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2版) /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
¥52.00定价
作者: 胡道元
出版时间:2015-0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9787302204015
- 2-3
- 109418
- 16开
- 2015-01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TP393
- 计算机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数据通信的基本方法、主要网络技术与应用,以及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使读者对计算机网络有全面而较深入的理解。
本书参照《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拟定的“网络及其计算(NC)”知识领域中大部分的核心知识单元及相应的知识要点编著。第2版改用Internet五层体系结构,以符合当今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主流方向。构建了Internet模型以替换OSI模型,以Int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技术和应用作为本书的主体。还增加了有关高速、宽频、多媒体、网络安全等新技术。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计算机网络设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参照《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拟定的“网络及其计算(NC)”知识领域中大部分的核心知识单元及相应的知识要点编著。第2版改用Internet五层体系结构,以符合当今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主流方向。构建了Internet模型以替换OSI模型,以Int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技术和应用作为本书的主体。还增加了有关高速、宽频、多媒体、网络安全等新技术。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计算机网络设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专业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引论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1.1 历史的回顾
1.1.2 推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两大动力
1.1.3 计算机及数据网的重大发明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3 计算机网络连网需求
1.3.1 连接性
1.3.2 有效的资源共享
1.3.3 公共服务的支持
1.3.4 网络的特性准则
1.3.5 网络的性能
1.4 网络的分类
1.5 网络体系结构
1.6 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Internet模型
2.1 OSI模型简述
2.1.1 分层结构
2.1.2 基本构造技术
2.2 TCP/IP体系结构
2.2.1 TCP/IP分层模型
2.2.2 TCP/IP和OSI的对应关系
2.3 Internet模型各层职责
2.3.1 物理层职责^
2.3 。2数据链路层职责
2.3.3 网络层职责
2.3.4 传输层职责
2.3.5 应用层职责
2.4 Internet模型的实现机制
2.4.1 物理层
2.4.2 数据链路层
2.4.3 网络层
2.4.4 传输层
2.4.5 应用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传输
3.1 数据通信模型
3.2 时域和频域概念
3.2.1 时域概念
3.2.2 频域概念
3.2.3 数据率和频带的关系
3.2.4 数据率的限制
3.2.5 几个重要的信号传输度量
3.3 数据调制与编码
3.3.1 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3.3.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3.3.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3.3.4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3.4 数字数据传输方式
3.4.1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3.4.2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3.5 数字数据传输接口
3.5.1 DTE—DCE接口
3.5.2 物理层的特性
3.5.3 RS232C接口
3.5.4 其他标准接口
3.6 传输介质
3.6.1 传输介质特性
3.6.2 传输损耗
3.7 多路复用
3.7.1 频分多路复用
3.7.2 时分多路复用
3.7.3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3.7.4 波分多路复用
3.7.5 码分多路复用
3.8 铜环接入技术
3.8.1 铜环接人类别
3.8.2 ADSL调制技术
3.9 电缆调制器
3.9.1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
3.9.2 DOCSIS协议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链路控制
4.1 流控技术
4.1.1 停一等流控
4.1.2 滑动窗口流控
4.2 差错检测
4.2.1 奇偶校验
4.2.2 循环冗余检错
4.3 差错控制
4.3.1 停一等ARQ
4.3.2 Go—Back—NARQ
4.3.3 Selective—RejectARQ
4.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4.4.1 HDLC基本特征
4.4.2 HDLC帧结构
4.4.3 HDLC操作
4.5 其他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交换
5.1 线路交换技术
5.1.1 空分交换
5.1.2 时分交换
5.2 分组交换
5.2.1 分组交换的原理
5.2.2 分组交换的技术
5.2.3 外部的和内部的操作
5.3 帧中继交换
5.3.1 帧中继原理
5.3.2 帧中继的应用
5.4 信元交换技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局域网技术
6.1 局域网的定义及特性
6.2 局域网参考模型
6.3 局域网协议标准
6.4 介质访问控制
6.5 争用协议
6.5.1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6.5.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6.5.3 退避算法
6.6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
6.7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介质访问控制
6.7.1 FDDI原理
6.7.2 FDDI系列
6.7.3 FDDI协议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以太网
7.1 传统以太网
7.1.1 MAC子层
7.1.2 物理层
7.1.3 物理层实施
7.1.4 桥接以太网
7.1.5 交换式以太网
7.1.6 全双工以太网
7.2 交换式局域网
7.2.1 交换式局域网的基本模块
7.2.2 I_AN交换器的特点
7.2.3 两种交换方式
7.2.4 第3层交换器
7.3 快速以太网
7.3.1 MAC子层
7.3.2 物理层
7.3.3 物理层实施
7.4 千兆位以太网
7.4.1 以太网的进展
7.4.2 MAC子层
7.4.3 物理层
7.4.4 物理层实施
7.4.5 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
7.5 虚拟局域网工作原理
7.6 网络互连方式
7.6.1 中继器互连方式
7.6.2 网桥互连方式
7.6.3 路由器互连方式
……
第8章 无线局域网
第9章 广域网
第10章 无线广域网
第11章 网络层
第12章 传输层
第13章 应用层
第14章 网络管理
第15章 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1.1 历史的回顾
1.1.2 推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两大动力
1.1.3 计算机及数据网的重大发明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3 计算机网络连网需求
1.3.1 连接性
1.3.2 有效的资源共享
1.3.3 公共服务的支持
1.3.4 网络的特性准则
1.3.5 网络的性能
1.4 网络的分类
1.5 网络体系结构
1.6 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Internet模型
2.1 OSI模型简述
2.1.1 分层结构
2.1.2 基本构造技术
2.2 TCP/IP体系结构
2.2.1 TCP/IP分层模型
2.2.2 TCP/IP和OSI的对应关系
2.3 Internet模型各层职责
2.3.1 物理层职责^
2.3 。2数据链路层职责
2.3.3 网络层职责
2.3.4 传输层职责
2.3.5 应用层职责
2.4 Internet模型的实现机制
2.4.1 物理层
2.4.2 数据链路层
2.4.3 网络层
2.4.4 传输层
2.4.5 应用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传输
3.1 数据通信模型
3.2 时域和频域概念
3.2.1 时域概念
3.2.2 频域概念
3.2.3 数据率和频带的关系
3.2.4 数据率的限制
3.2.5 几个重要的信号传输度量
3.3 数据调制与编码
3.3.1 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3.3.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3.3.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3.3.4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3.4 数字数据传输方式
3.4.1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3.4.2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3.5 数字数据传输接口
3.5.1 DTE—DCE接口
3.5.2 物理层的特性
3.5.3 RS232C接口
3.5.4 其他标准接口
3.6 传输介质
3.6.1 传输介质特性
3.6.2 传输损耗
3.7 多路复用
3.7.1 频分多路复用
3.7.2 时分多路复用
3.7.3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3.7.4 波分多路复用
3.7.5 码分多路复用
3.8 铜环接入技术
3.8.1 铜环接人类别
3.8.2 ADSL调制技术
3.9 电缆调制器
3.9.1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
3.9.2 DOCSIS协议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链路控制
4.1 流控技术
4.1.1 停一等流控
4.1.2 滑动窗口流控
4.2 差错检测
4.2.1 奇偶校验
4.2.2 循环冗余检错
4.3 差错控制
4.3.1 停一等ARQ
4.3.2 Go—Back—NARQ
4.3.3 Selective—RejectARQ
4.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4.4.1 HDLC基本特征
4.4.2 HDLC帧结构
4.4.3 HDLC操作
4.5 其他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交换
5.1 线路交换技术
5.1.1 空分交换
5.1.2 时分交换
5.2 分组交换
5.2.1 分组交换的原理
5.2.2 分组交换的技术
5.2.3 外部的和内部的操作
5.3 帧中继交换
5.3.1 帧中继原理
5.3.2 帧中继的应用
5.4 信元交换技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局域网技术
6.1 局域网的定义及特性
6.2 局域网参考模型
6.3 局域网协议标准
6.4 介质访问控制
6.5 争用协议
6.5.1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6.5.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6.5.3 退避算法
6.6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
6.7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介质访问控制
6.7.1 FDDI原理
6.7.2 FDDI系列
6.7.3 FDDI协议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以太网
7.1 传统以太网
7.1.1 MAC子层
7.1.2 物理层
7.1.3 物理层实施
7.1.4 桥接以太网
7.1.5 交换式以太网
7.1.6 全双工以太网
7.2 交换式局域网
7.2.1 交换式局域网的基本模块
7.2.2 I_AN交换器的特点
7.2.3 两种交换方式
7.2.4 第3层交换器
7.3 快速以太网
7.3.1 MAC子层
7.3.2 物理层
7.3.3 物理层实施
7.4 千兆位以太网
7.4.1 以太网的进展
7.4.2 MAC子层
7.4.3 物理层
7.4.4 物理层实施
7.4.5 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
7.5 虚拟局域网工作原理
7.6 网络互连方式
7.6.1 中继器互连方式
7.6.2 网桥互连方式
7.6.3 路由器互连方式
……
第8章 无线局域网
第9章 广域网
第10章 无线广域网
第11章 网络层
第12章 传输层
第13章 应用层
第14章 网络管理
第15章 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