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史 理论与实践
¥29.00定价
作者: [法]罗莎-马里亚·杰尔皮 弗朗索瓦·朱利安-拉布吕耶尔
译者:江红 译;
出版时间:2014-0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商务印书馆
- 9787100103176
- 154676
- 2014-06
- F830.589
内容简介
近些年来,消费信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无疑是媒体对此大感兴趣的结果。有些人称这是处心积虑精心策划的,也有人觉得这不过是又一种时髦罢了。对相关法律和欧盟指令的阐述与讨论,不断把消费信贷的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使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罗莎-马里亚·杰尔皮、弗朗索瓦·朱利安-拉布吕耶尔著的《消费信贷史(理论与实践)》认为,消费信贷处在现代生活的核心,但仍然受到多少世纪以来的禁令和羞辱所遗留下的陈腐看法的影响。它对社会的动荡和缺陷应承担的责任,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不多也不少。当然,它作为社会融合一体化的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在社会中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它的作用有自身的尺度,即恰如其分,符合我们社会发展的正常步调。原因很简单,不能恰如其分,消费信贷就会自取灭亡。在家庭预算中,对信贷的利用的确发生了变化,这就像人口的变化一样。这些变化无非是证明出现这些变化的国家正在适应现代社会而已。简言之,消费信贷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佳尺度之一。
罗莎-马里亚·杰尔皮、弗朗索瓦·朱利安-拉布吕耶尔著的《消费信贷史(理论与实践)》认为,消费信贷处在现代生活的核心,但仍然受到多少世纪以来的禁令和羞辱所遗留下的陈腐看法的影响。它对社会的动荡和缺陷应承担的责任,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不多也不少。当然,它作为社会融合一体化的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在社会中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它的作用有自身的尺度,即恰如其分,符合我们社会发展的正常步调。原因很简单,不能恰如其分,消费信贷就会自取灭亡。在家庭预算中,对信贷的利用的确发生了变化,这就像人口的变化一样。这些变化无非是证明出现这些变化的国家正在适应现代社会而已。简言之,消费信贷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佳尺度之一。
目录
前言
致射
第一篇 信贷古今:信条与实践
第一章 古代的高利贷
《汉谟拉比法典》
古希腊的信贷和农奴制
梭伦的伟大法律改革
对有息贷款的第一次哲学谴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罗马共和国的信贷与社会
高利贷:帝国的痼疾
第二章 施舍抑或高利贷
《圣经》禁令
先知启示
宗教制裁和教父
第一个世俗禁令:查里曼的《通令》
加泰罗尼亚西哥特人的信贷和文明j
第三章 教会的两面态度
中世纪的变迁
封建世界对社会变化的抵抗
从反对到妥协:高利贷的经院学说
中世纪的实践
意大利最早的济贫当铺
第四章 宗教改革的决裂
路德的迟疑
加尔文的贡献
废除禁贷运动
第五章 旧制度的伪善面具
反宗教改革的意识形态
旧制度的精神
债务:良药、毒药还是赎罪的受害者?
漫画西班牙
第六章 启蒙运动的反差
五花八门的法律和实践
边沁的论述
杜尔哥的《回忆录》
第七章 向经济概念的转变
消费的危险
消费与危机
第二篇 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信贷:实践和教条
第八章 美国之路
源头
学术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发展
美国社会的标志
消费信贷、增长和经济沉浮
日本案例
第九章 欧洲之路
法国的济贫当铺:“我的姑妈”
英国典当行:“我的舅舅”
消费信贷的降临
法国之路
欧洲其他国家
欧洲角度
第十章 我们真的债台高筑吗
经济现实
美国的萧条心
个人破产和信用局
英国和法国的案例
过度借债是一种症状
结论
附录1
谚语中的信贷形象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射
第一篇 信贷古今:信条与实践
第一章 古代的高利贷
《汉谟拉比法典》
古希腊的信贷和农奴制
梭伦的伟大法律改革
对有息贷款的第一次哲学谴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罗马共和国的信贷与社会
高利贷:帝国的痼疾
第二章 施舍抑或高利贷
《圣经》禁令
先知启示
宗教制裁和教父
第一个世俗禁令:查里曼的《通令》
加泰罗尼亚西哥特人的信贷和文明j
第三章 教会的两面态度
中世纪的变迁
封建世界对社会变化的抵抗
从反对到妥协:高利贷的经院学说
中世纪的实践
意大利最早的济贫当铺
第四章 宗教改革的决裂
路德的迟疑
加尔文的贡献
废除禁贷运动
第五章 旧制度的伪善面具
反宗教改革的意识形态
旧制度的精神
债务:良药、毒药还是赎罪的受害者?
漫画西班牙
第六章 启蒙运动的反差
五花八门的法律和实践
边沁的论述
杜尔哥的《回忆录》
第七章 向经济概念的转变
消费的危险
消费与危机
第二篇 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信贷:实践和教条
第八章 美国之路
源头
学术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发展
美国社会的标志
消费信贷、增长和经济沉浮
日本案例
第九章 欧洲之路
法国的济贫当铺:“我的姑妈”
英国典当行:“我的舅舅”
消费信贷的降临
法国之路
欧洲其他国家
欧洲角度
第十章 我们真的债台高筑吗
经济现实
美国的萧条心
个人破产和信用局
英国和法国的案例
过度借债是一种症状
结论
附录1
谚语中的信贷形象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