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3-08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道德可教的涵义与方式》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9787306046895
  • 164399
  • 2013-08
  • G416
内容简介
  潘希武著的《道德可教的涵义与方式》阐述的是:道德并非是知识,显然无法传授,但并非不可教。如何理解“教”很重要。把“教”理解为传授是一种根本性的错误,事实上即便是知识也并不能完全说是可以传授。
  从逻辑上看,道德可教,或者说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一是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以及是否建立起现代性道德,道德教育是否有合适的道德内容选择;二是道德可教的内涵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说道德是可教的;三是由道德可教的特定内涵决定的道德教育方式是如何转变的问题。本书试图围绕道德可教这一核心问题,对以上三个问题作一些探索。
  第一个问题是道德可教的内涵或前提条件,即道德可教是否有合适的道德内容体系,它涉及到中国现代性方案的设计或中国如何步入现代性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中国现代性道德,则道德教育必然无法有效,道德必然无法教。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道德及其教育的基点是人性的高处还是人性的低处。
  第二个问题要探明道德可教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说的。道德必须对生活负责,而生活又是具体的变化的,道德语言与道德行动无法一致,但道德语言或规则又是必需的。因此,道德可教意味着对他者和世界的道德理解和通达以及自我道德话语和行为的构造,而不是意味着特定的道德场景与道德言语的教育就必然产生特定的道德行动。道德教育的虚妄和错误均来源于此。道德理解既包括理性的理解也包括感性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要检讨现有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和重构新的道德教育方式。道德可教的内涵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方式在于为道德建构提供某种意义,增进对道德的理解。这首先可以也需要提供特定的道德场景,包括道德榜样、良好的道德周遭环境,即较好的道德言语和道德行为环境。其次,它可以也需要提供集体的道德言语交往和道德行为交往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接近对他者和世界的理解与通达,从而实现自我道德言语和道德行为的构造。为此,我们需要加强道德实践教育,重构学科教学的道德内涵与方式;道德说教必须贴近学生语言及其世界。再次,就是要建立起道德惩戒机制,以考核的方式实行常态化的道德行为监测,通过对失范行为的惩戒,降低其道德机会主义,更好地规范其道德行为。最后,需要改变学校道德教育的进路,以立法教化式的否定性进路推进学校道德教育。即道德教育不是使学生“更道德”而是使其有道德。
目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道德及其教育的内涵
 一、人性的多元两重性
 二、道德的内在悖论
 三、教育的两重性质
 四、道德教育的两重目标
 五、道德的起源与分类
第三章 现代性道德与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
 一、现代性思想家的现代道德设计
 二、中国社会的现代性问题l
 三、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境遇与问题
第四章 道德可教的三重意蕴及其低效性存在
 一、美德可教的隐微教矽78
 二、道德品性可教:习惯养成性
 三、道德规范可教:经验建构性
 四、道德的非理性特征及其教育的低效性
第五章 学校道德教育的消极进路与作用
 一、走向立法教化式的消极进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作用转变
第六章 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转变
 一、道德理解与建构中的道德场景建设
 二、重构道德理解与建构中的言语和行为交往世界
结论
参考文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