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9787565319228
- 191609
- 2014-09
- D925.013
内容简介
李玉华、王册主编的《证据法学(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准确、简洁。考虑到本书的使用对象为本科生,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注重内容的准确、简洁,对基本概念反复斟酌,对使用的语言反复推敲;对基本内容尽量使用通说,但对不同观点有简要介绍。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公安实践。证据法学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强,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二者的结合以及对司法实践的反映,又因为本书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公安院校的本科生,所以更关注公安实践。第三,内容新颖。本书是在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基础上,以及相应司法解释出台以后编写的,及时反映了法律、法规的新变化;并且吸收了证据法学研究的新成果。
目录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证据法学概述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证据法的渊源与立法模式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证据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认识论
第二节 价值论
第四章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
第二节 自由心证原则
第二编 证据论
第五章 证据的概念与属性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第二节 证据的属性
第六章 证据的种类
第一节 证据种类概述
第二节 物证
第三节 书证
第四节 证人证言
第五节 被害人陈述
第六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第七节 当事人陈述
第八节 鉴定意见
第九节 笔录类证据
第十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第七章 证据的分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
第三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第四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第五节 有利与不利于被追诉人的证据
第六节 本证与反证
第八章 证据规则
第一节 证据规则概述
第二节 关联性规则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四节 传闻证据规则
第五节 最佳证据规则
第六节 意见证据规则
第七节 补强证据规则
第三编 证明论
第九章 证明与证明主体
第一节 证明
第二节 证明主体
第十章 证明对象与免证事实
第一节 证明对象
第二节 免证事实
第十一章 证明责任
第一节 证明责任的含义
第二节 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
第三节 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
第四节 行政证明责任的分配
第十二章 证明标准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
第二节 刑事证明标准
第三节 民事证明标准
第四节 行政证明标准
第十三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概述
第二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
第三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证据法学概述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证据法的渊源与立法模式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证据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认识论
第二节 价值论
第四章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
第二节 自由心证原则
第二编 证据论
第五章 证据的概念与属性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第二节 证据的属性
第六章 证据的种类
第一节 证据种类概述
第二节 物证
第三节 书证
第四节 证人证言
第五节 被害人陈述
第六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第七节 当事人陈述
第八节 鉴定意见
第九节 笔录类证据
第十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第七章 证据的分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
第三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第四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第五节 有利与不利于被追诉人的证据
第六节 本证与反证
第八章 证据规则
第一节 证据规则概述
第二节 关联性规则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四节 传闻证据规则
第五节 最佳证据规则
第六节 意见证据规则
第七节 补强证据规则
第三编 证明论
第九章 证明与证明主体
第一节 证明
第二节 证明主体
第十章 证明对象与免证事实
第一节 证明对象
第二节 免证事实
第十一章 证明责任
第一节 证明责任的含义
第二节 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
第三节 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
第四节 行政证明责任的分配
第十二章 证明标准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
第二节 刑事证明标准
第三节 民事证明标准
第四节 行政证明标准
第十三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概述
第二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
第三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