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466157
- 1版
- 207081
- 46250403-6
- 平装
- 16开
- 2018-03
- 420
- 300
- 理学
- 物理学
- 工学
- 本科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并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力学基础篇、热学篇;下册内容包括电磁学篇、波动光学篇和量子论篇。本书作为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及理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教材的改革尝试,采用了“高、宽、新、活、宜”的原则,即高视点选择经典内容,努力拓宽知识面,尽力反映新科技发展,注重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活化联系,同时保持教材内容难度适宜。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各专业的大学物理教材,也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非物理类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供社会读者阅读。
前辅文
电磁学篇
第9章 静电场
9.1 电场 电场强度
9.1.1 电荷
9.1.2 库仑定律
9.1.3 电场强度
9.1.4 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9.1.5 电场强度的计算
9.1.6 带电体在外电场中所受的作用
9.2 电场强度通量 高斯定理
9.2.1 电场的图示法 电场线
9.2.2 电场强度通量
9.2.3 高斯定理
9.2.4 高斯定理的应用
9.3 电场力的功 电势
9.3.1 电场力的功
9.3.2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9.3.3 电势能
9.3.4 电势 电势差
9.3.5 电势的计算
9.4 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9.4.1 等势面
*9.4.2 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9.5 静电场中的导体
9.5.1 导体的静电平衡
9.5.2 导体壳和静电屏蔽
9.5.3 有导体存在的静电场电场强度与电势的计算
9.6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9.6.1 电介质的极化
*9.6.2 极化强度和极化电荷
*9.6.3 电介质的极化规律
9.6.4 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9.7 电容 电容器
9.7.1 孤立导体的电容
9.7.2 电容器及其电容
*9.7.3 电容器的连接
*9.7.4 范德格拉夫起电机
9.8 电流 恒定电场 电动势
9.8.1 电流 电流密度
9.8.2 恒定电场
9.8.3 电动势
9.9 电场的能量
9.9.1 带电系统的能量
9.9.2 电场能量
阅读材料九 压电体
本章提要
习题
第10章 恒定磁场
10.1 磁场 磁感强度
10.1.1 基本磁现象
10.1.2 磁感应强度
10.1.3 磁通量
10.1.4 磁场中的高斯定理
10.1.5 毕奥-萨伐尔定律
10.1.6 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10.2 安培环路定理
10.2.1 安培环路定理
10.2.2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10.3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10.3.1 安培定律
10.3.2 无限长平行载流直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 电流单位“安培”的定义
10.3.3 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
10.3.4 磁力的功
10.4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10.4.1 洛伦兹力
10.4.2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10.4.3 霍耳效应
*10.4.4 磁流体发电
*10.5 回旋加速器 磁聚焦
10.5.1 回旋加速器
10.5.2 磁聚焦
10.6 磁介质
10.6.1 磁介质的分类
*10.6.2 抗磁质与顺磁质的磁化
*10.6.3 磁化强度
10.6.4 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10.6.5 B与H的关系
10.6.6 铁磁质
阅读材料十 等离子体及其磁约束
本章提要
习题
第11章 电磁感应
11.1 电磁感应定律
11.1.1 电磁感应现象
11.1.2 楞次定律
11.1.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1.2 动生电动势与感生电动势
11.2.1 动生电动势
11.2.2 感生电动势
*11.2.3 感应电动势的相对性
11.3 电子感应加速器 涡电流
11.3.1 电子感应加速器
11.3.2 涡电流
11.4 自感与互感
11.4.1 自感
11.4.2 互感
11.5 磁场能量
11.5.1 自感磁能
11.5.2 磁场能量
阅读材料十一 磁单极
本章提要
习题
第12章 电磁场和电磁波
12.1 位移电流 麦克斯韦方程组
12.1.1 位移电流
12.1.2 全电流定律
12.1.3 麦克斯韦方程组
*12.2 电磁波
12.2.1 振荡电偶极子产生的电磁波
12.2.2 平面电磁波
12.2.3 振荡电路 赫兹实验
12.2.4 电磁波谱
*12.3 电磁场的能量与动量
12.3.1 电磁场的能量密度与能流密度
12.3.2 电磁场能量密度w与能流密度S的表达式
12.3.3 电磁场的动量
12.3.4 同步辐射
12.3.5 电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阅读材料十二 遥感技术
本章提要
习题
波动光学篇
第13章 光的干涉
13.1 光源 光的相干性
13.1.1 光源
13.1.2 光的相干性
13.2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13.2.1 杨氏双缝干涉
13.2.2 其他分波阵面干涉装置
13.3 光程与光程差
13.4 薄膜干涉
13.4.1 薄膜干涉
13.4.2 增透膜与增反膜
13.5 劈尖干涉 牛顿环
13.5.1 劈尖干涉
13.5.2 牛顿环
13.6 迈克耳孙干涉仪
13.6.1 迈克耳孙干涉仪
*13.6.2 光源的非单色性对干涉条纹的影响(光场的时间相干性)
阅读材料十三 全息照相
本章提要
习题
第14章 光的衍射
14.1 光的衍射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4.1.1 光的衍射现象及分类
14.1.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4.2 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14.3 衍射光栅
14.3.1 光栅衍射现象
14.3.2 光栅衍射规律
14.3.3 光栅光谱
14.4 圆孔衍射 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14.4.1 圆孔衍射
14.4.2 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14.5 X射线的衍射
阅读材料十四 光纤通信
本章提要
习题
第15章 光的偏振
15.1 自然光和偏振光
15.1.1 横波的偏振性
15.1.2 自然光
15.1.3 线偏振光
15.1.4 部分偏振光
15.2 起偏和检偏 马吕斯定律
15.2.1 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
15.2.2 马吕斯定律
15.3 反射与折射时光的偏振
*15.4 散射光的偏振
*15.5 光的双折射
15.5.1 双折射现象 寻常光和非常光
15.5.2 晶体的光轴与光线的主平面
15.5.3 用惠更斯原理解释双折射现象
*15.6 偏振光的干涉 人为双折射现象
15.6.1 椭圆偏振光与圆偏振光 波片
15.6.2 偏振光的干涉
15.6.3 人为双折射现象
*15.7 旋光现象
阅读材料十五 量子光学
本章提要
习题
量子论篇
第16章 量子物理基础
16.1 黑体辐射 普朗克量子假设
16.1.1 热辐射 绝对黑体辐射定律
16.1.2 普朗克量子假设
16.2 光的量子性
16.2.1 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方程
16.2.2 康普顿效应
16.3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6.3.1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16.3.2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6.3.3 玻尔理论的成功和局限性
16.4 粒子的波动性
16.4.1 德布罗意波
16.4.2 电子衍射
16.4.3 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解释
16.5 不确定关系
16.6 波函数薛定谔方程
16.6.1 波函数
16.6.2 薛定谔方程
16.7 薛定谔方程在几个一维问题中的应用
16.7.1 一维无限深势阱
16.7.2 势垒 隧道效应
*16.7.3 一维谐振子
16.8 量子力学对氢原子的应用
16.8.1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16.8.2 能量和角动量量子化
16.8.3 电子云
16.9 施特恩-格拉赫实验
16.9.1 电子的轨道磁矩
16.9.2 施特恩-格拉赫实验
16.10 电子自旋 原子的壳层结构
16.10.1 电子自旋
16.10.2 原子的壳层结构
阅读材料十六 量子力学的争论
本章提要
习题
*第17章 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简介
17.1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7.1.1 原子核
17.1.2 核自旋和磁矩
17.1.3 核力
17.1.4 原子核的结合能
17.2 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17.2.1 原子核的稳定性
17.2.2 原子核衰变
17.2.3 放射性衰变定律
17.3 粒子物理简介
17.3.1 粒子特征 四种相互作用和粒子分类
17.3.2 强子的夸克结构
17.3.3 相互作用的统一
阅读材料十七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本章提要
习题
第18章 新技术的物理基础
18.1 固体的能带结构
18.1.1 晶体结构和晶体分类
18.1.2 固体的能带
18.1.3 导体和绝缘体
18.1.4 半导体
18.2 激光原理
18.2.1 激光的基本原理
18.2.2 激光器
18.2.3 激光的特性
*18.2.4 激光的应用
*18.3 超导电性
18.3.1 超导的基本特性
18.3.2 超导体的微观机制
18.3.3 超导材料的分类
18.3.4 超导理论新动向
18.3.5 超导电性在工业上的应用
18.3.6 约瑟夫森效应及其应用
阅读材料十八 纳米科技简介
习题
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