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之道:国医大师陆广莘论医集
¥89.00定价
作者: 陆广莘著;李海玉,刘理想整理
出版时间:2014-08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9787117196482
- 146616
- 16开
- 2014-08
- 484
- 医学
- 中医学
- R2-53
- 中医学
内容简介
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是我国当代**中医学家。
《中医学之道--国医大师陆广莘论医集(增订版)(精) 》集中反映了陆广莘教授行医60年来的学术思想、临 证体会和理论发挥。从学术思想探讨、临证实践反思 、中医研究问题、思路方法探索、基础理论假说等5 个方面深入阐发,其学术见解精辟,思路方法新颖, 临床体会独特,若能深刻领会其精髓,灵活掌握其方 法,将对重新认识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有较大 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对21世纪中医学术的发展、 临床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本书是中医及 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教学人员提高中医理论与科 研水平、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供中 医药管理人员参阅。
目录
一、学术思想评论1.读章次公”从章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以后(1956) 2.论王履的医学思想及其对明清医学的影响(1962) 3.命门学说源流考(1963) 4.历多达妙,失多而悟其要(1973) 5.以人类为中心(1973) 6.医学功利观(1973) 7.医者意也,医者技也(1973) 8.药害问题(1973) 9.莫不为利,莫不为害(1973) 10.气增而久,夭之由也(1973) 11.如何正确对待中医和中医如何正确对待(1981) 12.振兴中医之道,贵在自知之明(1986) 13.关于”伤寒学与《伤寒论》学”的评阅意见(1990) 14.对刊授教材《温病学》的评阅意见(1990) 15.对刊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的评阅意见(1990) 16.中医主要历史概况及其基本概念(1996) 17.攀登中医学术思想高峰(1999) 18.章次公先生小传(2000) 19.对中医药传承问题的学习和思考(2013)二、临证实践反思20.中医对肾炎的认识及其治疗原则(1958) 21.四年来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初步总结与探讨(摘要)(1959) 22.黑锡丹治疗哮喘及发生轻度铅中毒的病例报告(摘要)(1959) 23.糖尿病综合治疗50例初步观察(摘要)(1962) 24.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辨病和辨证问题(1977) 25.治病必求本与辨症论治(摘要)(1985) 26.病名、证候与中医诊断学(1987) 27.中医临证研究和方法论问题(1987) 28.论中医学特色与治则学研究(1988) 29.当代中医的使命和临床思维方法(1988) 30.论辨证与辨病问题(1990) 31.大运动量训练及其疲劳恢复的中医学观点(1993) 32.刮痧排毒疗法蕴藏了哪些新的医学思想(1996) 33.癫痫的中医观点(1996) 34.全科医学与中医学(1999) 35.中医临证研究方法问题(1999) 36.中医药学与血管性痴呆(2000) 37.稳态调节与中医养生保健(2003) 38.药之害在医不在药(2003) 39.关于非典型肺炎的防治(2003) 40.用界面医学原理解读刮痧疗法(2005) 41.获得心安身健的幸福真经——中医学之道(2008)三、中医研究问题42.对”中国历代对于糖尿病的记载和贡献”一文的几点意见(1961) 43.论中医的诊疗思想(1979) 44.加强中医研究,发展中医学术(1985) 45.对中医学术及其发展战略的系统思考(1987) 46.中医学传统科研方法论(1988) 47.马属动物驴”脾气虚”证的实验研究(1988) 48.脾气虚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9) 49.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鉴定会上的发言(1991) 50.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发扬中医学(1993) 51.提高主体选择吸收利用能力(1993) 52.积极的自我稳态的生态医学(1994) 53.医学的目的与对象问题(1995) 54.和而不同,**包容——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1995) 55.根本在于自立自强自主创新——《中医存亡论》代序(1996) 56.《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药理学》序(1997) 57.从中医学出发思考问题(1997) 58.重建中医主体价值体系(1998) 59.人的生存质量与中医学生生之道(2000) 60.21世纪中医学向何处去(2001) 61.坚定中医学的自我学科主体意识——铭记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大师的教诲:自信、自立、自强(2003) 62.杂议”中医百年”——在”2005亚太传统医药论坛暨《亚太传统医药》**届**次编委会会议”上的发言(2005) 63.中医现代化从哪里出发(2005) 64.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一《读书》杂志”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讨论会上的讲话(2005) 65.重铸中华医魂——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之道(2005)四、思路方法探索66.关于”辨证论治”的辩证法问题(1975) 67.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和中国医学发展模式(1981) 68.论中西医结合研究(1981) 69.中医学研究与中西医的结合(1983) 70.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1985) 71.中医学的基础研究问题(1991) 72.中医理论向何处去(1994) 73.务本论道——中西医学的不同理解和追求(1997) 74.对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学思考(1998) 75.中医学发展的”务本论道”(1999) 76.21世纪中医学术发展的展望(1999) 77.中西医结合的务本论道(2000) 78.西医疾病模型与中医学生生之道(2000) 79.中西医结合需要从医学模式上突破(2001) 80.人类健康生态医学实践目标模式(2004) 81.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脚下——《科技中国》对陆广莘的专访(2006) 82.医学的健康与健康的医学(2007) 83.医学整合的境界、胸怀和志气(2010) 84.医学为何,中医何为?(2011)五、基础理论假说85.气血津液在藏象和辨症中的地位(1979) 86.试论津液(1979) 87.阴阳自和稳态演化模型(1984) 88.中医学的理论模型及其临床思维方法(1985) 89.中医”证”的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1986) 90.怎样理解中医的证——从辨证到求本的认识论分析(1986) 91.首届”中医证的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小结报告(1986) 92.”证——病症正”辨(1990) 93.中医学对象和实践及其理论体系(1994) 94.中医基础理论问题(1995) 95.医学的目的与中医学的特色(1995) 96.中医生生之道——中和位育的生态智慧学(1998) 97.中医药学独特理论体系的渊源和发展——生命发展观与中医理论(2000) 98.中医辨证论治的证候反应动力学(2000) 99.中医学的人类健康生态目标模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2004) 100.证候理论概念属人性质问题——从疾病医学教条统治下解放出来(2004) 101.健康生态学的中医特色(2004) 102.辨证论治、生生之道的科学精神(2004) 103.中医学生生之道的创生性实践功能目标动力学(2007) 104.大德日生厚德载物(2010)六、建言献策105.给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的一封信(2005) 106.给卫生部佘靖副部长的一封信(2006)附录 我是否也能参透(1993)陆大夫广莘先生传略叙(1995)陆广莘健康医学思想(2012)论文撰写年表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