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犯罪学(第三版)(赠教学课件) / 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系列教材
作者: 王牧主编
出版时间:2016-03-2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447156
- 3版
- 136440
- 43230042-4
- 平装
- 16开
- 2016-03-22
- 430
- 275
- 法学
- 公安学
- D917
- 法学类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遵循本科阶段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适应犯罪学课程教学的一般需求,本书的修订除相应补充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之外,主要集中于对二版内容做必要的精选与整合,尤其在理论深度以及知识与资料或相关信息的延伸与拓展上,给予适度调整、剪裁。
前辅文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犯罪学的概念
第一节 作为一门科学的犯罪学的复杂性
一、 定义犯罪学概念的困难
二、 关于犯罪学概念的各种不同观点
第二节 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意义、方法和根据
一、 犯罪学对象本身是个需要确定的问题
二、 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三、 学科任务是确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根据
第三节 犯罪学的犯罪概念
一、 犯罪概念概述
二、 犯罪学犯罪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第四节 犯罪学的概念
一、 犯罪学的学科任务及犯罪学概念的定义
二、 犯罪学的学科特点
第五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理论体系
一、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二、 犯罪学的学科地位
三、 犯罪学的理论体系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一、 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
二、 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
第二节 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
一、 刑事政策学是个独立的学科
二、 刑事政策与刑事政策学
第三节 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一、 社会学概述
二、 社会学与犯罪学的联系
三、 社会学与犯罪学的区别
第四节 犯罪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 心理学概述
二、 心理学与犯罪学的联系
三、 心理学与犯罪学的区别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 犯罪学研究方法及其价值
二、 犯罪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一、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原则
二、 系统论原则
三、 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
四、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五、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六、 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
七、 价值中立原则
八、 伦理性原则
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 犯罪学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二、 资料收集方法
三、 资料分析方法
四、 成果表述方法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犯罪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犯罪学的产生
一、 犯罪学的产生涉及犯罪学的概念
二、 对上述观点的简单评价
三、 犯罪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西方犯罪学简史
一、 概述
二、 18世纪中期以前的犯罪学思想
三、 18世纪中后期的犯罪学萌芽
四、 19世纪的犯罪学研究
五、 20世纪上半期的犯罪学研究
六、 20世纪后期的犯罪学研究
第三节 我国犯罪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 我国古代的犯罪学思想
二、 20世纪中期以前的我国犯罪学
三、 新中国犯罪学的成长和发展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篇 犯罪现象发生论
第五章 犯罪发生的理论学说
第一节 古典学派的犯罪原因理论及其现代发展
一、 古典学派关于犯罪原因的基本思想
二、 新古典学派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犯罪生物学理论
一、 早期的犯罪生物学理论
二、 现代的犯罪生物学理论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理论
一、 精神分析理论
二、 挫折—攻击理论
三、 精神病学理论
四、 学习理论
五、 个性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犯罪社会学理论
一、 早期的犯罪社会学研究
二、 现代犯罪社会学研究
第五节 批判犯罪学理论
一、 标定理论
二、 冲突理论
三、 批判犯罪学理论
四、 激进理论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六节 对犯罪原因理论的简要评价
一、 犯罪原因理论研究的贡献
二、 犯罪原因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个体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第一节 个体犯罪发生概述
一、 犯罪行为机制的主要内容
二、 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力机制
三、 犯罪行为产生的纵向过程
四、 犯罪行为产生的横向模式
第二节 犯因性个人因素
一、 犯因性心理因素
二、 犯因性行为因素
三、 犯因性生理因素
第三节 犯因性环境因素
一、 概述
二、 不良家庭
三、 有缺陷的学校教育
四、 不良交往与犯罪亚文化
五、 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六、 经济不平等的影响
七、 犯罪状况与执法水平的影响
八、 犯因性物质的影响
九、 犯因性制度因素
第四节 犯罪发生的情境因素
一、 犯罪情境概述
二、 犯罪情境构成要素
三、 犯罪情境的功能
四、 犯罪情境与犯罪动机转化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群体犯罪现象发生概述
一、 群体犯罪现象的概念
二、 群体犯罪现象的基本特征
三、 研究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意义
第二节 系统结构犯罪原因论
一、 犯罪原因论的概念
二、 系统结构犯罪原因论
第三节 犯罪原因论中的基本范畴
一、 在“犯罪”方面的基本范畴
二、 在“原因”方面的基本范畴
第四节 关于犯罪现象根源的理论
一、 犯罪现象根源的概念
二、 犯罪根源的特征
三、 研究犯罪根源的意义
四、 犯罪根源理论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篇 犯罪现象存在论
第八章 犯罪现象存在论概述
第一节 犯罪现象存在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 犯罪现象存在论的提出
二、 犯罪现象存在论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现象存在的概念和根据
一、 犯罪现象存在的概念
二、 犯罪现象存在的动态性
三、 犯罪现象存在的根据
第三节 犯罪现象存在的基本特征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九章 犯罪现象存在的形态
第一节 犯罪测量
一、 犯罪测量的概念
二、 犯罪测量的方法
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量
一、 犯罪总量与犯罪黑数
二、 犯罪相对数
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结构与分布
一、 犯罪现象结构
二、 犯罪分布
第四节 犯罪人与犯罪被害人
一、 犯罪人的特征
二、 犯罪被害人的特征
第五节 犯罪现象的质:犯罪危害量
一、 概述
二、 犯罪代价
三、 公共安全感
第六节 犯罪动态与犯罪史
一、 世界范围内的犯罪动态
二、 我国犯罪现象的状况与变迁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章 犯罪现象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犯罪分类概述
一、 犯罪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二、 犯罪现象的分类
三、 犯罪行为的分类
四、 犯罪人的分类
五、 关于犯罪的分类标准问题
第二节 财产犯罪
一、 概述
二、 我国财产犯罪的基本状况
三、 财产犯罪的原因
四、 财产犯罪的防治对策
第三节 暴力犯罪
一、 暴力犯罪的概念
二、 我国暴力犯罪的状况和特点
三、 暴力犯罪的诱因及其发生机制
四、 暴力犯罪的防治对策
第四节 性犯罪
一、 性犯罪概述
二、 性犯罪的主要种类
第五节 法人犯罪
一、 法人犯罪的概念
二、 法人犯罪的现状
三、 我国法人犯罪的特点
第六节 未成年人犯罪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二、 当代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状况
第七节 女性犯罪
一、 女性犯罪概述
二、 对女性犯罪的解释
第八节 经济犯罪
一、 经济犯罪概述
二、 经济犯罪的范围
三、 经济犯罪的特征
四、 我国经济犯罪的状况与特点
五、 经济犯罪的原因
第九节 智能型犯罪
一、 智能型犯罪概述
二、 智能型犯罪的主要类型
第十节 无被害人犯罪
一、 无被害人犯罪概述
二、 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篇 犯罪现象对策论
第十一章 刑事政策概述
第一节 刑事政策的概念
一、 刑事政策的概念
二、 刑事政策的目的
三、 刑事政策的内容
第二节 刑事惩罚政策
一、 刑事惩罚政策的概念和内容
二、 刑事惩罚政策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社会预防政策
一、 犯罪社会预防概述
二、 犯罪社会预防措施的种类
三、 犯罪社会预防的原则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刑事惩罚政策
第一节 概述
一、 刑罚的概念
二、 刑罚种类
三、 刑罚功能
四、 刑罚的局限性
第二节 刑罚目的及其实现
一、 刑罚目的学说
二、 刑罚目的的实现
第三节 刑事惩罚政策的主要方面
一、 刑事立法政策
二、 刑事司法政策
三、 刑事执行政策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犯罪的社会预防政策
第一节 犯罪的一般社会预防
一、 社会改革——社会本体的建设与完善
二、 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的控制阀
三、 道德、法制和政府行政——社会控制的三种主要力量
第二节 犯罪的专门社会预防
一、 环境设计与防卫空间
二、 群体和个人对犯罪预防的参与
第三节 犯罪的个别预防:教育与教化
一、 犯罪的个别预防的概念及原理
二、 犯罪个别预防的基本途径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犯罪的综合治理
第一节 综合治理的内涵及其提出
一、 综合治理的内涵
二、 综合治理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第二节 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和实践原则
第三节 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一、 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
二、 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三、 综合治理的力量体系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