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2-07-1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大熊猫栖息地研究》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205299
  • 1版
  • 76915
  • 46254568-2
  • 精装
  • 异16开
  • 2012-07-10
  • 500
  • 312
  • 理学
  • 生物学
  • Q959.838
  • 生态、环境、地学类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熊猫栖息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阐释了大熊猫、森林、主食竹及三者关系的现状,揭示了大熊猫、森林、主食竹三位一体系统的稳定性维持机制及该系统在干扰压力驱动下的状态轨迹,并提出受干扰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途径与策略。

本书是一本研究专著,共分10章,可供进行大熊猫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实施大熊猫保护的工作者参考。

目录

 前辅文
 1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研究
  1.1 关于栖息地
  1.2 关于保护
   1.2.1 自然保护
   1.2.2 自然保护区
  1.3 关于自然保护的技术和体系
  参考文献
 2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现状
  2.1 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概况
   2.1.1 大熊猫栖息地的地貌特点
   2.1.2 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特征
   2.1.3 大熊猫栖息地的水系特征
   2.1.4 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类型
   2.1.5 大熊猫栖息地的主食竹
  2.2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现状
   2.2.1 各山系大熊猫栖息地
   2.2.2 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急剧缩减
   2.2.3 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现象严重
  2.3 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2.3.1 地震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2.3.2 竹子开花
   2.3.3 火灾
   2.3.4 森林采伐
   2.3.5 放牧
  2.4 大熊猫栖息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 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评估及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
  3.1 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评估
   3.1.1 大熊猫栖息地的选择
    3.1.1.1 研究方法
    3.1.1.2 大熊猫对栖息地的选择分析
   3.1.2 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评估
    3.1.2.1 大熊猫栖息地评估的意义
    3.1.2.2 大熊猫栖息地的评估标准
    3.1.2.3 大熊猫栖息地的评估指标选取
    3.1.2.4 大熊猫栖息地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网络有效性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1.1 研究区域和物种
    3.2.1.2 最小成本算法
   3.2.2 网络有效性
    3.2.2.1 保护大熊猫的现状
    3.2.2.2 核心栖息地和潜在保护栖息地
    3.2.2.3 保护大熊猫的潜在廊道
  3.3 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与保护
   3.3.1 研究区域
   3.3.2 研究方法
    3.3.2.1 对栖息地的评价
    3.3.2.2 费用 -- 距离分析
    3.3.2.3 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群的保护规划
   3.3.3 研究结果
    3.3.3.1 栖息地分布与破碎化
    3.3.3.2 保护现状
    3.3.3.3 最低费用分析与自然保护区群规划
  3.4 小结
   3.4.1 大熊猫的栖息地选择
    3.4.1.1 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比较研究
    3.4.1.2 大熊猫的栖息地选择机制
   3.4.2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
   3.4.3 大熊猫保护区网络的建设与保护
  参考文献
 4 大熊猫栖息地优势树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对温度、氮素处理的研究方法
    4.1.1.1 样地设置与采种
    4.1.1.2 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特征指标的测定与统计方法
    4.1.1.3 温度对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4.1.1.4 氮素对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的测定
   4.1.2 岷江冷杉更新、空间格局及种群结构的研究方法
    4.1.2.1 样地调查和气象数据的收集
    4.1.2.2 岷江冷杉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
   4.1.3 岷江冷杉树干解析的方法
   4.1.4 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分析
    4.1.4.1 野外取样
    4.1.4.2 样芯处理及径向生长分析
    4.1.4.3 树轮宽度指数年表的建立和公共区间的分析
    4.1.4.4 气候资料及分析
   4.1.5 珙桐幼苗对光照及氮素协同作用的生理响应分析
    4.1.5.1 实验设计
    4.1.5.2 指标测定
    4.1.5.3 光响应曲线测定
    4.1.5.4 光合生理生态指标测定
   4.1.6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对温度、氮素处理的反应
    4.2.1.1 种质状况
    4.2.1.2 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萌发率对比
    4.2.1.3 温度对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萌发的影响
    4.2.1.4 氮素对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萌发的影响
   4.2.2 岷江冷杉更新、空间格局及种群结构
    4.2.2.1 岷江冷杉的年龄结构及更新量
    4.2.2.2 生命表的编制及生存分析
    4.2.2.3 岷江冷杉年更新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3 岷江冷杉树干解析
    4.2.3.1 树高生长规律
    4.2.3.2 树干解析
    4.2.3.3 总生长量
    4.2.3.4 总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
    4.2.3.5 生长率
    4.2.3.6 形数
   4.2.4 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4.2.4.1 紫果云杉径向生长情况
    4.2.4.2 紫果云杉年表统计特征分析
    4.2.4.3 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4.2.4.4 单年分析
   4.2.5 珙桐幼苗对光照及氮素协同作用的生理响应
    4.2.5.1 氮素和光照对珙桐幼苗生长的影响
    4.2.5.2 不同氮素水平对珙桐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4.2.5.3 光照对珙桐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4.2.5.4 氮素、光照交互作用对珙桐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小结
   4.3.1 岷江冷杉与紫果云杉种子对温度、氮素处理的响应
    4.3.1.1 种实性状
    4.3.1.2 种子萌发能力
   4.3.2 岷江冷杉更新、空间格局及种群结构
   4.3.3 岷江冷杉树干解析研究
   4.3.4 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4.3.5 珙桐幼苗对光照及氮素协同作用的生理响应
   4.3.6 大熊猫栖息地优势种水青冈的研究
    4.3.6.1 中国水青冈的起源与分布
    4.3.6.2 水青冈林更新、结构与生长特性
    4.3.6.3 对水青冈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5 大熊猫栖息地缺苞箭竹研究
  5.1 大熊猫主食竹及克隆生长
   5.1.1 不同林冠环境下缺苞箭竹克隆分株的数量特征
    5.1.1.1 研究方法
    5.1.1.2 研究结果
   5.1.2 不同林冠环境下缺苞箭竹克隆分株的形态特征
    5.1.2.1 地上构件形态特征
    5.1.2.2 地下构件形态特征
   5.1.3 不同林冠环境下缺苞箭竹克隆分株的生物量特征
    5.1.3.1 分株生物量和分株构件生物量
    5.1.3.2 克隆分株构件生物量分配
   5.1.4 缺苞箭竹克隆生长的大小依赖关系
    5.1.4.1 母株的生物量模型
    5.1.4.2 母株大小对当年生立竹的影响
    5.1.4.3 母株对地下茎的影响
    5.1.4.4 地下茎与当年生立竹的回归关系
  5.2 缺苞箭竹的多酚含量及与大熊猫取食关系的研究
   5.2.1 植物多酚类物质的研究概况
    5.2.1.1 植物多酚类物质的抗营养作用和对有害生物的防御
    5.2.1.2 植物多酚类物质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应用
   5.2.2 缺苞箭竹各器官总酚含量的分析
    5.2.2.1 多酚类物质在缺苞箭竹各器官的分布
    5.2.2.2 总酚含量与大熊猫采食的关系
   5.2.3 缺苞箭竹总酚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5.2.4 缺苞箭竹总酚含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5.3 小结
  参考文献
 6 大熊猫栖息地的苔藓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与积累
   6.1.2 标本的整理和鉴定
   6.1.3 名录的整理和区系成分的分析
  6.2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的结果
   6.2.1 科属种
   6.2.2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6.2.3 优势科属种
   6.2.4 与周围其他地区藓类植物区系的比较
  6.3 小结
  参考文献
 7 大熊猫栖息地群落结构稳定性维持机制研究
  7.1 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林窗研究
   7.1.1 研究方法
   7.1.2 林窗分析
    7.1.2.1 王朗自然保护区云冷杉林林窗干扰状况分析
    7.1.2.2 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云冷杉林对林窗的反应
    7.1.2.3 林窗研究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中的意义
  7.2 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竹子和干扰的关系研究
   7.2.1 研究方法
   7.2.2 森林、竹子与干扰的关系分析
    7.2.2.1 样地 1 森林特征分析
    7.2.2.2 样地 2 森林特征分析
    7.2.2.3 样地 3 森林特征分析
    7.2.2.4 样地 4 森林特征分析
    7.2.2.5 森林、竹子和干扰关系分析
    7.2.2.6 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
  7.3 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结构和动态研究
   7.3.1 研究方法
   7.3.2 针叶林结构与动态分析
    7.3.2.1 林分特征分析
    7.3.2.2 树种大小和年龄关系分析
    7.3.2.3 森林结构和干扰关系分析
    7.3.2.4 森林结构和动态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中的意义
  7.4 小结
  参考文献
 8 地震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8.1 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可能影响与恢复对策
   8.1.1 震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重要性
   8.1.2 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可能影响
    8.1.2.1 地震可能诱发主食竹大面积开花
    8.1.2.2 地震使大熊猫分布区森林大面积毁坏、森林质量下降
    8.1.2.3 地震使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进一步恶化
   8.1.3 地震灾害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对策
    8.1.3.1 震后重新评估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和重新规划、布局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
    8.1.3.2 震后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的恢复
    8.1.3.3 震后大熊猫主食竹的复壮更新
  8.2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结构特征
   8.2.1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 TWINSPAN 分类结果
    8.2.1.1 重度干扰群落 (群落 E)
    8.2.1.2 中度干扰群落 (群落 T)
    8.2.1.3 轻度干扰群落 (群落 F)
   8.2.2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物种组成
   8.2.3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科、属、种的丰富度
   8.2.4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8.3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8.3.1 分析方法
   8.3.2 生境条件的 PCA 分析
   8.3.3 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8.3.4 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变量的回归分析
  8.4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物种 -- 多度
   8.4.1 分析方法
   8.4.2 物种 -- 多度分布的置信区间检验
   8.4.3 物种 -- 多度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
  8.5 地震干扰后恢复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8.5.1 木本植物生物量计算模型
   8.5.2 木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大小及其分配特征
   8.5.3 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分配特征
   8.5.4 缺苞箭竹的地上生物量特征
  8.6 地震遗迹上不同类型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研究
   8.6.1 研究方法
    8.6.1.1 土壤取样
    8.6.1.2 测定仪器及测定流程
   8.6.2 水分特征曲线分析
    8.6.2.1 各样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8.6.2.2 不同土样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比较
  8.7 小结
  参考文献
 9 大熊猫栖息地社区发展模式研究
  9.1 周边社区的薪柴采集对森林的影响
   9.1.1 研究地点
   9.1.2 研究方法
    9.1.2.1 研究样地设置点的选取
    9.1.2.2 样带的设置
    9.1.2.3 数据处理
    9.1.2.4 数学模型的建立
   9.1.3 薪柴采集分析
    9.1.3.1 森林蓄积量与距离自然村的关系
    9.1.3.2 乔木相对密度与距离的关系
  9.2 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影响
   9.2.1 研究背景
   9.2.2 研究地点
   9.2.3 研究方法
    9.2.3.1 农户调查
    9.2.3.2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9.2.4 生态足迹分析
  9.3 生态保护项目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9.3.1 研究方法
    9.3.1.1 地面调查
    9.3.1.2 遥感影像分析
    9.3.1.3 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9.3.1.4 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分析
   9.3.2 栖息地的变化分析
    9.3.2.1 1999---2009 年木皮乡植被类型变化
    9.3.2.2 1999---2009 年木皮乡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变化
    9.3.2.3 1999---2009 年木皮乡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
   9.3.3 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变化的社会经济因子分析
    9.3.3.1 公路通车里程变化
    9.3.3.2 社区人口变化
    9.3.3.3 能源消费变化
  9.4 小结
   9.4.1 薪柴采集对森林的影响
    9.4.1.1 经济水平差距影响分析
    9.4.1.2 薪柴采集对森林乔木分布的影响
   9.4.2 生态补偿对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影响
   9.4.3 生态保护项目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0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模式、技术和实践
  10.1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理论基础
   10.1.1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最终目的
   10.1.2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关键
   10.1.3 林窗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中的意义
   10.1.4 大熊猫栖息地区域复合生态系统
   10.1.5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原则
  10.2 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模式
   10.2.1 封禁型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恢复模式
   10.2.2 补植型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恢复模式
   10.2.3 封造型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恢复模式
   10.2.4 林冠下造林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
   10.2.5 抚育间伐多代萌生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
   10.2.6 择伐补植残败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
   10.2.7 混交诱导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
   10.2.8 封禁培育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
   10.2.9 天然更新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
   10.2.10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
   10.2.11 人工重建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
   10.2.12 生态网格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模式
  10.3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
   10.3.1 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恢复技术
    10.3.1.1 大熊猫主食竹穴播育苗技术
    10.3.1.2 大熊猫丛生主食竹竹苗造林技术
    10.3.1.3 大熊猫散生主食竹移母竹造林技术
    10.3.1.4 大熊猫主食竹幼林管护技术
   10.3.2 栖息地优势乔木林混交恢复技术
    10.3.2.1 栖息地恢复树种生态习性交叉选择和混交技术
    10.3.2.2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种植点配置技术
    10.3.2.3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整地技术
    10.3.2.4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造林抚育技术
   10.3.3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
    10.3.3.1 乔木优势树种和主食竹种的选择
    10.3.3.2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混交技术
    10.3.3.3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造林密度与株行距选择技术
    10.3.3.4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整地技术
    10.3.3.5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造林技术
    10.3.3.6 主食竹 -- 优势乔木型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抚育管理技术
   10.3.4 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和改造技术
    10.3.4.1 退化大熊猫栖息地改造类型
    10.3.4.2 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改造方式
    10.3.4.3 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改造技术
  10.4 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实践——以四川平武县为例
   10.4.1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植被基本情况
   10.4.2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破坏状况
    10.4.2.1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采伐历史
    10.4.2.2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的采伐方式
   10.4.3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植被恢复情况
    10.4.3.1 1952---1980 年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植被的恢复
    10.4.3.2 1980---2004 年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植被的恢复
    10.4.3.3 2004---2008 年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植被的恢复
    10.4.4 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植被恢复的效益监测
  参考文献
 彩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