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3-09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训诂学初稿(第五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9787307118362
  • 133848
  • 51153771-4
  • 2013-09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H13
  • 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
  • 本科
内容简介
  《训诂学初稿》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教育部委托武汉大学中文系编写的、在全国范围内指定专家审定出版的一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在20多年中,它重印了40余次,曾受到全国读者广泛而持久的欢迎。
  《训诂学初稿(第5版普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规划教材)》2002年曾修订一次,主要是把计算机汉语应用语言研究和约定俗成的自然语言研究结合起来,并从当代信息理论角度,重新审视传统训诂的理论与实践,扼要地介绍了汉语训诂与信息字典的编写,还重点增加了汉语训诂与简帛书整理的有关论述。这就丰富了这部教材的知识性,增强了它的科技含量,使这门原来读者面较窄的、大学本科专题选修课教材的读者面迅速扩大,许多高校将它列入汉语教材必读书目,有些知名大学还将它列入硕士、博士研究生汉语必读书目。2004年,这个修订版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出版社畅销书奖。
  该书2007年曾经第二次修订,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它沿着第一次修订版的路子,打破传统训诂著作的局限,以当代计算机网络化和数字化图书的发展为切入点,科学地论证了信息化时代训诂学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预示着训诂学作为通过汉字和汉语文献挖掘语言信息的这一门学问,在新技术条件下,不但不会衰亡,还将会迎来更加伟大的变革,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第二,它继续加强和完善了训诂体式下有关著作的研究,特别是对汉语五大语文性工具书的研究,着重介绍其在成书过程中对传统训诂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总结其中带规律性的新鲜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传统训诂学的内容。
  2011年,《训诂学初稿》第三次修订。这次修订,对以上两次修订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作了一些必要的说明和答辩;对部分内容及其资料作了一些必要的增、删、补、订,以利更加符合实际。
  现在这个本子,是本书第四次修订本。
  本修订本前面登载了黄孝德先生新著:《训诂学就是汉语历史语义学》,它以方块汉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周易·八卦》与方块汉字的对比分析,对汉语书面语言研究几组数据的历史语义解析,与中国算盘设计和应用、计算机汉语应用语言研究相结合,力图勾勒其中与数学方法的关联,化解以往汉语研究中的一些难题和争论,让传统训诂学得到实证:训诂学就是汉语历史语义学。这是作者对传统训诂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孝德年届八旬,精力有限,还来不及据此对全书作更多改正。姑以置弁,以作导读,以记心情,期望有更多读者,关注本书艰难的修订历程,从中有所启发,有所收益,则幸莫大焉。
  《训诂学初稿》修订本把传统与现实相结合,温习故训,积累新知,开拓创新,融会贯通,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它是一部富含基础性、理论性和启发性的著作。
  《训诂学初稿(第5版普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作者是周大璞。
目录
训诂学就是汉语历史语义学——《训诂学初稿》第四次修订版导论
关于传统训诂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训诂学初稿》第三次修订版代序
第二次修订版说明
第一次修订版说明
原版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二节 训诂学的任务及其目的
(一)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
(二)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三)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四)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
(五)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建立
科学的训诂学
第三节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及其与语言学
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
(二)训诂学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信息时代训诂学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第五节 研究训诂学的方法
(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
(二)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理解语言
(三)要把语言的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结合起来
(四)摆脱经学附庸地位,古为今用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上)
第一节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一)解释词语
(二)串讲句意
(三)说明章旨
第二节 随文释义的注疏
(一)注疏的名称
(二)注疏的内容
(三)注疏的分类
(四)注疏的驸经
第三章 训诂体式(下)
第三节 通释语义的专著
(一)单解语义的专著
1.《尔雅》
2.《小尔雅》
3.《释名》
4.《广雅》、《广雅疏证》
5.《拾雅》、《比雅》
6.《经籍善诂》、《故训汇纂》
7.《转语》、《文始》
8.《读书杂志》、《经义述闻》
9.《群经平议》、《诸子平议》
10.《毛诗传义类》、《说雅》、《选雅》
11.《通俗文》、《训俗文字略》、《恒言录》、《通俗编》
12.《常用字训》、《难字》、《杂字解故》、<异字》、《错误字》
13.《埤雅》、《尔雅翼》、《毛诗草木鸟善虫鱼疏》
14.《石药尔雅》、《本革尔雅》
15.《骈雅》、《垂雅》、《别雅》、《辞通》
16.《果□转语记》、《释大》
17.《语助》、《庄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古书虚字集释》、《文言虚字》、《虚词历时词典》
18.《方言》、《续方言》、《新方言》、《蜀尔雅》、《昊下方言考》
19.《羌尔雅》、《番尔雅》、《佛尔雅》
(二)音义兼注的专著
1.《经典释文》
2.《群经音辩》
3.《玄应音义》、《慧琳音义》、《华严音义》
(三)形音义结合的专著
1.《说文解字》
2.《字林》
3.《玉篇》
4.《类篇》
5.《字汇》、《正字通》
6.《康熙字典》
7.《辞源>、《辞海》
8.《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9.《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10.《匡谬正俗》
第四节 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第四章 训诂条例
第一节 释义的方法
(一)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
(二)形训——以形说义的方法
(三)义训——直陈语义的方法
(四)观境为训——据境索义的方法
第二节 行文的格式
(一)语言贵精练
(二)次序不固定
(三)说解可用韵
第三节 常用的术语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二)日、为、谓之、之谓
(三)谓、言
(四)犹
(五)貌
(六)之言、之为言
(七)辞、词
(八)属、别
(九)读若、读如、读为、读日、读若某同、读与某同、读
(十)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某某义同、某与某古字通
(十一)以某为某、名某为某
(十二)当为、当作
(十三)或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
(十四)今文、古文、故书
(十五)读破、破字、易字
(十六)浑言、析言、统言、通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
(十七)通语、凡语
(十八)转语、代语
(十九)文
(二十)互文
第五章 训诂的运用
第一节 用于阅读古书
(一)能准确地理解词义
(二)能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章句
(三)能细心地琢磨古人行文的体例
第二节 用于整理古籍
(一)训诂与校勘
(二)训诂与标点
(三)训诂与注释
(四)训诂与翻译
(五)训诂与辑佚
(六)训诂与辨伪
(七)训诂与筒帛书整理
第三节 用于编纂辞书
(一)训诂与资料收集
(二)训诂与解形
(三)训诂与注音
(四)训诂与释义
(五)训诂与引证
(六)训诂与信息字典的编纂
第四节 用于其他方面
(一)研究语言学的其他分支
(二)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及其文化
第六章 读注和作注
第一节 读注
(一)读注以前,要反复阅读正文
(二)读注要汲取其精华,吐弃其糟粕
(三)读注与读正文联系起来,相互对照
(四)对不同的注释要择善而从
(五)不可误解注文,不可误信注文
第二节 作注
(一)批判地继承前人传注的优良传统
(二)认真准确地辨明词义
(三)准确确定具体词义
(四)注意词语的历史发展,掌握不同时代的风俗习惯
(五)作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六)作注应避免的几种弊病
第七章 训诂源流
第一节 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一)训诂的萌芽与发展
(二)训诂萌芽与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一)兴盛的原因
(二)兴盛的表现
(三)两汉训诂的特点
第三节 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
(一)扩大了训诂的范围
(二)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三)训诂新著的涌现
(四)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
第四节 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一)宋代训诂的概况
(二)宋代训诂的特点
(三)宋代训诂的成就
第五节 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第六节 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一)训诂学复兴的原因
(二)复兴的表现
(三)清代训诂的特点
第七节 更新时期——“五四”以来的训诂
(一)“五四”以来训诂学概况
(二)训诂学振兴的必要与可能
(三)训诂学光辉前程的展望
原版后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