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42.00定价
作者: 孙乃树
出版时间:2014-02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9787313055910
- 103434
- 53151338-0
- 16开
- 2014-02
- 艺术学
- 美术学
- J205
- 艺术素养类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艺术与人文素养系列教材:美术鉴赏》从鉴赏的角度介绍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我们这《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艺术与人文素养系列教材:美术鉴赏》以今天作为出发点,通过鉴赏与美术史、美学和美术批评的联系,提供鉴赏的视点;通过当代艺术理论提供鉴赏的方法。这《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艺术与人文素养系列教材:美术鉴赏》从西方绘画、西方雕塑、中国绘画、西方现代艺术、西方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6个部分介绍美术的历史、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艺术与人文素养系列教材:美术鉴赏》特别关注对作品、流派、思潮,直至观念和手法的解读,以期达到使读者了解美术作品的真正涵义的目的。
目录
第一章 角度与视野的确立——美术鉴赏的立足点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鉴赏的角度
第二节 历史与感受——艺术史的角度
第三节 直觉与逻辑——美学的角度
第四节 鉴别与判断——艺术批评的角度
第二章 理论与法则的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
第一节 结构与式样——风格与形式主义理论
第二节 识别与阐释——图像学理论
第三节 记号与解密——符号学理论
第四节 抑制与释放——精神分析理论
第五节 支配与颠覆——女性主义理论
第三章 平面与自然的真实——西方绘画
第一节 透视与解剖——用幻觉模仿自然
第二节 光景与空间——高于生活的理想
第三节 运动与气氛——激情的浪漫表达
第四节 色彩与表现——走向绘画的真实
第四章 体积与人体的模仿——西方雕塑
第一节 巫术与法度——神性的追求
第二节 比例与结构——美在尺度
第三节 静穆与庄严——人性的神圣追求
第四节 运动与力量——突破材料的限制
第五章 线条与精神的表现——中国绘画
第一节 传神与气韵——人物画的神韵勾勒
第二节 意境与畅游——山水画的笔墨情趣
第三节 形神与韵致——花鸟画的飞扬神采
第四节 高逸与疏野——文人画的野逸格调
第六章 形式与心灵的追求——西方现代艺术
第一节 反叛与超越——现代艺术的兴起
第二节 形与表现——主体的呐喊
第三节 颠覆与解放——先锋派的使命
第四节 媒介与语言——传统艺术边缘的消解
第七章 观念与材料的互动——西方当代艺术
第一节 现成品与装置——挑战绘画
第二节 身体与行为——挑战存在方式
第三节 环境与大地——挑战场所
第四节 语言与观念——挑战作品
第五节 影像与新媒介——挑战平面
第六节 危机与反击——新绘画的突围
第八章 媒介与身份的确认——中国当代艺术
第一节 觉醒与转换——人道主义的反思
第二节 镜像与模仿——西方前卫的学习
第三节 象征与融合——本土著人语境的探索
第四节 语言与身份——文化身份的追寻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鉴赏的角度
第二节 历史与感受——艺术史的角度
第三节 直觉与逻辑——美学的角度
第四节 鉴别与判断——艺术批评的角度
第二章 理论与法则的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
第一节 结构与式样——风格与形式主义理论
第二节 识别与阐释——图像学理论
第三节 记号与解密——符号学理论
第四节 抑制与释放——精神分析理论
第五节 支配与颠覆——女性主义理论
第三章 平面与自然的真实——西方绘画
第一节 透视与解剖——用幻觉模仿自然
第二节 光景与空间——高于生活的理想
第三节 运动与气氛——激情的浪漫表达
第四节 色彩与表现——走向绘画的真实
第四章 体积与人体的模仿——西方雕塑
第一节 巫术与法度——神性的追求
第二节 比例与结构——美在尺度
第三节 静穆与庄严——人性的神圣追求
第四节 运动与力量——突破材料的限制
第五章 线条与精神的表现——中国绘画
第一节 传神与气韵——人物画的神韵勾勒
第二节 意境与畅游——山水画的笔墨情趣
第三节 形神与韵致——花鸟画的飞扬神采
第四节 高逸与疏野——文人画的野逸格调
第六章 形式与心灵的追求——西方现代艺术
第一节 反叛与超越——现代艺术的兴起
第二节 形与表现——主体的呐喊
第三节 颠覆与解放——先锋派的使命
第四节 媒介与语言——传统艺术边缘的消解
第七章 观念与材料的互动——西方当代艺术
第一节 现成品与装置——挑战绘画
第二节 身体与行为——挑战存在方式
第三节 环境与大地——挑战场所
第四节 语言与观念——挑战作品
第五节 影像与新媒介——挑战平面
第六节 危机与反击——新绘画的突围
第八章 媒介与身份的确认——中国当代艺术
第一节 觉醒与转换——人道主义的反思
第二节 镜像与模仿——西方前卫的学习
第三节 象征与融合——本土著人语境的探索
第四节 语言与身份——文化身份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