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第2版)
作者: 张基温
出版时间:2008-04-1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196498
- 2版
- 62146
- 46242793-1
- 平装
- 异16开
- 2008-04-10
- 400
- 356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TP39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书是一本采用全新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全书共分为3篇,分别从3个角度观察计算机网络,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第1篇是在平面上观察计算机网络,把计算机网络看做由节点、链路和协议三个元素组成的系统,并介绍了链路和节点上的基本通信技术;第2篇是立体地观察计算机网络,认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介绍了ISO/OSI参考模型和IEEE 802、TCP/IP两种计算机网络主流体系结构;第3篇介绍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的C/S工作模式和基于C/S模式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这3篇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分解成相对独立的3个层次。每完成一个层次内容的学习,对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的认识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最后归结到计算机网络应用层的实现上来。
本书结构清晰、概念清楚、内容丰富、取材先进、贴近现实技术,适合作为计算机专业、信息类专业、自动控制专业、管理工程专业等本科和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第1篇 计算机网络组成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1.1.1 计算机网络及其功能
1.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1.3 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标准化组织
1.2 计算机网络组成
1.2.1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2.2 链路
1.2.3 网络节点
1.2.4 协议
1.3 课外实践参考——构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络
1.3.1 双绞线
1.3.2 集线器
1.3.3 网卡
习题
第2章 中间节点上的通信技术
2.1 交换技术的演变
2.1.1 电路交换
2.1.2 存储-转发交换
2.1.3 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最佳帧长度
2.2 虚电路与数据报
2.2.1 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服务
2.2.2 分组交换的数据报服务
2.2.3 电路交换、虚电路与数据报的比较
2.3 交换机
2.3.1 交换机的功能
2.3.2 交换单元分类
2.4 路由节点上的通信
2.4.1 路由器与路由表
2.4.2 路由器的组成
2.4.3 路由器技术的演进
习题
第3章 链路上的数据传送技术
3.1 基本通信方式
3.1.1 通信工作模式
3.1.2 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3.1.3 串行通信中的同步控制
3.2 数据信号分析与信道特性
3.2.1 信息、数据与信号
3.2.2 数据信号分析
3.2.3 信道的频率特性
3.3 基带传输、频带传输与数据信号变换
3.3.1 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3.3.2 数字信号的模拟调制
3.3.3 模拟信号的数字编码——PCM技术
3.3.4 数字编码
3.4 信道的多路复用技术
3.4.1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3.4.2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3.4.3 码分多路复用技术
3.4.4 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3.5 数据的可靠传输
3.5.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基本对策
3.5.2 差错检测
3.5.3 差错控制
3.6 流量控制
3.6.1 流量控制及其基本策略
3.6.2 滑动窗口协议
习题
第2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4章 ISO/OSI参考模型
4.1 概述
4.1.1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4.1.2 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中各层的基本功能
4.1.3 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的多样性
4.1.4 ISO/OSI参考模型框架
4.2 ISO/OSI参考模型分层介绍
4.2.1 物理层
4.2.2 数据链路层
4.2.3 网络层
4.2.4 运输层
4.2.5 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4.3 ISO/OSI参考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4.3.1 OSI参考模型各层中的数据流动
4.3.2 网络实体——服务与协议
4.3.3 ISO/OSI服务原语
习题
第5章 局域网与IEEE 802模型
5.1 局域网的技术特点与体系结构
5.1.1 局域网概述
5.1.2 局域网的MAC技术
5.1.3 IEEE 802模型
5.2 以太网技术
5.2.1 CSMA/CD协议
5.2.2 IEEE 802.3与10 Mbps以太网
5.3 无线局域网
5.3.1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3.2 IEEE 802.11
5.3.3 CSMA/CA
5.3.4 Wi-Fi
5.4 交换式局域网
5.4.1 网桥
5.4.2 交换式以太网
5.4.3 交换机工作机理
5.4.4 虚拟局域网
5.4.5 课外实践参考——交换机配置
5.5 高速以太网
5.5.1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及特点
5.5.2 100 Base-T以太网
5.5.3 千兆以太网
5.5.4 万兆以太网
习题
第6章 Internet与TCP/IP体系结构
6.1 概述
6.1.1 Internet
6.1.2 TCP/IP协议栈
6.1.3 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6.2 IP协议
6.2.1 有分类的IP地址结构
6.2.2 IP地址的无分类编址CIDR
6.2.3 IPv4分组格式
6.2.4 课外实践参考——网络的TCP/IP参数设置
6.3 网络接口层相关协议
6.3.1 点对点协议PPP
6.3.2 IP地址解析协议
6.4 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CMP
6.4.1 ICMP提供的服务
6.4.2 ICMP分组
6.4.3 基于ICMP的应用
6.4.4 课外实践参考——常用网络测试命令
6.5 IP路由
6.5.1 路由器工作概述
6.5.2 路由信息协议RIP
6.5.3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6.5.4 边界网关协议BGP
6.5.5 课外实践参考——路由器的配置
6.5.6 第三层交换
6.6 IPv6
6.6.1 IPv6及其目标
6.6.2 IPv6分组结构
6.6.3 IPv6地址
6.6.4 从IPv4向IPv6的过渡
6.7 TCP/UDP协议
6.7.1 TCP服务的特征
6.7.2 TCP连接的可靠建立与释放
6.7.3 TCP传输的滑动窗口规则
6.7.4 TCP报文格式
6.7.5 UDP协议
6.7.6 TCP/UDP端口号的分配方法
习题
第3篇 计算机网络应用及其开发
第7章 应用层实体及其工作模式
7.1 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
7.1.1 客户-服务器模式概述
7.1.2 客户-服务器的应用方式
7.1.3 中间件
7.2 客户-服务器模式应用举例
7.2.1 远程登录
7.2.2 文件传输协议
7.2.3 电子邮件传送协议
7.2.4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7.2.5 超文本传输协议
习题
第8章 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8.1 套接口API的有关概念
8.1.1 网络应用编程接口
8.1.2 socket编程模型及其类型
8.1.3 socket地址——应用进程的标识
8.1.4 通信进程的阻塞与非阻塞方式
8.2 基本socket函数
8.2.1 初始化套接口——服务绑定socket()
8.2.2 本地地址绑定bind()
8.2.3 建立套接口连接——绑定远地服务器地址connect()
8.2.4 套接口被动转换listen()
8.2.5 从被动套接口的完成队列中接受一个连接请求accept()
8.2.6 基本套接口I/O函数
8.2.7 关闭套接口通道与撤销套接口
8.3 基于TCP的socket程序设计
8.3.1 TCP有限状态机
8.3.2 TCP的C/S模型时序图
8.3.3 一个简单的TCP网络通信程序
8.3.4 阻塞模式下的TCP输入输出与超时控制
8.3.5 非阻塞模式下的TCP输入输出
8.4 基于UDP的socket程序设计
8.4.1 UDP编程模式
8.4.2 一个简单的UDP客户-服务器程序
8.4.3 非阻塞模式下的UDP客户-服务器程序
8.5 输入输出多路复用
8.5.1 输入输出多路复用的基本原理
8.5.2 select()函数及其应用
8.6 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8.6.1 多进程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8.6.2 多线程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习题
附录 英文缩略语词汇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