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9787501960439
- 146769
- 65153992-6
- 2007-08
- 190
- 工学
- 生物工程
- Q81
- 生物技术
- 高职
内容简介
当前,生物检测技术的方法和理论,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发展成熟。目前生物检测技术的一些已经被正式运用到了不同的生物学检测领域,如药品微生限度检查法、无菌检查法以及一些灭菌的方法已经成为各药检验所、药品生产企业和医院制药剂室药品质量监测的常规内容,这些方法的应用对药品安全使用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保证作用。近几年来,生物制剂发展迅速,其质量标准的研制和检验方法的确定离不开生物检测技术。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当前药品和生产企业正在逐步实施GMP认证,而生物检测技术也是基本内容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产品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生物安全检测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本书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编写的。本书主要介绍了常用生物检测试剂及器皿、病原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生物化学试验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五章内容。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产品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生物安全检测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本书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编写的。本书主要介绍了常用生物检测试剂及器皿、病原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生物化学试验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五章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常用生物检测试剂及器皿
第一节 常用器皿及其清洁方法
一、常用器皿
二、常用器皿的清洗和消毒方法
第二节 试剂的质量标准与溶液的浓度
一、试剂的质量标准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 常用缓冲液与贮液的配制
一、配制缓冲液与贮液的注意事项
二、常用缓冲液与贮液的配制
第四节 常用抗生素
第五节 葡萄球菌A 蛋白(SPA) 的制备
一、SPA 的基本特性
二、SPA 菌株的培养
三、SPA 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四、SPA 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应用
第二章 病原学检测技术
第一节 病原学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病原微生物检测对象的特点
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
三、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设施与设备要求
一、微生物学检测实验室设施要求
二、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设备要求
第四节 病原体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一、消毒与灭菌技术
二、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三、病原微生物培养与接种技术
第五节 检测标本制作技术
一、标本的采集
二、标本固定
三、标本染色
四、标本脱水
五、标本透明
六、标本封固
第六节 显微镜检测技术
一、显微镜
二、常用检测方法
第七节 病原体染色技术
一、革兰染色法
二、萋- 纳抗酸染色法
三、结核杆菌金胺“O” 染色法
四、布鲁菌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
五、墨汁染色法
六、Fontana 镀银染色法
七、乳酸酚棉蓝染色法
八、墨汁硫堇染色法
九、姬氏染色法
十、瑞氏染色法
十一、瑞氏与姬氏复合染色
十二、碘液染色法
十三、金胺- 酚染色法
十四、卡红染色法
十五、苏木素染色法
十六、伊红染色法
十七、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
第八节 不染色标本检查
第九节 细菌L 型检查
第十节 常见致病性细菌的培养和鉴定
一、球菌
二、肠道细菌
三、弧菌属、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四、非发酵菌和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五、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六、分枝杆菌属
七、厌氧菌
八、螺旋体
九、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
第十一节 常见致病性真菌的培养和鉴定
一、真菌学检验基本技术
二、常见浅部真菌培养和鉴定
三、常见深部真菌培养和鉴定
第三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
第一节 检测抗原制备技术
第二节 检测抗体制备技术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二、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第三节 免疫凝集试验
一、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凝集试验
第四节 免疫电泳技术
一、对流免疫电泳
二、火箭免疫电泳
三、免疫固定电泳
四、交叉免疫电泳
第五节 免疫微粒技术
一、胶乳凝集试验
二、胶乳免疫测定法
三、免疫磁性微粒分离与纯化技术
第六节 免疫荧光技术
第七节 放射免疫技术
第八节 免疫酶技术
一、酶标抗体制备技术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三、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四、斑点酶免疫渗滤试验
五、酶联免疫印迹技术
第九节 生物素- 亲和素标记技术
一、生物素标记技术
二、亲和素标记技术
第十节 免疫金技术
一、胶体金制备技术
二、胶体金标记技术
三、斑点免疫金银染色
四、斑点金免疫渗滤测定法
第十一节 免疫层析测定技术
第四章 生物化学试验技术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一、糖(醇、苷) 类发酵试验
二、葡萄糖代谢类型鉴别试验
三、甲基红(MR) 试验
四、β- 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 试验)
五、V.P.试验
六、胆汁七叶苷水解试验
七、淀粉水解试验
八、甘油复红试验
九、葡萄糖酸氧化试验
第二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代谢试验
一、硫化氢试验
二、明胶液化试验
三、吲哚试验(靛基质试验)
四、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五、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六、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
七、尿素酶试验
八、霍乱红试验
第三节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一、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二、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三、醋酸钠利用试验
四、马尿酸钠水解试验
五、乙酰胺利用试验
第四节 酶类试验
一、氧化酶试验
二、触酶试验
三、凝固酶试验
四、DNA 酶试验
五、胆汁溶菌试验
六、硝酸盐还原试验
七、卵磷脂酶试验
八、磷酸酶试验
九、脂酶试验
十、CAMP试验
十一、石蕊牛乳试验
第五节 抑菌试验
一、Optochin 敏感试验
二、杆菌肽敏感试验
三、新生霉素敏感试验
四、O/129 试验
五、氰化钾试验
第六节 其它试验
一、克氏双糖铁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试验
二、氢氧化钾拉丝试验
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第一节 聚合酶链反应(PCR) 技术
一、PCR 技术概述
二、PCR 反应模板的制备
三、常规PCR 技术
四、套式PCR 技术
五、实时定量PCR (Real time PCR) 技术
六、免疫PCR 技术
七、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八、其它扩增技术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一、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概述
二、探针的种类及其选择
三、核酸探针标记
四、探针与靶核酸的杂交
五、Southern杂交
六、Northern印迹杂交
七、斑点及狭缝印迹杂交
八、核酸原位杂交
九、核酸液相杂交技术
十、杂交反应的条件及参数的优化
十一、核酸探针杂交新技术
十二、病原体的基因诊断(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第三节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一、分类
二、制备
三、分子杂交
四、杂交图谱的检测和分析
五、检测设备
六、生物芯片的应用
第四节 细菌质粒指纹图谱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一节 常用器皿及其清洁方法
一、常用器皿
二、常用器皿的清洗和消毒方法
第二节 试剂的质量标准与溶液的浓度
一、试剂的质量标准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 常用缓冲液与贮液的配制
一、配制缓冲液与贮液的注意事项
二、常用缓冲液与贮液的配制
第四节 常用抗生素
第五节 葡萄球菌A 蛋白(SPA) 的制备
一、SPA 的基本特性
二、SPA 菌株的培养
三、SPA 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四、SPA 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应用
第二章 病原学检测技术
第一节 病原学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病原微生物检测对象的特点
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
三、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设施与设备要求
一、微生物学检测实验室设施要求
二、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设备要求
第四节 病原体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一、消毒与灭菌技术
二、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三、病原微生物培养与接种技术
第五节 检测标本制作技术
一、标本的采集
二、标本固定
三、标本染色
四、标本脱水
五、标本透明
六、标本封固
第六节 显微镜检测技术
一、显微镜
二、常用检测方法
第七节 病原体染色技术
一、革兰染色法
二、萋- 纳抗酸染色法
三、结核杆菌金胺“O” 染色法
四、布鲁菌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
五、墨汁染色法
六、Fontana 镀银染色法
七、乳酸酚棉蓝染色法
八、墨汁硫堇染色法
九、姬氏染色法
十、瑞氏染色法
十一、瑞氏与姬氏复合染色
十二、碘液染色法
十三、金胺- 酚染色法
十四、卡红染色法
十五、苏木素染色法
十六、伊红染色法
十七、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
第八节 不染色标本检查
第九节 细菌L 型检查
第十节 常见致病性细菌的培养和鉴定
一、球菌
二、肠道细菌
三、弧菌属、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四、非发酵菌和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五、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六、分枝杆菌属
七、厌氧菌
八、螺旋体
九、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
第十一节 常见致病性真菌的培养和鉴定
一、真菌学检验基本技术
二、常见浅部真菌培养和鉴定
三、常见深部真菌培养和鉴定
第三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
第一节 检测抗原制备技术
第二节 检测抗体制备技术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二、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第三节 免疫凝集试验
一、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凝集试验
第四节 免疫电泳技术
一、对流免疫电泳
二、火箭免疫电泳
三、免疫固定电泳
四、交叉免疫电泳
第五节 免疫微粒技术
一、胶乳凝集试验
二、胶乳免疫测定法
三、免疫磁性微粒分离与纯化技术
第六节 免疫荧光技术
第七节 放射免疫技术
第八节 免疫酶技术
一、酶标抗体制备技术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三、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四、斑点酶免疫渗滤试验
五、酶联免疫印迹技术
第九节 生物素- 亲和素标记技术
一、生物素标记技术
二、亲和素标记技术
第十节 免疫金技术
一、胶体金制备技术
二、胶体金标记技术
三、斑点免疫金银染色
四、斑点金免疫渗滤测定法
第十一节 免疫层析测定技术
第四章 生物化学试验技术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一、糖(醇、苷) 类发酵试验
二、葡萄糖代谢类型鉴别试验
三、甲基红(MR) 试验
四、β- 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 试验)
五、V.P.试验
六、胆汁七叶苷水解试验
七、淀粉水解试验
八、甘油复红试验
九、葡萄糖酸氧化试验
第二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代谢试验
一、硫化氢试验
二、明胶液化试验
三、吲哚试验(靛基质试验)
四、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五、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六、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
七、尿素酶试验
八、霍乱红试验
第三节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一、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二、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三、醋酸钠利用试验
四、马尿酸钠水解试验
五、乙酰胺利用试验
第四节 酶类试验
一、氧化酶试验
二、触酶试验
三、凝固酶试验
四、DNA 酶试验
五、胆汁溶菌试验
六、硝酸盐还原试验
七、卵磷脂酶试验
八、磷酸酶试验
九、脂酶试验
十、CAMP试验
十一、石蕊牛乳试验
第五节 抑菌试验
一、Optochin 敏感试验
二、杆菌肽敏感试验
三、新生霉素敏感试验
四、O/129 试验
五、氰化钾试验
第六节 其它试验
一、克氏双糖铁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试验
二、氢氧化钾拉丝试验
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第一节 聚合酶链反应(PCR) 技术
一、PCR 技术概述
二、PCR 反应模板的制备
三、常规PCR 技术
四、套式PCR 技术
五、实时定量PCR (Real time PCR) 技术
六、免疫PCR 技术
七、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八、其它扩增技术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一、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概述
二、探针的种类及其选择
三、核酸探针标记
四、探针与靶核酸的杂交
五、Southern杂交
六、Northern印迹杂交
七、斑点及狭缝印迹杂交
八、核酸原位杂交
九、核酸液相杂交技术
十、杂交反应的条件及参数的优化
十一、核酸探针杂交新技术
十二、病原体的基因诊断(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第三节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一、分类
二、制备
三、分子杂交
四、杂交图谱的检测和分析
五、检测设备
六、生物芯片的应用
第四节 细菌质粒指纹图谱分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