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8-0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以下为《农学概论(第二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试读
  •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537027
  • 31
  • 204390
  • 46259139-7
  • 平装胶订
  • 2018-03
  • 288
  • S3
  • 农林生命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近10年来农业科技的发展情况对*版的一些数据和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保留了*版章节如绪论,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和品质形成,作物与环境,作物的遗传改良,作物生产技术,作物病、虫、草害与防治,种植制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内容,并增加了生态农业、农业信息技术与精准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本书的知识与理论,要求读者具备基本的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理论知识。同时,本书所涉及的作物生产实践性很强,建议读者或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学习和运用本书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农业的基本概念 1
1.1.1 农业的含义 1
1.1.2 农业的组成 1
1.1.3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2
1.1.4 农业系统观 3
1.1.5 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3
1.1.6 我国传统农学思想 4
1.1.7 现代农业的含义与特征 4
1.1.8 西方现代农业的优点和问题 6
1.1.9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战略 6
1.2 农学概况 7
1.2.1 农学的概念与范畴 7
1.2.2 农学的地位与作用 7
1.2.3 农学的性质 8
1.2.4 农学的特点 9
1.2.5 作物学与农学的关系 10
1.2.6 作物生产特点 10
1.2.7 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 11
1.2.8 我国作物生产发展战略 15
1.3 农学发展前景展望 16
1.3.1 农学与农业信息技术 16
1.3.2 农学与生态农业 16
1.3.3 农学与都市农业 17
1.3.4 农学与可持续农业 17
1.3.5 农学与生物技术 18
1.3.6 农学与农业机械化 18
1.3.7 农学与农业产业化 18
1.4 “农学概论”的教学特点 19
1.4.1 “农学概论”的课程性质 19
1.4.2 “农学概论”的教学方法 19
第2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20
2.1 作物的起源和传播 20
2.1.1 作物的概念 20
2.1.2 作物的起源 20
2.1.3 作物的起源中心 20
2.1.4 作物的传播 22
2.2 作物的分类 23
2.2.1 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23
2.2.2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24
2.2.3 按植物科、属、种分类 24
2.3 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27
2.3.1 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 27
2.3.2 世界作物分布与生产及粮食贸易 28
2.3.3 中国作物分布与生产和生产发展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33
第3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和品质形成 40
3.1 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40
3.1.1 作物的生长与发育概念及进程 40
3.1.2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及阶段发育 41
3.1.3 作物的生育期 42
3.1.4 作物的生育时期 43
3.1.5 作物的物候期 43
3.2 作物的器官建成 44
3.2.1 种子形态和萌发 44
3.2.2 营养器官的建成 46
3.2.3 生殖器官的建成 48
3.2.4 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49
3.3 作物产量形成 50
3.3.1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与经济系数 50
3.3.2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51
3.3.3 作物产量形成过程及影响条件 52
3.3.4 作物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53
3.4 作物品质形成 55
3.4.1 作物产品品质及其评价指标 55
3.4.2 作物品质的影响因素 56
3.4.3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58
3.5 作物的群体特征 60
3.5.1 作物群体的基本概念 60
3.5.2 作物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 61
3.5.3 作物群体的源、库、流概念及其关系 61
第4章 作物与环境 63
4.1 作物的环境 63
4.1.1 作物的生态因子 63
4.1.2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65
4.1.3 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 67
4.2 作物与光照 68
4.2.1 光照强度对作物的影响 68
4.2.2 光照时间对作物的影响 72
4.2.3 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 74
4.3 作物与温度 75
4.3.1 温度变化的规律 76
4.3.2 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要求 78
4.3.3 积温及无霜期 80
4.3.4 温度对作物的影响 81
4.3.5 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83
4.4 作物与水分 86
4.4.1 水分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87
4.4.2 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 87
4.4.3 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 89
4.4.4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92
4.5 作物与空气 93
4.5.1 作物与氧气的关系 93
4.5.2 作物与二氧化碳的关系 93
4.5.3 作物与氮气的关系 96
4.5.4 大气环境与作物的关系 96
4.5.5 风速对作物的影响 97
4.6 作物与营养 97
4.6.1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98
4.6.2 必需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状 98
4.6.3 作物的需肥规律 101
4.6.4 作物的有机养分 102
4.7 作物与土壤 103
4.7.1 土壤和土壤肥力 103
4.7.2 土壤的形成与中国土壤的分布 104
4.7.3 土壤的主要性质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105
4.7.4 土壤的改良 110
第5章 作物的遗传改良 112
5.1 作物性状改良的遗传学基础 112
5.1.1 遗传学基本概念 112
5.1.2 遗传学基本定律 113
5.1.3 数量性状及其遗传 116
5.2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其育种特点 117
5.2.1 作物的繁殖方式 117
5.2.2 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育种特点 118
5.3 作物改良的材料基础——种质资源 119
5.3.1 种质资源的概念 119
5.3.2 种质资源工作 120
5.4 作物的遗传改良 121
5.4.1 作物品种的概念与类型 121
5.4.2 作物遗传改良的任务 123
5.4.3 作物育种目标的内容及制订原则 123
5.5 传统作物育种方法 124
5.5.1 作物育种的有关方法 124
5.5.2 引种 125
5.5.3 选择育种 127
5.5.4 杂交育种 128
5.5.5 杂种优势利用 132
5.5.6 远缘杂交育种与染色体工程 136
5.6 现代育种技术 137
5.6.1 作物生物技术的概念及范畴 137
5.6.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细胞工程育种 137
5.6.3 植物转基因育种 138
5.6.4 分子设计、标记辅助选择与聚合育种 139
5.6.5 传统育种与现代育种的关系 141
5.7 作物种子生产管理与现代种子产业 141
5.7.1 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与组织体系 141
5.7.2 作物种子检验与现代种子产业 143
5.7.3 作物品种退出机制 145
第6章 作物生产技术 147
6.1 土壤耕作技术 147
6.2 播种技术 150
6.2.1 播前技术 150
6.2.2 田间播种技术 151
6.2.3 播后技术 154
6.3 育苗移栽技术 154
6.3.1 育苗移栽的意义 154
6.3.2 育苗方式 155
6.3.3 苗床管理 156
6.3.4 移栽技术 157
6.4 科学施肥技术 157
6.4.1 肥效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158
6.4.2 养分作用规律 159
6.4.3 作物需肥特性 160
6.4.4 合理施肥原则 161
6.4.5 肥料种类和施肥技术 161
6.4.6 测土配方施肥推荐施肥技术 163
6.5 合理灌溉技术 164
6.5.1 作物的需水规律 165
6.5.2 合理灌溉指标 165
6.5.3 节水灌溉方法 166
6.5.4 排水技术 168
6.6 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168
6.6.1 人工调控技术 168
6.6.2 化学调控技术 169
6.6.3 地膜覆盖技术 172
6.7 收获、处理和贮藏 176
6.7.1 收获技术 176
6.7.2 收后处理 177
6.7.3 贮藏技术 178
第7章 作物病、虫、草害与防治 181
7.1 有害生物及其防治策略 181
7.1.1 有害生物及生物灾害 181
7.1.2 有害生物及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181
7.1.3 有害生物防治策略 182
7.2 植物病害与防治 182
7.2.1 植物病害的概念 182
7.2.2 植物病害的种类及症状 182
7.2.3 病原物 184
7.2.4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的流行 186
7.2.5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187
7.3 作物虫害与防治 189
7.3.1 昆虫的特征及为害 189
7.3.2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190
7.3.3 昆虫的主要习性 192
7.3.4 昆虫与环境条件 193
7.3.5 作物虫害的防治 194
7.4 作物草害与防治 196
7.4.1 农田杂草的危害 196
7.4.2 农田杂草的种类 196
7.4.3 农田杂草的主要特性 197
7.4.4 农田草害的综合防除 197
7.5 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的应用 198
第8章 种植制度 200
8.1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200
8.1.1 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200
8.1.2 资源与种植制度 200
8.1.3 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 202
8.1.4 作物布局的影响因素 203
8.1.5 作物布局的原则 209
8.1.6 我国的作物布局 210
8.2 复种 212
8.2.1 复种的概念与意义 212
8.2.2 复种的条件 214
8.2.3 我国主要复种方式 215
8.3 间、套作 216
8.3.1 间、套作的概念与意义 216
8.3.2 间、套作效益原理 218
8.3.3 间、套作技术特点 219
8.4 轮作与连作 222
8.4.1 轮作 222
8.4.2 连作 224
第9章 生态农业 227
9.1 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227
9.1.1 国外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227
9.1.2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228
9.2 生态农业原理 229
9.3 生态农业技术及模式 231
9.3.1 生态农业技术 231
9.3.2 生态农业的几种典型模式 235
9.4 生态农业设计与评价 239
9.4.1 生态农业设计 239
9.4.2 生态农业评价 241
第10章 农业信息技术与精准管理 243
10.1 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化 243
10.2 农业信息技术的支撑技术 243
10.2.1 全球定位系统 244
10.2.2 遥感技术 244
10.2.3 地理信息系统 246
10.2.4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246
10.2.5 多媒体技术 247
10.2.6 网络技术 247
10.2.7 专家系统技术 248
10.2.8 自动控制技术 249
10.2.9 模拟模型技术 24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