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3-03-2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证据法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368123
  • 1
  • 110379
  • 0040185206-6
  • 平装
  • 16开
  • 2013-03-25
  • 450
  • 491
  • 法学
  • 法学
内容简介

本教材共九章,分为五个板块。第一板块即前两章为理论篇。第一章以事实为证据法学的逻辑起点,论述了事实三性即真实性、经验性和可陈述性,证据三性即相关性、可采性和证明力,事实与证据的关系及证据类型。第二章考察了证据法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基础,二者之统一决定了证据法具有促进事实真相发现即“求真”与维护普遍社会价值即“求善”的双重功能。证据法是以相关性为一条逻辑主线,证明责任和标准为两个证明端口,举证、质证和认证为事实认定三个阶段,准确、公正、和谐与效率为四大价值支柱,而构成的理论体系。第二板块即第三章,对证据开示的特征、意义、效力以及刑事与民事诉讼证据开示的区别作了分析。证据开示是对抗式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第三板块由第四、五章组成,可称举证姊妹篇,分别论述了展示性证据和言词证据的举证方法。第四章论述了物证、书证等证据的出示、辨认、鉴真和鉴定。第五章对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和作证特免权作了论述。证人证言是言词证据的主要形式,以询问和回答的方式提供证言体现了直接言词原则的要求。第四板块是第六章,系统论述了作为证据法典型内容的证据排除规则,包括非法证据、传闻证据、意见证据、品性证据等排除规则。第五板块即第七章至第九章为证明和认证篇。第七章论述了证明责任与标准。证明责任被称为“诉讼的脊梁”,它是提出事实主张和证据的责任,又包含着说服责任和不利后果的承担责任,是权利、义务、责任和后果的统一体。证明标准既是证明所应达到的程度,也是事实认定者作出裁判所需被说服的程度。第八章论述了证明主体和对象,法院取证和证据保全,以及质证和认证的方法。第九章将推定和司法认知作为认证方法分别作了论述。

本书特色在于:第一,理论与实务并重。本书试图使学生在掌握证据法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从“会当凌绝顶”的理论高度,俯瞰证据规则的条文。同时,用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增强证据法律实务能力。第二,中国与世界结合。证据法学作为研究证据运用及事实认定规律的学问,应借鉴不同法系、世界各国通行的证据法则,并昭示其普适性。因此,本书试图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外证据立法和司法实践,并以比较法的视野,掌握证据分析的方法,提高事实认定的能力。第三,本书撰写过程中适逢201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通过,因而各章节均对新刑诉法中的证据规则作了详细解读,读者可从中系统地学习新刑诉法关于完善证据制度的有关规定。

本教材主要适用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书对于法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事证据法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以及从事法律实务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也有裨益。

目录

 第一章 证据导论
  第一节 事实与证据
   一、事实概念及其特性
   二、证据概念
   三、事实与证据的关系
  第二节 证据属性
   一、相关性
   二、可采性或证据能力
   三、证明力
  第三节 证据类型
   一、证据种类
   二、证据分类
   三、关于证据类型的反思
 第二章 证据法的理论基础和体系
  第一节 证据法的认识论基础
   一、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哲学反思
   二、诉讼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角色
   三、控辩审三方在诉讼中的互动
   四、事实认定是一个能动建构过程
  第二节 证据法的价值论基础
   一、价值论概述
   二、证据法的价值准则
   三、证据法的四大价值支柱
  第三节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一、证据法基本原则的确定方法
   二、证据裁判原则
   三、直接言词原则
  第四节 证据法及其理论体系
   一、证据法的特征
   二、证据法的理论体系
 第三章 证据开示
  第一节 证据开示概述
   一、证据开示的概念
   二、证据开示的意义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
   一、证据开示的案件范围
   二、控诉方的证据开示
   三、辩护方的证据开示
   四、证据开示笔录
   五、不履行证据开示义务的后果
   六、法官在证据开示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民事诉讼证据开示
   一、证据开示的案件范围
   二、证据开示范围及其限制
   三、证据开示的程序启动
   四、证据开示方式
   五、证据开示的次数
   六、逾期举证及其处理
   七、新证据的问题
 第四章 展示性证据的出示
  第一节 证据出示
   一、物证的出示
   二、书证的出示
   三、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的出示
   四、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的出示
   五、示意证据的出示
  第二节 辨认和鉴真
   一、辨认和鉴真的一般要求
   二、物证、书证的辨认或鉴真
   三、勘验、检查或现场笔录的辨认或鉴真
   四、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的辨认或鉴真
   五、示意证据的辨认或鉴真
   六、自我鉴真
  第三节 鉴定
   一、鉴定概述
   二、鉴定人
   三、鉴定意见
   四、鉴定程序与规则
   五、专家辅助人
 第五章 言词证据的提出
  第一节 当事人陈述
   一、概述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陈述
   三、被害人陈述
   四、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当事人的陈述
  第二节 证人证言
   一、证人的资格、权利与义务
   二、证人证言可信性的审查
   三、证人的退庭和隔离
   四、意见证据规则
  第三节 作证特免权
   一、律师的作证特免权
   二、医生—患者特免权
   三、亲属关系特免权
   四、宗教交流特免权
   五、关于特免权的反思
 第六章 证据排除及其例外
  第一节 概述
   一、证据排除规则的功能
   二、证据的排除
   三、证据规则在我国的建构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非法证据及其排除规则
   二、非法证据排除的正当理由
   三、非法证据排除的原则和例外
   四、非法证据排除中的证明责任
   五、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三节 传闻证据的排除
   一、传闻证据规则概述
   二、传闻证据规则及其例外
   三、我国的传闻证据规则
  第四节 意见证据规则
   一、意见证据与意见证据规则
   二、普通证人的意见
   三、专家证人的意见
   四、关于意见证据规则的思考
  第五节 品性和倾向证据的排除
   一、品性证据与品性证据的排除
   二、倾向证据的排除
  第六节 不能用以证明过错或责任的证据
   一、事后补救措施
   二、和解和要求和解
   三、自认和撤销自认
   四、支付医疗或类似费用
 第七章 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第一节 概述
   一、证明责任
   二、证明标准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一、刑事诉讼证明责任
   二、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第三节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一、民事诉讼证明责任
   二、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第四节 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一、行政诉讼证明责任
   二、行政诉讼证明标准
 第八章 证明过程
  第一节 证明
   一、证明的特征
   二、证明对象
  第二节 法院取证与证据保全
   一、法院取证
   二、证据保全的概念
   三、证据保全的情形
   四、证据保全的程序和方法
  第三节 质证与认证
   一、质证
   二、认证
   三、认证的法律要求
 第九章 推定与司法认知
  第一节 推定
   一、推定概念
   二、推定与证明的关系
   三、刑事证明责任与推定的关系
  第二节 司法认知
   一、司法认知概念
   二、司法认知的特征
   三、司法认知的类型
   四、司法认知的效力
   五、我国证据法关于司法认知的规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