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教程(全初版)(配免费课件) /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十二五规划教材
¥36.00定价
作者: 何彤
出版时间:2013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9787562135807
- 2版
- 58775
- 45236003-5
- 平装
- 16开
- 2013
- 96
- 艺术学
- 设计学
- J061
- 设计
- 高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材:立体构成教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从教学实际出发,以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大纲为基础,遵循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规律,采用单元制教学的体例架构,使之能有效地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力图能贴近培养目标、贴近教学实践、贴近学生需求,具有很强的应用值。
本系列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宗旨,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合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理论课教学内容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求精不求全,不过多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专业必修课门类覆盖了教学所属的所有专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非常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本系列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宗旨,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合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理论课教学内容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求精不求全,不过多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专业必修课门类覆盖了教学所属的所有专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非常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目录
教学导引 1
第一教学单元 吟咏空间形态的诗篇
——立体构成原理 3
第一节 立体构成概述 3
一、空间及形态 3
二、思维方式与语句表达 12
三、相遇材质 14
四、独有的审美情趣 18
第二节 走向立体 23
一、构型的逻辑与感觉(形态分析) 23
二、平面一割裂一立体一平面(制作体验) 26
三、空间及形态的想象(图学表达) 27
四、体积、形态、材料的
表达(原型扩展,多元思维培养) 32
单元教学导引 33
第二教学单元 天生我材必有用
——立体构成材料及构成手段 34
第一节 情感丰富的线 34
一、线的情感表达——生活中的线 34
二、线的情感意识——形态组合 36
三、线的灵动性——构型延伸 43
第二节 变幻莫测的面 47
一、变脸手法——半立体面的构成 47
二、强大功能——全立体面的构成 53
三、延展领地——向空心块体转换 57
第三节 稳重踏实的块 60
一、含而不露的块——块材性质 60
二、天造地设的块——自然形态 60
三、削身摇变的块——块的分割 63
四、不舍其步的块——块的体量 65
单元教学导引 70
第三教学单元 千姿百态的综合构成 71
第一节 黑暗使者——光构成 71
一、照射光的构成 72
二、透射光的构成 74
三、反射光的构成 76
四、发光体的构成 77
五、光动构成 78
第二节 打开潘多拉盒——动态构成80
一、自然游动的构成 80
二、机械驱动的构成 82
三、人力触动的构成 83
单元教学导引 86
后记 87
主要参考文献 87
第一教学单元 吟咏空间形态的诗篇
——立体构成原理 3
第一节 立体构成概述 3
一、空间及形态 3
二、思维方式与语句表达 12
三、相遇材质 14
四、独有的审美情趣 18
第二节 走向立体 23
一、构型的逻辑与感觉(形态分析) 23
二、平面一割裂一立体一平面(制作体验) 26
三、空间及形态的想象(图学表达) 27
四、体积、形态、材料的
表达(原型扩展,多元思维培养) 32
单元教学导引 33
第二教学单元 天生我材必有用
——立体构成材料及构成手段 34
第一节 情感丰富的线 34
一、线的情感表达——生活中的线 34
二、线的情感意识——形态组合 36
三、线的灵动性——构型延伸 43
第二节 变幻莫测的面 47
一、变脸手法——半立体面的构成 47
二、强大功能——全立体面的构成 53
三、延展领地——向空心块体转换 57
第三节 稳重踏实的块 60
一、含而不露的块——块材性质 60
二、天造地设的块——自然形态 60
三、削身摇变的块——块的分割 63
四、不舍其步的块——块的体量 65
单元教学导引 70
第三教学单元 千姿百态的综合构成 71
第一节 黑暗使者——光构成 71
一、照射光的构成 72
二、透射光的构成 74
三、反射光的构成 76
四、发光体的构成 77
五、光动构成 78
第二节 打开潘多拉盒——动态构成80
一、自然游动的构成 80
二、机械驱动的构成 82
三、人力触动的构成 83
单元教学导引 86
后记 87
主要参考文献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