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时期江西儒学研究 / 长江中游儒学研究丛书
¥36.00定价
作者: 郑晓江,杨柱才
出版时间:2014-0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787516143551
- 145948
- 2014-06
- B222.05
内容简介
郑晓江、杨柱才著的《宋明时期江西儒学研究》对宋明时期江西儒学的研究,包括宋代和明代两个部分。宋代部分对欧阳修、杨万里、李觏、王安石、陆九渊、陆九龄、陆九韶、文天祥的儒学思想做了较系统的研究,结合时代思潮及社会历史论述了宋代江西儒学家关于天道性命、心学创见、礼制行政、家族教育等思想文化主题,并阐发了其现代意义。明代部分有选择性地对明中前期理学家胡居仁、罗钦顺和明中后期阳明后学陈九川、罗汝芳的儒学思想做了较具体的研究,论述了理气关系、心性关系、居敬涵养等理学主题,及良知本体、心学工夫、心学境界等心学主题,力求客观呈现明代部分理学家和心学家的思想学说。
目录
上篇 宋代江西儒学
绪论
第一章 “天下翕然师尊之”——欧阳修的儒学思想
一 直契儒家六经本旨
二 构建儒家社会
三 天道性命可存而不究
第二章 “顺性命之理”——杨万里的儒学思想
一 开显儒学之源泉活水
二 探究儒家经典之新意
三 解析儒学范畴之精义
四 与紫阳、南轩和象山先生的交往
第三章 “江南士冠”——李觏的儒学思想
一 以儒家义理解《易》
二 “礼以养人之性”
三 “康国济民”的儒者实践
第四章 “学术集九流之粹,文章 起八代之衰”——王安石的儒学思想
一 “荆公新学”
二 “道德之意”
三 “性命之理”
四 “熙宁变法”
五 结语
第五章 “尊德性”——陆象山的儒学思想
一 问题与方法
二 象山儒学的根基:“实理”
三 象山儒学的发显:“实德”
四 象山儒学的本质:崇本务实
五 象山儒学的展开:“荆门之政”
第六章 “海内儒宗”——陆九龄的儒学思想
一 生平学履
二 性理之学
三 讲习讨论
第七章 “以切于日用者为要”——陆九韶的儒学思想
一 儒者之隐
二 “其言皆切近,有补于日用”
三 日用庸常即“道”
第八章 “法天不息”——文天祥的儒学思想
一 儒者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 论“命”与“理”
三 论“道”
四 简短的结论
下篇 明代江西儒学
绪论
第一章 胡居仁的儒学思想
一 理气不相离
二 心与理一
三 养心与主敬
四 穷理致知
五 仁是本心之全德,天地之生理
第二章 罗钦顺的儒学思想
一 理气一物
二 道心人心
三 理一分殊
四 格物与存养
五 《太极述》的主要思想
第三章 陈九川的儒学思想
一 良知本体
二 心无定体
三 致良知工夫
四 结语
第四章 罗汝芳的儒学思想
一 学术渊源
二 良知本体
三 仁乐合一之境界论
四 顺适当下之工夫论
五 慎独论
六 格物说
七 孝悌慈
八 结语
参考文献
绪论
第一章 “天下翕然师尊之”——欧阳修的儒学思想
一 直契儒家六经本旨
二 构建儒家社会
三 天道性命可存而不究
第二章 “顺性命之理”——杨万里的儒学思想
一 开显儒学之源泉活水
二 探究儒家经典之新意
三 解析儒学范畴之精义
四 与紫阳、南轩和象山先生的交往
第三章 “江南士冠”——李觏的儒学思想
一 以儒家义理解《易》
二 “礼以养人之性”
三 “康国济民”的儒者实践
第四章 “学术集九流之粹,文章 起八代之衰”——王安石的儒学思想
一 “荆公新学”
二 “道德之意”
三 “性命之理”
四 “熙宁变法”
五 结语
第五章 “尊德性”——陆象山的儒学思想
一 问题与方法
二 象山儒学的根基:“实理”
三 象山儒学的发显:“实德”
四 象山儒学的本质:崇本务实
五 象山儒学的展开:“荆门之政”
第六章 “海内儒宗”——陆九龄的儒学思想
一 生平学履
二 性理之学
三 讲习讨论
第七章 “以切于日用者为要”——陆九韶的儒学思想
一 儒者之隐
二 “其言皆切近,有补于日用”
三 日用庸常即“道”
第八章 “法天不息”——文天祥的儒学思想
一 儒者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 论“命”与“理”
三 论“道”
四 简短的结论
下篇 明代江西儒学
绪论
第一章 胡居仁的儒学思想
一 理气不相离
二 心与理一
三 养心与主敬
四 穷理致知
五 仁是本心之全德,天地之生理
第二章 罗钦顺的儒学思想
一 理气一物
二 道心人心
三 理一分殊
四 格物与存养
五 《太极述》的主要思想
第三章 陈九川的儒学思想
一 良知本体
二 心无定体
三 致良知工夫
四 结语
第四章 罗汝芳的儒学思想
一 学术渊源
二 良知本体
三 仁乐合一之境界论
四 顺适当下之工夫论
五 慎独论
六 格物说
七 孝悌慈
八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