演进轨迹既是儒家化也是法家化
三、对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法家化的全方位描述
第五节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
一、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在危机
二、朱熹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完善
三、丘濬对正统法律思想的总结
第六节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
一、基本理论与制度
二、刑事法律制度
三、婚姻家庭
第七节宗教神学禁忌观念对法律实践的影响
一、神判及其遗迹
二、禁忌与巫术
三、阴阳五行说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四、天谴灾异说的影响
五、佛教对司法的影响
第八节非正统法律思想
一、异端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二、起义农民的法律思想
第九节正统法律思想的衰落
一、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与启蒙思想家
二、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四章中国法律思想的嬗变形态
第一节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法律思想
一、关于地主阶级革新派
二、“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节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的法律思想
一、关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二、平均平等、人无私财
三、“革故鼎新”之法
第三节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一、洋务派及其代表人物
二、“中学为体”:维护纲常名教
三、“西学为用”:“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第四节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一、早期改良思潮及其代表人物
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法律主张
第五节晚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一、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
二、晚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法律主张
第六节清末修律与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一、清末的仿行立宪及修律活动
二、“法理”派与“礼教”派之间的论争
三、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第七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政治法律主张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理论
第八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二、陈独秀反礼教、倡民治的法律思想
三、吴虞反对家族制度、追求法律平等的法律思想
第九节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
一、胡汉民“国家社会本位”的法律观
二、居正的“混合法”思想
图片目录
图片目录
图01秦始皇
图02蚩尤像
图03商末作冊般铜鼋铭中的灋字
图04古文字中的灋字
图05皋陶明刑图
图06甲骨文中的廌字
图07其他古文字中的廌字
图08甲骨卜辞
图09甲骨文御廌
图10甲骨文廌协王事
图11铜獬豸
图12鹿角觹
图13彩绘木獬豸
图14獬豸石兽
图15汉獬豸冠
图16唐七梁冠
图17明官服
图18明獬豸补服一
图19明獬豸补服二
图20周公
图21管仲
图22《管子》
图23子产
图24邓析
图25吴起
图26孔子
图27孟子
图28墨子卷
图29商鞅
图30韩非
图31《韩非子》
图32慎到
图33申不害
图34老子
图35庄子
图36荀子
图37五行图
图38汉武帝
图39董仲舒
图40《春秋繁露》
图41《盐铁论》
图42《唐律疏议》
图43朱熹
图44朱熹《四书章句》
图45丘濬
图46劳乃宣
图47李斯
图48王安石
图49黄宗羲
图50《明夷待访录》
图51龚自珍
图52魏源
图53张之洞
图54张之洞《劝学篇》
图55康有为
图56梁启超
图57严复
图58谭嗣同
图59杨度
图60沈家本
图61孙中山
图62陈独秀
图63《新青年》
图64吴虞
图65胡汉民
图66居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