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520241
- 1-1
- 35015
- 0040181105-4
- 平装
- 16开
- 2023-02
- 420
- 336
- 教育学
- 教育学
- G610
- 教育学、心理学
- 本科 研究生(硕士、EMBA、MBA、MPA、博士)
内容简介
本书对儿童发展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即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进行了厘定,阐释了两个领域的主要理论观点、近期研究动向,以及发展研究的主要方法技术。认知发展研究涵盖了儿童基础的感知、表征和记忆能力,以及高级的言语、概念、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则涵盖了儿童的社会化、性别认同、心理理论,儿童的情绪发展与气质,亲子互动与依恋,同伴经历与社会适应,道德与亲社会发展,以及自我与人格特质的发展等。本书以儿童发展的核心概念和主题为线索,给广大读者呈现出一幅清晰的儿童心理发展概貌。
目录
**章绪论1**节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2一、儿童发展与心理发展2二、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问题6(一)遗传与环境6(二)主动性与被动性9(三)阶段性与连续性10(四)领域特殊性与普遍性13(五)关键期与优先习得领域14三、儿童发展研究的任务和领域15四、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教育的关系18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20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1(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21(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23(三)皮亚杰理论的影响28二、对皮亚杰理论的后期修缮29(一)英海尔德的自然主义发展观29(二)布鲁纳的表征发展观32(三)认知发展的第五阶段33三、信息加工的发展观34(一)帕斯科尔-莱昂的注意潜能说36(二)凯斯的信息加工阶段论37(三)西格勒的策略选择模型39(四)认知复杂性理论41(五)卡米洛夫-史密斯的表征重述模型43(六)鲍尔士关于智力毕生发展的双成分模型45四、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47(一)高级心理机能发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观48(二)维果斯基对心理发展过程的论述50(三)维果斯基对发展与教育的论述51五、有关言语获得和发展的理论52(一)强调后天学习的理论53(二)强调先天遗传素质的理论54(三)建构语法理论56第三节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理论58一、精神分析理论59(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59(二)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阶段论62二、行为主义的发展观66(一)条件反射学说66(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68三、认知发展的观点71(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观71(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75(三)社会领域理论77(四)关于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83四、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观88(一)亲社会发展理论90(二)发展资源理论93五、生物学的发展观95(一)习性学的发展观95(二)发展心理生物学97六、生态学的发展观98(一)人类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99(二)人—环境的整体交互作用模型101第二章发展研究的方法103**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类型104一、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104二、大样本研究范式和小样本研究范式106三、实验研究设计和相关研究设计109(一)实验研究设计111(二)相关研究设计112第二节发展研究设计的类型116一、横断研究117二、纵向研究118三、群组序列设计119四、交叉滞后设计121五、微观发生设计123第三节发展研究的过程124一、问题提出126二、制定研究方案127三、分析数据资料,概括主要结果129四、深度分析主要结果,回应问题提出130五、得出结论131第四节发展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132一、行为观察法133(一)实验观察133(二)自然观察134二、心理测量技术135(一)测验法137(二)访谈法147(三)问卷法与社会测量技术152三、生理测量技术155(一)传统的方法155(二)电生理技术157四、其他方法159(一)文献研究与元分析159(二)博弈和计算机模拟160(三)叙事研究与民族志161第三章认知发展研究165**节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66一、感知动作(绘画)的发展166二、符号与表征发展174三、注意的发展179四、记忆的发展181第二节言语发展185一、言语(语音)的发生186二、语义的发展与双语188三、语法的发展191四、语用和语篇理解192五、幼儿的自我言语195第三节概念获得197一、空间概念与守恒197二、时间概念与运动201三、数概念与运算204四、类别概念206五、因果概念与生物概念209第四节推理与问题解决212一、推理的早期发生213二、逻辑推理的发展216三、问题解决218四、创造力221第五节智力发展225一、智力与智力测验226二、智力的发展与稳定性231第四章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研究235**节社会化与社会认知236一、社会化236二、性别化240三、观点采择与元认知245四、心理理论250第二节情绪发展与气质255一、情绪的早期发生255二、情绪能力的发展259三、气质的稳定性与发展262第三节亲子互动与依恋265一、父母卷入度与教养方式265二、儿童的依恋行为269三、亲子互动有关的中介与调节273第四节同伴经历与社会适应276一、同伴交往的发展276二、同伴关系的发展278三、同伴群体的形成282第五节道德与亲社会发展285一、道德发展286二、亲社会发展291第六节人格发展295一、自我的发展296(一)自我认知的发展296(二)自尊的发展299(三)自我控制301二、人格特质的发展303参考文献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