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课程——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研究
¥58.00定价
作者: 程宜康,吴倩
出版时间:2017-0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9787302453383
- 1-1
- 137360
- 16开
- 2017-01
- 教育学
- 教育学
- G40
- 教育
内容简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21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本书以技术学范式阐释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相应的课程问题。上篇是技术与教育篇,介绍技术的历史,展开对技术本质的技术哲学讨论,特别是在对技术认识、认知、能力和技术素养等问题的讨论基础上,提出对于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问题——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篇是关于高等技术教育的课程篇,主要是以课程论研究的方式,介绍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问题,包括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概论、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逻辑以及课程体系、技术课程的教与学。
本书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研究者、教学管理者、一线教师和广大社会读者阅读。
本书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研究者、教学管理者、一线教师和广大社会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技术概论1
第一节技术的界定与历史1
一、
技术的界定1
二、
技术的历史3
第二节技术文化6
一、
技术文化认识7
二、
技术与劳动方式10
三、
技术与劳动质量12
四、
技术与艺术13
五、
技术创新14
第三节技术的分类16
一、
狭义的技术16
二、
广义的技术17
三、
技术与科学19
第四节技术的本质21
一、
技术——解蔽的方式21
二、
技术——形而上学的认识22
三、
技术——基于工程分析的认识25
第五节技术的存在方式及其实践28
一、
技术的存在方式28
二、
技术实践32
第二章技术认识、认知、能力 34
第一节智能理论34
一、
吉尔福特三维智力结构理论34
二、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和成功智力理论35
三、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36
第二节技术认识——关于认识论的讨论36
一、
技术认识37
二、
技术认识模式38
三、
技术认识论对技术教育的启示41
第三节技术认知——关于心理学的讨论43
一、
认知与认知主义43
二、
技术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44
三、
认知心理学对技术学习的启示47
第四节技术能力——基于教育学的讨论48
一、
能力与能力观48
二、
技术能力分类50
三、
能力与技能的发展51
第三章技术素养53
第一节技术素养概述53
一、
技术素养的基本认识53
二、
技术素养性态58
三、
对技术素养维度的解释性认识60
第二节技术素养——技术教育的本质之思69
一、
技术思维——技术素养的核心要素69
二、
技术文化——技术素养养成的沃土75
三、
技术素养对于技术教育的意义79
第三节企业和院校对技术素养的看法82
一、
企业和院校对技术素养的基本认识82
二、
技术素养要素的关联性问题85
第四章技术与教育90
第一节技术与职业教育90
一、
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概念90
二、
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91
三、
对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93
第二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95
一、
近现代高等技术教育的产生与发展95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97
第三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本位100
一、
教育的本位性问题100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本位——技术素养导向102
三、
技术素养导向的能力、知识、态度统一性103
第四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标准化104
一、
教育标准化104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106
三、 CDIO标准对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启示108
四、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标准化体系构建111
第五节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贯一性114
一、
技术能力和技术素养成长的贯一性114
二、
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贯一性115
三、
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贯一性117
第五章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120
第一节技术应用型人才120
一、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概念120
二、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基于IET的认识123
三、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125
第二节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127
一、
基本认识127
二、
主要关系131
三、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基于国际资格框架和专业认证
的认识133
第三节技术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认识140
一、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认识140
二、
技术素养——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核心目标142
三、
基于企业质量文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144
第六章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专业课程论概论146
第一节课程论——发展与现状146
一、
历史146
二、
学科性质与地位147
三、
学科基础与研究对象148
四、
学科体系148
五、
高等教育课程研究149
第二节对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学科的认识150
一、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的学科体系——
运用还是重构150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职业还是专业151
三、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学科价值——理论还是实践152
四、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研究——多元还是一元153
五、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的独立性153
第三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研究的专业思维154
一、
专业的职业思维——确立”专业课程论”的职业属性154
二、
专业的技术思维——确立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专业
课程论”研究范式155
三、
专业的建设思维——确立”专业课程论”的课程工程对象156
四、
专业的多样性思维——实现课程论的分类指导性156
五、
专业的融合思维——化解课程问题的二元对立157
六、
专业课程论——课程论研究的本土化158
七、
学校本位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下的职业、专业与课程
的关系158
第四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学科体系构建161
一、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的学科问题161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的逻辑架构——专业课程论164
第七章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逻辑166
第一节核心概念、基本假设与主要关系166
一、
核心概念166
二、
基本假设168
三、
主要关系169
第二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课程思维172
一、
复杂思维——学校本位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考量172
二、
关系思维——拒绝课程思维的二元对立173
三、
系统思维——专业教育的工作与生涯发展考量174
第三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课程逻辑175
一、
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课程逻辑认识175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的双元逻辑177
三、
课程逻辑的关系与特征179
四、
技术与文化——课程逻辑的张力181
五、
后现代课程观视阈下的课程逻辑认识183
第八章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186
第一节课程决策186
一、
决策论与课程决策186
二、
专业课程决策的技术学考量189
三、
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决策维度191
四、
课程利益相关者193
第二节课程体系设计196
一、
课程体系设计的三个层面196
二、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范式197
三、
课程体系设计的结构化原理199
四、
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的依据201
五、
课程体系构建的多元非线性问题203
第三节课程模式205
一、
课程模式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05
二、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构建207
第四节基于”产品、流程、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210
一、
”产品、流程、系统”的概念及意义211
二、
基于”产品、流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212
三、
体系构建的原则215
四、
主要实践模式216
第九章技术课程的教与学219
第一节技术课程的教与学概述219
一、
课程的教与学——教学模式219
二、
学习中的技术思维训练222
三、 有效行动学习225
四、
技术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及其评价227
第二节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技术素养养成230
一、
显性工作过程与隐性工作过程230
二、
显性工作过程与隐性工作过程的关系233
三、
学习策略——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技术素养养成234
第三节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236
一、
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236
二、
项目—建构教学模式237
三、
情境—互动教学模式239
四、
认知—思辨教学模式241
五、
研究性课程的教与学243
第十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问题246
第一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及问题246
一、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基本现状246
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248
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主要成就254
四、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存在的问题255
第二节课程问题的二元对立与消解257
一、
二元对立及其意义258
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二元对立现象258
三、
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二元对立的消解266
附录关于技术素养的调研报告268
参考文献287
后记294
第一节技术的界定与历史1
一、
技术的界定1
二、
技术的历史3
第二节技术文化6
一、
技术文化认识7
二、
技术与劳动方式10
三、
技术与劳动质量12
四、
技术与艺术13
五、
技术创新14
第三节技术的分类16
一、
狭义的技术16
二、
广义的技术17
三、
技术与科学19
第四节技术的本质21
一、
技术——解蔽的方式21
二、
技术——形而上学的认识22
三、
技术——基于工程分析的认识25
第五节技术的存在方式及其实践28
一、
技术的存在方式28
二、
技术实践32
第二章技术认识、认知、能力 34
第一节智能理论34
一、
吉尔福特三维智力结构理论34
二、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和成功智力理论35
三、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36
第二节技术认识——关于认识论的讨论36
一、
技术认识37
二、
技术认识模式38
三、
技术认识论对技术教育的启示41
第三节技术认知——关于心理学的讨论43
一、
认知与认知主义43
二、
技术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44
三、
认知心理学对技术学习的启示47
第四节技术能力——基于教育学的讨论48
一、
能力与能力观48
二、
技术能力分类50
三、
能力与技能的发展51
第三章技术素养53
第一节技术素养概述53
一、
技术素养的基本认识53
二、
技术素养性态58
三、
对技术素养维度的解释性认识60
第二节技术素养——技术教育的本质之思69
一、
技术思维——技术素养的核心要素69
二、
技术文化——技术素养养成的沃土75
三、
技术素养对于技术教育的意义79
第三节企业和院校对技术素养的看法82
一、
企业和院校对技术素养的基本认识82
二、
技术素养要素的关联性问题85
第四章技术与教育90
第一节技术与职业教育90
一、
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概念90
二、
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91
三、
对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93
第二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95
一、
近现代高等技术教育的产生与发展95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97
第三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本位100
一、
教育的本位性问题100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本位——技术素养导向102
三、
技术素养导向的能力、知识、态度统一性103
第四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标准化104
一、
教育标准化104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106
三、 CDIO标准对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启示108
四、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标准化体系构建111
第五节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贯一性114
一、
技术能力和技术素养成长的贯一性114
二、
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贯一性115
三、
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贯一性117
第五章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120
第一节技术应用型人才120
一、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概念120
二、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基于IET的认识123
三、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逻辑125
第二节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127
一、
基本认识127
二、
主要关系131
三、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基于国际资格框架和专业认证
的认识133
第三节技术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认识140
一、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认识140
二、
技术素养——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核心目标142
三、
基于企业质量文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144
第六章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专业课程论概论146
第一节课程论——发展与现状146
一、
历史146
二、
学科性质与地位147
三、
学科基础与研究对象148
四、
学科体系148
五、
高等教育课程研究149
第二节对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学科的认识150
一、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的学科体系——
运用还是重构150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职业还是专业151
三、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学科价值——理论还是实践152
四、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研究——多元还是一元153
五、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的独立性153
第三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研究的专业思维154
一、
专业的职业思维——确立”专业课程论”的职业属性154
二、
专业的技术思维——确立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专业
课程论”研究范式155
三、
专业的建设思维——确立”专业课程论”的课程工程对象156
四、
专业的多样性思维——实现课程论的分类指导性156
五、
专业的融合思维——化解课程问题的二元对立157
六、
专业课程论——课程论研究的本土化158
七、
学校本位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下的职业、专业与课程
的关系158
第四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学科体系构建161
一、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的学科问题161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论的逻辑架构——专业课程论164
第七章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逻辑166
第一节核心概念、基本假设与主要关系166
一、
核心概念166
二、
基本假设168
三、
主要关系169
第二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课程思维172
一、
复杂思维——学校本位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考量172
二、
关系思维——拒绝课程思维的二元对立173
三、
系统思维——专业教育的工作与生涯发展考量174
第三节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课程逻辑175
一、
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课程逻辑认识175
二、
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的双元逻辑177
三、
课程逻辑的关系与特征179
四、
技术与文化——课程逻辑的张力181
五、
后现代课程观视阈下的课程逻辑认识183
第八章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186
第一节课程决策186
一、
决策论与课程决策186
二、
专业课程决策的技术学考量189
三、
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决策维度191
四、
课程利益相关者193
第二节课程体系设计196
一、
课程体系设计的三个层面196
二、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范式197
三、
课程体系设计的结构化原理199
四、
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的依据201
五、
课程体系构建的多元非线性问题203
第三节课程模式205
一、
课程模式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05
二、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构建207
第四节基于”产品、流程、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210
一、
”产品、流程、系统”的概念及意义211
二、
基于”产品、流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212
三、
体系构建的原则215
四、
主要实践模式216
第九章技术课程的教与学219
第一节技术课程的教与学概述219
一、
课程的教与学——教学模式219
二、
学习中的技术思维训练222
三、 有效行动学习225
四、
技术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及其评价227
第二节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技术素养养成230
一、
显性工作过程与隐性工作过程230
二、
显性工作过程与隐性工作过程的关系233
三、
学习策略——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技术素养养成234
第三节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236
一、
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236
二、
项目—建构教学模式237
三、
情境—互动教学模式239
四、
认知—思辨教学模式241
五、
研究性课程的教与学243
第十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问题246
第一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及问题246
一、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基本现状246
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248
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主要成就254
四、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存在的问题255
第二节课程问题的二元对立与消解257
一、
二元对立及其意义258
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二元对立现象258
三、
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二元对立的消解266
附录关于技术素养的调研报告268
参考文献287
后记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