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5-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刑事证据法学(第二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198231
  • 68647
  • 40187137-1
  • 大16开
  • 2015-01
  • 580
  • 法学
  • 法学
  • D925.213.1
  • 法学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编,分别为总论、刑事证据论、刑事证明论,全书共十四章,对刑事证据的基础理论,实务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本书在研究的深度、创新性和反映学术前沿的动态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本书分为三编,分别为总论、刑事证据论、刑事证明论,全书共十四章。本书在研究的深度、创新性和反映学术前沿的动态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此次修订,对于第一版出版之后新修订和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的新内容予以吸收,大幅度删改了相关内容。本书不仅能够为法学院校开设刑事证据法学提供教科书,也能为司法实践提供学术的参考。
目录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刑事证据法学概述 3 
第一节 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3 
一、从证据学到证据法学 3 
二、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5 
第二节 刑事证据法学的体系 8 
一、刑事证据法学体系的概念 8 
二、本书的体系安排 9 
第三节 刑事证据法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0 
一、与民事证据法学、行政证据法学的关系 10 
二、与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 10 
三、与刑事侦查学、法医学的关系 11 
第四节 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11 
一、比较与借鉴相结合 12 
二、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12 
三、刑事证据立法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 13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15 
第一节 人类社会早期的神示证据制度 15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5 
二、神示证据制度的证明方法 16 
三、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 18 
第二节 大陆法系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19 
一、法定证据制度 19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22 
第三节 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24 
一、英美法系证据规则的产生 24 
二、英美法系证据规则的内容 25 
三、对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评价 26 
第四节 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27 
一、中国古代证据制度 27 
二、中国近现代证据制度 31 
三、新中国证据制度 33 

第三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38 
第一节 刑事证据制度的认识论基础 39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证据法 39 
二、作为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认识论的特殊性 42 
第二节 刑事证据制度的价值论基础 45 
一、秩序 45 
二、自由 46 
三、效益 47 
第三节 刑事证据制度的程序正义论基础 48 
一、保证案件当事人充分参与,实现诉讼双方的平等对抗 49 
二、法官保持中立 50 
三、判决说明理由 51 
第四节 刑事证据制度不同理论基础间体现的价值选择与权衡 52 
一、刑事证据制度不同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 52 
二、不同证据理论基础中所体现价值取向的冲突与平衡 53 

第四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 58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 59 
一、证据裁判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59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内容 60 
三、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 63 
第二节 自由心证原则 64 
一、自由心证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64 
二、自由心证原则的内容 66 
三、对自由心证原则的保障和制约 67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自由心证原则的探讨 68 
第三节 直接言词原则 70 
一、直接言词原则概念和意义 70 
二、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的关系 72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适用 74 
四、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贯彻 76 

第五章 刑事证据规则 79 
第一节 刑事证据规则概述 79 
一、刑事证据规则的含义 79 
二、刑事证据规则的分类 80 
三、刑事证据规则的功能 82 
第二节 国外主要证据规则 84 
一、关联性规则 84 
二、可采性规则 86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88 
四、自白任意性规则 94 
五、传闻证据规则 97 
六、意见证据规则 105 
七、最佳证据规则 107 
八、补强规则 109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证据规则 110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11 
二、自白任意性规则 120 
三、补强证据规则 121 
四、证人等作证规则 122 
五、意见证据规则 124 
六、原始证据优先规则 124 

第二编 刑事证据论 

第六章 刑事证据概述 129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概念 129 
一、证据概念的相关学说 129 
二、我国立法对于刑事证据的界定 131 
三、作为定案根据的刑事证据 133 
第二节 作为定案根据的刑事证据的基本特征 134 
一、刑事证据基本特征概述 134 
二、刑事证据的客观性 134 
三、刑事证据的关联性 137 
四、刑事证据的合法性 138 
五、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140 
第三节 刑事证据的证明力与证据能力 142 
一、证明力与证据能力概述 142 
二、刑事证据的证明力 143 
三、刑事证据的证据能力 144 
四、行政执法证据转化 146 
第四节 刑事证据的主要功能 148 
一、法律功能 148 
二、社会功能 149 

第七章 刑事证据的法定种类 151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法定种类概述 152 
第二节 物 证 152 
一、物证的概念和特点 152 
二、物证的分类 154 
三、物证的意义 155 
四、对物证的审查和判断 155 
第三节 书 证 156 
一、书证的概念和特点 156 
二、书证的分类 157 
三、书证的意义 158 
四、对书证的审查和判断 159 
第四节 证人证言 159 
一、证人的概念与证人资格 159 
二、证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162 
三、证人证言的概念和特征 165 
四、证人证言的形成过程和构成要素 166 
五、证人证言的意义 167 
六、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和判断 168 
第五节 被害人陈述 168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 168 
二、被害人陈述的特点 169 
三、被害人陈述的意义 170 
第六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 171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 171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特点 173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意义 174 
四、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与判断 175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 176 
第七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179 
一、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概念 179 
二、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特点 180 
三、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种类 181 
四、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作用 182 
五、对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与判断 182 
第八节 鉴定意见 183 
一、鉴定的概念和种类 183 
二、鉴定人的条件及特点 184 
三、鉴定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186 
四、鉴定意见的概念和特点 186 
五、鉴定意见的作用 187 
六、对鉴定意见的审查与判断 188 
第九节 视听资料 189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 189 
二、视听资料的特点 190 
三、视听资料的种类 191 
四、对视听资料的审查与判断 192 
第十节 电子数据 193 
一、电子数据的概念 193 
二、电子数据的法律地位 194 
三、电子数据的特点和意义 195 
四、对电子数据的审查与判断 196 
第十一节 其他证据种类探讨 196 
一、测谎结论 196 
二、社会调查报告 198 

第八章 刑事证据的理论分类 201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理论分类概述 201 
一、刑事证据理论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201 
二、对刑事证据进行理论分类应当遵循的原则 202 
三、刑事证据的理论分类和法定种类的关系 202 
第二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203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分类标准及其具体划分 203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 204 
三、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运用规则 205 
第三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206 
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划分标准及具体划分 206 
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特点 207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208 
第四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209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划分的标准及其具体划分 209 
二、传来证据和传闻证据的区别 209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特点及划分意义 210 
四、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 211 
第五节 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证据 212 
一、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 
划分的标准及具体划分 212 
二、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 
的运用规则 213 
第六节 刑事证据的其他理论分类 214 
一、主证据与补强证据 214 
二、实体证据和程序证据 215 
三、定罪证据和量刑证据 216 

第三编 刑事证明论 

第九章 刑事证明概述 221 
第一节 刑事证明的概念与特征 221 
一、证明与释明 222 
二、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 223 
三、“大证明”与“小证明” 223 
第二节 刑事证明的理念 226 
一、相对真实理念 226 
二、正当程序理念 227 
三、价值权衡理念 228 
第三节 刑事证明的体系 228 
一、证明主体 229 
二、证明对象 229 
三、证明责任 230 
四、证明标准 230 
五、证明环节 230 
六、证明方法 230 

第十章 刑事证明主体 232 
第一节 刑事证明主体概述 232 
一、刑事证明主体的概念 232 
二、刑事证明主体的特征 233 
三、刑事证明主体与刑事证明责任 234 
第二节 刑事证明主体的范围 235 
一、刑事证明责任主体 235 
二、其他刑事证明主体 238 

第十一章 刑事证明对象 240 
第一节 刑事证明对象概述 240 
一、刑事证明对象的概念 240 
二、刑事证明对象的特征 241 
第二节 刑事证明对象的范围 241 
一、程序法事实与证明对象 242 
二、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 243 
三、争议事实与证明对象 244 
第三节 作为刑事证明对象的实体法事实 245 
一、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 245 
二、有关量刑情节的事实 246 
三、有关排除行为违法性、可罚性或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 247 
第四节 作为刑事证明对象的程序法事实 248 
一、有关管辖、回避的事实 248 
二、有关采取强制措施的事实 248 
三、有关诉讼期限的事实 249 
四、有关证据合法性的事实 249 
五、一审程序合法性的事实 249 
六、其他有关程序合法性的事实 250 

第十二章 推定与司法认知 251 
第一节 推 定 251 
一、推定的概述 251 
二、推定的分类 254 
第二节 司法认知 257 
一、司法认知的概述 257 
二、司法认知的对象 258 
三、司法认知的种类 261 
四、司法认知的效力 261 
五、司法认知的程序 262 
六、我国的司法认知规则的立法及完善 263 

第十三章 刑事证明责任 265 
第一节 刑事证明责任的含义与性质 265 
一、刑事证明责任的含义 265 
二、刑事证明责任的性质 269 
第二节 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 270 
一、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270 
二、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 273 
第三节 两大法系刑事证明责任 277 
一、英美法系刑事证明责任 277 
二、大陆法系刑事证明责任 280 
三、两大法系刑事证明责任之比较 282 
第四节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 282 
一、控方的刑事证明责任 282 
二、被告人的刑事证明责任 284 
三、侦查机关和人民法院是否承担证明责任 284 

第十四章 刑事证明标准 287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概念 287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287 
二、证明标准与证明责任的关系 289 
三、证明标准的特点 289 
第二节 历史上存在过的几种证据制度的证明标准 290 
一、神示证据制度下的证明标准 290 
二、法定证据制度下的证明标准 291 
三、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下的证明标准 291 
第三节 关于证明标准性质的理论探讨 291 
一、与案件事实相关的哲学范畴 291 
二、关于证明标准性质的理论观点 293 
第四节 诉讼证明标准的多元化 294 
一、不同种类诉讼证明标准的差异 295 
二、不同种类案件证明标准的差异 296 
三、诉讼不同阶段证明标准的差异 297 
四、不同证明主体证明标准的差异 298 
五、不同证明对象证明标准的差异 298 
第五节 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明标准 298 
第六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明标准 301 
第七节 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 303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303 
二、“两个基本”原则 307 
三、结论的唯一性 308 
四、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改革 309 

第十五章 刑事证明环节 312 
第一节 证明的准备 312 
一、取证的概念 312 
二、取证的主体 313 
三、取证的步骤 314 
四、取证的原则 315 
五、取证的方法 316 
第二节 举 证 333 
一、举证的概念 333 
二、举证的顺序 333 
三、举证的方法 335 
四、庭前会议制度 337 
第三节 质 证 339 
一、质证的概念 339 
二、质证的模式 340 
三、质证的主体 341 
四、质证的对象 342 
五、质证的内容 344 
六、质证的原则 345 
七、质证的顺序 348 
八、质证的方式 349 
九、质证的基本方法:交叉询问 350 
第四节 认 证 354 
一、认证的概念 354 
二、认证的主体 355 
三、认证的对象 356 
四、认证的内容 356 
五、认证的阶段 357 
六、认证的方式 358 
七、认证的方法 361 
八、认证的标准 362 
九、认证公开和认证说理 3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