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8-0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十四五”职业教育四川省规划教材

以下为《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第2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试读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9787111445203
  • 2-7
  • 66855
  • 46257968-1
  • 平装
  • 16开
  • 2018-06
  • 621
  • 400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TP393
  • 网络工程
  • 本科
内容简介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第2版)》采用“自顶向下”方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结合生活知识辅助计算机网络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关键知识点。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自顶向下的5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基础,IPv6技术。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第2版)》知识讲解循序渐进,内容清晰易懂,可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电子类、通信类等理工专业和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还可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也适合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阅读。
目录
目 录

出版说明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1
1.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1
1.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1
1.1.2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阶段4
1.1.3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5
1.1.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征6
1.1.5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7
1.1.6 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发展8
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结构10
1.2.1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结构10
1.2.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11
1.2.3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12
1.2.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
1.2.5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和软件14
1.2.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14
1.3 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验证方法15
1.3.1 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常用的
验证方法15
1.3.2 网络命令行程序16
1.3.3 网络协议分析方法18
1.4 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技术标准19
1.4.1 国际组织与有关的标准19
1.4.2 Internet标准及制定组织21
1.4.3 RFC文档21
1.5 小结22
1.6 思考题与习题23
第2章 计算机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25
2.1 计算机网络协议25
2.1.1 计算机网络协议的作用25
2.1.2 计算机网络协议的要素26
2.1.3 计算机网络协议的格式27
2.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7
2.2.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27
2.2.2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原则28
2.2.3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服务29
2.2.4 网络协议层次接口和数据单元31
2.2.5 网络协议和网络服务的关系31
2.2.6 对等协议的通信过程32
2.3 OSI参考模型33
2.3.1 OSI参考模型概述33
2.3.2 OSI参考模型的结构33
2.3.3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34
2.4 TCP/IP协议簇36
2.4.1 TCP/IP协议的产生背景36
2.4.2 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38
2.4.3 网络层次协议的捆绑40
2.4.4 TCP/IP与OSI的比较41
2.4.5 TCP/IP与其他低层网络技术的
关系41
2.5 局域网络体系结构参考模型42
2.5.1 局域网络体系结构的层次42
2.5.2 局域网络体系结构各层的功能43
2.5.3 局域网络体系结构的特点43
2.6 计算机网络实例44
2.6.1 ARPANET44
2.6.2 X.25网络46
2.7 Internet与Internet 247
2.7.1 Internet的由来47
2.7.2 万维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48
2.7.3 Internet的基础结构经历的推进49
2.7.4 Internet研制过程中的贡献50
2.7.5 Internet 250
2.7.6 中国下一代网络示范工程
(CNGI)51
2.7.7 目前对Internet的批评51
2.8 小结51
2.9 思考题与习题52
第3章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54
3.1 数据通信基本知识54
3.1.1 信息、数据与信号54
3.1.2 通信的基本要求55
3.1.3 数据通信传输系统模型55
3.1.4 信道的最大容量56
3.1.5 计算机网络中的速率57
3.1.6 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58
3.1.7 通信双方的交互方向59
3.1.8 计算机网络中的时延及计算59
3.1.9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60
3.2 传输介质62
3.2.1 传输介质的分类62
3.2.2 有线传输介质62
3.2.3 无线传输介质67
3.2.4 卫星传输70
3.3 信道复用技术72
3.3.1 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72
3.3.2 波分复用WDM73
3.3.3 统计复用74
3.4 数据编码技术74
3.4.1 数字数据编码为模拟信号74
3.4.2 数字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75
3.4.3 模拟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76
3.4.4 模拟数据编码为模拟信号78
3.5 交换技术78
3.5.1 交换技术的用途78
3.5.2 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78
3.5.3 分组交换78
3.5.4 交换技术的比较79
3.5.5 信元交换80
3.6 差错控制技术80
3.6.1 差错产生的原因80
3.6.2 差错控制方法80
3.6.3 海明校验81
3.6.4 循环冗余校验编码83
3.7 无线与移动通信基础85
3.7.1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85
3.7.2 蜂窝移动通信86
3.7.3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87
3.7.4 码分多址访问88
3.7.5 第4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90
3.8 小结90
3.9 思考题与习题91
第4章 应用层93
4.1 应用层协议原理93
4.1.1 应用层协议及描述93
4.1.2 应用层需要的服务94
4.1.3 网络应用的计算模式94
4.1.4 应用层协议与运输层协议的关系95
4.2 域名系统DNS96
4.2.1 域名系统概述96
4.2.2 域名地址空间结构97
4.2.3 DNS域名解析过程101
4.2.4 DNS记录格式和报文102
4.3 万维网和HTTP104
4.3.1 万维网概述104
4.3.2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105
4.3.3 统一资源定位符106
4.3.4 超文本传输协议108
4.4 文件传输协议110
4.4.1 FTP概述110
4.4.2 FTP的工作原理111
4.4.3 客户端应用程序112
4.4.4 匿名FTP服务113
4.4.5 FTP交互工作过程的例子114
4.4.6 FTP与HTTP协议的比较115
4.5 电子邮件116
4.5.1 电子邮件概述116
4.5.2 电子邮件协议117
4.5.3 电子邮件报文格式118
4.5.4 SMTP的工作过程119
4.5.5 POP3的工作过程121
4.5.6 通用Internet邮件扩展
(MIME)122
4.5.7 SMTP与HTTP协议的比较124
4.6 对等网络125
4.6.1 对等网络概述125
4.6.2 P2P网络的结构126
4.6.3 P2P网络和C/S网络的比较127
4.7 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编程128
4.7.1 网络应用编程概述128
4.7.2 TCP套接字应用编程130
4.7.3 UDP套接字应用编程133
4.8 小结136
4.9 思考题与习题137
第5章 运输层139
5.1 运输层概述139
5.1.1 运输层提供的服务139
5.1.2 运输层与相邻层的关系140
5.1.3 运输服务质量和运输层协议
数据单元141
5.2 运输层协议的要素142
5.2.1 网络中的寻址142
5.2.2 运输层的复用与分用144
5.2.3 运输连接的建立与释放145
5.2.4 运输协议实现的控制147
5.3 实现可靠数据传输的网络
协议设计148
5.3.1 可靠数据传输协议设计的
基本概念148
5.3.2 滑动窗口协议机制描述149
5.3.3 理想的网络协议150
5.3.4 停-等协议150
5.3.5 回退N协议153
5.3.6 选择重传协议155
5.3.7 3种可靠数据传输协议的比较156
5.4 拥塞控制157
5.4.1 拥塞控制概述157
5.4.2 与拥塞控制有关的因素158
5.4.3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159
5.4.4 拥塞控制原理160
5.4.5 网络拥塞控制机制161
5.5 因特网中的运输层协议165
5.5.1 因特网运输层协议概述165
5.5.2 运输层的端口166
5.6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166
5.6.1 UDP的特点与作用166
5.6.2 UDP的协议格式167
5.6.3 UDP的校验和167
5.7 传输控制协议(TCP)168
5.7.1 TCP协议的功能描述168
5.7.2 TCP报文段的格式169
5.7.3 TCP连接与控制管理171
5.7.4 TCP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172
5.7.5 TCP的重传机制175
5.8 网络服务质量175
5.8.1 网络服务质量概述175
5.8.2 调度和管制机制176
5.8.3 综合服务(IntServ)176
5.8.4 区分服务(DiffServ)177
5.8.5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178
5.9 小结179
5.10 思考题与习题180
第6章 网络层183
6.1 网络层涉及的问题183
6.1.1 网络层实现的功能183
6.1.2 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185
6.1.3 通信子网的内部结构187
6.2 路由选择189
6.2.1 路由选择概述189
6.2.2 网络分组的交付191
6.2.3 路由选择模块与路由表192
6.2.4 路由技术要素193
6.3 静态路由选择193
6.3.1 静态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193
6.3.2 静态路由选择算法194
6.4 动态路由选择195
6.4.1 动态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195
6.4.2 孤立式自适应路由选择196
6.4.3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196
6.4.4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200
6.5 层次路由选择206
6.5.1 层次路由选择概述206
6.5.2 自治系统206
6.5.3 默认路由和层次路由207
6.6 因特网上的网络层协议208
6.6.1 IP协议概述208
6.6.2 IP分组的分片211
6.6.3 IP地址及应用方法212
6.6.4 专用IP地址及用途215
6.6.5 IP地址的一些要点216
6.6.6 IP层转发分组的过程216
6.6.7 子网划分技术217
6.6.8 子网划分的分组转发过程221
6.6.9 无分类编址(CIDR)222
6.7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ICMP)225
6.7.1 ICMP的基本概念225
6.7.2 ICMP报文格式226
6.7.3 ICMP报文的应用例子227
6.8 广播和多播路由选择227
6.8.1 广播和多播路由选择概述227
6.8.2 广播路由选择228
6.8.3 多播路由选择228
6.8.4 IGMP230
6.8.5 IP多播地址和范围231
6.9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232
6.9.1 内部路由协议1—RIP232
6.9.2 内部路由协议2—OSPF234
6.9.3 外部路由协议—BGP4238
6.10 网络互连244
6.10.1 网络互连概述244
6.10.2 网络互连模型及互连规则245
6.10.3 网络互连设备246
6.10.4 网络互连设备实现功能的
包含关系247
6.11 移动IP网络248
6.11.1 移动IP概述248
6.11.2 移动IP技术的要点及需要
解决的问题249
6.11.3 移动IP技术涉及的术语250
6.11.4 移动IP的组成和结构251
6.11.5 移动节点的功能252
6.11.6 移动IP的工作原理252
6.12 小结254
6.13 思考题与习题255
第7章 数据链路层和局域网259
7.1 数据链路层基础知识259
7.1.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259
7.1.2 数据链路层的用途260
7.1.3 帧边界的确定及成帧方法262
7.1.4 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264
7.2 数据链路层协议264
7.2.1 二进制同步通信协议(BSC)264
7.2.2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HDLC)265
7.2.3 因特网中的数据链路层
协议PPP269
7.3 局域计算机网络271
7.3.1 局域网概述271
7.3.2 局域网涉及的问题272
7.3.3 局域网标准IEEE 802272
7.3.4 局域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273
7.4 信道访问协议273
7.4.1 信道访问协议概述273
7.4.2 固定信道划分协议274
7.4.3 随机访问协议274
7.4.4 轮流访问协议277
7.5 MAC地址与地址解析协议
(ARP)278
7.5.1 MAC地址278
7.5.2 地址解析协议(ARP)279
7.5.3 地址解析协议应用分析283
7.5.4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285
7.6 以太网原理与技术285
7.6.1 以太网概述285
7.6.2 快速以太网288
7.6.3 千兆位以太网290
7.6.4 万兆位以太网292
7.7 令牌环型局域网293
7.7.1 令牌环型局域网概述293
7.7.2 IEEE 802.5帧结构294
7.8 交换式局域网295
7.8.1 交换式局域网的结构和工作
原理295
7.8.2 交换机的交换方式296
7.8.3 三层交换的概念297
7.8.4 局域网采用的三层交换技术298
7.8.5 三层交换机与传统路由器的
比较299
7.9 虚拟局域网300
7.9.1 使用虚拟局域网的原因300
7.9.2 虚拟局域网概述301
7.9.3 VLAN使用的帧格式302
7.9.4 静态VLAN和动态VLAN
划分302
7.9.5 VLAN主干连接标准协议303
7.10 无线局域网304
7.10.1 无线局域网概述304
7.10.2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程305
7.10.3 无线传输技术307
7.10.4 IEEE 802.11概述309
7.10.5 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
局域网310
7.10.6 无固定基础设施的自组网络311
7.10.7 IEEE 802.11的协议体系结构312
7.10.8 IEEE 802.11的MAC层313
7.10.9 IEEE 802.11的物理层317
7.10.10 其他无线计算机网络318
7.11 小结319
7.12 思考题与习题320
第8章 物理层323
8.1 物理层协议323
8.1.1 物理层涉及的问题323
8.1.2 物理层协议描述324
8.1.3 物理层的物理连接324
8.2 物理层标准举例325
8.2.1 EIA-RS-232标准概述325
8.2.2 EIA- RS-232标准的4个特性
描述325
8.2.3 两台计算机直接连接327
8.3 宽带接入技术327
8.3.1 xDSL技术327
8.3.2 光纤同轴混合技术328
8.3.3 光纤接入技术329
8.3.4 以太网接入技术329
8.3.5 无线接入技术329
8.4 同步数字体系(SDH)330
8.4.1 同步数字体系的基本概念330
8.4.2 同步数字体系的速率体系331
8.4.3 SONET的体系结构333
8.5 小结333
8.6 思考题与习题334
第9章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335
9.1 网络管理335
9.1.1 网络管理概述335
9.1.2 网络管理协议336
9.1.3 网络管理的三种方式336
9.1.4 SNMP网络管理模型337
9.1.5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338
9.1.6 ASN.1340
9.1.7 管理信息结构343
9.2 网络安全344
9.2.1 网络安全概述344
9.2.2 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345
9.2.3 网络安全评价标准347
9.3 数据加密技术347
9.3.1 网络安全模型347
9.3.2 对称密钥密码体制349
9.3.3 数据加密标准(DES)350
9.4 公钥密码体制352
9.4.1 公钥密码体制的概念352
9.4.2 公钥密码体制RSA354
9.4.3 数字签名技术355
9.4.4 报文鉴别技术356
9.4.5 密钥分配技术357
9.4.6 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358
9.5 小结360
9.6 思考题与习题360
第10章 IPv6网络362
10.1 IPv6协议概述362
10.1.1 IPv4协议存在的问题362
10.1.2 IPv6协议的发展历程363
10.2 IPv6协议格式364
10.2.1 IPv6协议数据单元364
10.2.2 IPv6协议与IPv4协议的比较365
10.2.3 IPv6协议的扩展首部366
10.3 IPv6地址368
10.3.1 IPv6地址标识方法368
10.3.2 IPv6地址空间和IPv6前缀369
10.3.3 IPv6地址的分类370
10.3.4 IPv6地址的一般格式370
10.4 ICMPv6371
10.4.1 ICMPv6概述371
10.4.2 ICMPv6对ICMPv4的改进372
10.4.3 ICMPv6报文的一般格式373
10.5 IPv6过渡技术373
10.5.1 IPv6过渡技术概述373
10.5.2 双栈技术374
10.5.3 隧道技术375
10.5.4 转换(翻译)技术376
10.6 小结377
10.7 思考题与习题377
附录378
附录A 书中英文缩写词及其含义
(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378
附录B 网络协议层次与网络拓扑
中网络节点的对应位置385
参考文献38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