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08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以下为《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9787510082481
  • 56074
  • 2014-08
  • H146.3
内容简介
  徐丹编著的《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专注于句法问题,兼涉相关的音韵和文字问题,已及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对比中观察到重要的语言事实,并据以描述汉语所经历的类型转变。所采纳的语言类型学框架涵盖形态和语序两个方面。
  作者聚焦于描写和解释汉语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具有分析性特征语言的过程和动因,提出汉语由使用隐性的句法手段(语音、词汇)发展到使用显性的句法手段表达语法关系的语言。两汉时期是汉语发生类型上转变的拐点:许多句法形式开始发生或发展。
  《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适合研究汉语句法或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者及学习者的阅读和研究。
目录
《西方语言学视野》总序
《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导读
英文目录
前言
缩略语表
导言
第一章 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词序和词序演变
 1.0 概说
 1.1 上古汉语的词序
  1.1.1 名词作宾语
  1.1.2 代词作宾语
  1.1.3 否定+宾动>否定+动宾(“之知”与“知之”)
  1.1.4 讨论
 1.2 宾动结构和动宾结构
  1.2.1 “名词词组+以”和“以+名词词组”
  1.2.2 “是+动词”和“动词+是”
  1.2.3 上古汉语和上古汉语后期的“是以”和“以是”
  1.2.4 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对比
  1.2.5 传世文献及后世注释文本的对比
  1.2.6 “是”的演变:从指示代词到系词
 1.3 前置词与后置词
  1.3.1 “於/于”在“地点词+於/于”里的地位
  1.3.2 “中”在“中+地点词”里的地位
  1.3.2.1 “名词(+时间)+中”和“中+名词(+时间)”
  1.3.2.2 “名词(+地点)+中”和“中+名词(+地点)”
 1.4 趋向动词的语序
  1.4.1 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
  1.4.2 去+名词(+地点):“离开某地”>“去某地”
  1.4.3 “束去”和“向东去”
  1.4.4 “来、去”和动词的体
 1.5 暂时的结论
第二章 上古汉语里动词的指向
 2.0 概说
 2.1 语音与形态方面的证据
 2.2 词序的作用
 2.3 “於”标记动词时的指向
  2.3.1 “於”、“于”的来源
  2.3.2 “於”的功用
  2.3.3 “於”的隐与现
  2.3.4 从音位学的角度讨论
  2.3.5 初步解释
 2.4 被动标记
  2.4.1 “施受同辞”
  2.4.2 一个句式,两个指向
  2.4.3 被动句的形成
 2.5 结论
第三章 上古汉语的使动结构
 3.0 概说
 3.1 上古汉语中不同手段的并存
  3.1.1 上古汉语中语音和形态表示使动
  3.1.2 词汇表示使动
  3.1.3 句法表示使动
 3.2 比较“使”和“令”
 3.3 比较“使”和“让/叫”
 3.4 动词“使”的语法化
 3.5 与使动相关的新兴句式(“把”字句和“被”字句)
  3.5.1 使动与“把”字句
  3.5.2 使动与“被”字句
 3.6 结论
第四章 补语结构的形成
 4.0 概说
 4.1 前人的论述
 4.2 现代汉语“动词1+动词:”的分布
  4.2.1 出现在“动词1”位置的动词
  4.2.2 不能出现在“动词1”位置的动词
  4.2.3 “动词1”的句法及语义限制
  4.2.4 出现在“动词1”位置的动词
 4.3 上古汉语里的单音节动词和两个单音节动词连用
 4.4 “动词:”的语义特征对动补结构形成的影响
  4.4.1 汉代时“动词:”的语义特征
  4.4.2 中古汉语时期“动词2”的语义特征
 4.5 “动词1+宾语+动词2”句式
  4.6.1 “破+名词”与“名词+破”
  4.6.2 “破”的重新分析:从动词到形容词
  4.6.3 “动词1+动词2”中“破”的句法位置
  4.6.4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里的“破”
 4.7 结论
第五章 上古汉语里的否定式
 5.0 概说
 5.1 上古汉语里的否定系统
  5.1.1 p/f系列的否定式
  5.1.2 m/w系列的否定式
 5.2 否定系统的简化
 5.3 比较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无”替代“亡”
 5.4 “无”与“毋”的合并
 5.5 “勿”替代“毋”
 5.6 否定词“莫”
 5.7 从表达时间到表达情态
 5.8 从形态的角度讨论问题
结论
附录: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参考文献
例句来源
索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