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工业出版社
- 9787121330827
- 1-14
- 206253
- 48253048-2
- 平塑
- 16开
- 2023-12
- 650
- 412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TP39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目录
目 录__eol__ __eol__第1章 概述 1__eol__1.1 数据通信概述 1__eol__1.2 数据通信系统 2__eol__1.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2__eol__1.2.2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3__eol__1.2.3 数据通信系统的分类 4__eol__1.2.4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4__eol__1.3 数据通信网络 6__eol__1.4 计算机网络概述 7__eol__1.4.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7__eol__1.4.2 因特网的组成 10__eol__1.4.3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类别 12__eol__1.4.4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应用 13__eol__1.4.5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4__eol__1.5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模型 17__eol__1.5.1 层次型的体系结构 17__eol__1.5.2 计算机网络的模型 19__eol__1.5.3 若干重要概念 22__eol__1.6 标准及其制定机构 26__eol__1.6.1 标准 26__eol__1.6.2 标准制定机构 26__eol__1.7 发展趋势 28__eol__1.7.1 泛在网络和泛在计算 28__eol__1.7.2 新信息服务和信息工具 30__eol__1.7.3 云计算和大数据 31__eol__1.7.4 下一代网络 32__eol__1.7.5 网络融合 33__eol__习题1 33__eol__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36__eol__2.1 消息和信息、数据和信号 36__eol__2.1.1 消息和信息 36__eol__2.1.2 信号 37__eol__2.1.3 数据 39__eol__2.2 传输方式和传输速率 40__eol__2.2.1 传输方式 40__eol__2.2.2 传输速率 42__eol__2.2.3 频带利用率 43__eol__2.3 传输损伤和传输质量 44__eol__2.3.1 传输损伤 44__eol__2.3.2 传输质量 44__eol__2.4 通信编码 48__eol__习题2 50__eol__第3章 数据传输信道 51__eol__3.1 信道概述 51__eol__3.1.1 信道概述 51__eol__3.1.2 信道容量的计算 52__eol__3.2 传输介质 54__eol__3.2.1 导引型传输介质 54__eol__3.2.2 非导引型传输介质 59__eol__习题3 66__eol__第4章 数据传输技术 68__eol__4.1 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技术 68__eol__4.1.1 模拟信号的抽样 68__eol__4.1.2 抽样模拟信号的量化 70__eol__4.1.3 脉冲编码调制(PCM) 71__eol__4.1.4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 73__eol__4.1.5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__eol__ (ADPCM) 73__eol__4.2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 73__eol__4.2.1 基带传输对信号的要求 74__eol__4.2.2 基带信号的波形及其传输码型 74__eol__4.3 数字频带传输技术 78__eol__4.3.1 基本数字调制技术 79__eol__4.3.2 正交幅度调制 87__eol__4.3.3 幅相混合调制 87__eol__4.3.4 正交频分复用调制 89__eol__4.4 信道访问技术 89__eol__4.4.1 轮询访问技术 90__eol__4.4.2 争用访问技术 91__eol__4.5 信道复用技术 94__eol__4.5.1 频分复用 94__eol__4.5.2 波分复用 95__eol__4.5.3 时分复用 97__eol__4.5.4 码分复用 99__eol__4.6 同步控制技术 101__eol__4.6.1 载波同步 101__eol__4.6.2 位同步 102__eol__4.6.3 群同步 103__eol__4.6.4 网同步 104__eol__4.7 数据交换技术 107__eol__4.7.1 电路交换 107__eol__4.7.2 报文交换 108__eol__4.7.3 分组交换 108__eol__4.8 差错控制技术 110__eol__4.8.1 差错控制概述 110__eol__4.8.2 差错检测 112__eol__4.8.3 差错纠正 116__eol__习题4 117__eol__第5章 物理层 120__eol__5.1 物理层概述 120__eol__5.2 物理层接口特性 120__eol__5.2.1 机械特性 121__eol__5.2.2 电气特性 121__eol__5.2.3 功能特性 122__eol__5.2.4 规程特性 123__eol__5.3 物理层的常用标准 124__eol__5.3.1 EIA RS-232 124__eol__5.3.2 EIA RS-449 127__eol__5.3.3 RJ-45 128__eol__5.4 数字传输系统 129__eol__5.5 宽带接入技术 132__eol__5.5.1 基于五/六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132__eol__5.5.2 基于铜线的 xDSL技术 132__eol__5.5.3 基于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的__eol__ 接入技术 134__eol__5.5.4 光纤接入技术 136__eol__习题5 137__eol__第6章 数据链路层 138__eol__6.1 数据链路层概述 138__eol__6.2 点对点信道的3个基本问题 139__eol__6.2.1 帧定界 139__eol__6.2.2 透明传输 141__eol__6.2.3 差错检测 142__eol__6.3 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142__eol__6.3.1 PPP 和 PPPoE协议 142__eol__6.3.2 PPP和PPPoE协议的帧格式 143__eol__6.3.3 PPP 协议的状态图 144__eol__6.4 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145__eol__6.4.1 局域网概述 145__eol__6.4.2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147__eol__6.4.3 IEEE 802 标准 148__eol__6.5 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 148__eol__6.5.1 以太网概述 148__eol__6.5.2 以太网的MAC子层 150__eol__6.5.3 CSMA/CD协议 151__eol__6.5.4 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 153__eol__6.6 扩展的以太网 154__eol__6.6.1 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 155__eol__6.6.2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156__eol__6.7 高速以太网 160__eol__6.7.1 100Base-T以太网 160__eol__6.7.2 吉比特以太网 160__eol__6.7.3 10吉比特以太网 161__eol__6.7.4 40/100吉比特以太网 162__eol__习题6 162__eol__第7章 网络层 165__eol__7.1 网络层概述 165__eol__7.1.1 虚拟互连网络 165__eol__7.1.2 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166__eol__7.2 网际协议IPV4 168__eol__7.2.1 分类的IP地址 168__eol__7.2.2 划分子网 171__eol__7.2.3 无分类编址 174__eol__7.2.4 地址解释和地址转换 176__eol__7.2.5 IP数据报的格式 181__eol__7.2.6 IP层的分组转发机制 185__eol__7.3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189__eol__7.3.1 路由选择协议概述 189__eol__7.3.2 内部网关协议 191__eol__7.3.3 外部网关协议 197__eol__7.3.4 路由选择的关键部件——路由器 198__eol__7.4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V4 199__eol__7.5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202__eol__7.5.1 MPLS概述 202__eol__7.5.2 MPLS的基本原理 203__eol__7.5.3 MPLS的首部和格式 206__eol__7.6 IP多播及其协议 207__eol__7.6.1 IP多播概述 207__eol__7.6.2 局域网IP多播 208__eol__7.6.3 因特网IP多播协议 209__eol__7.7 移动IP及其协议 211__eol__7.7.1 移动IP概述 211__eol__7.7.2 移动IP的基本原理 212__eol__7.7.3 移动IP的几个问题 214__eol__7.8 下一代因特网的网络层协议 215__eol__7.8.1 网际协议IPv6 215__eol__7.8.2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v6 223__eol__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