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研究
¥44.00定价
作者: 汤文曙 房玫
出版时间:2014-11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7615908
- 34999
- 2014-11
- A811
内容简介
由汤文曙、房玫著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创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参与自己时代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本研究成果把这一探索过程分为“走向历史深处之前”和“走进历史深处”两章加以阐述,并注重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在对马克思“走向历史深处之前”和“走向历史深处”梳理的基础上,围绕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依据马克思的相关文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内涵作阐述和解读,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新意或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并据此初步梳理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认为社会主义在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历史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集中到一点,就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主题。
目录
导言
一、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变革及其根本旨意
二、马克思社会历史观创立后受到的误读和曲解
第一章 历史的追述
一、古代的社会历史观
二、法国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观
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社会历史观
四、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
五、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
六、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
七、中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
第二章 走向历史深处之前
一、走向历史深处的哲学出发点
二、走向历史深处的政治实践基础
三、走向历史深处的初步理论基础
四、走向历史深处的新推进
第三章 走进历史的深处
一、从政治异化理论到劳动异化理论
二、打开社会历史之谜钥匙的发现
三、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及其根本旨意的确立
五、对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的阐述
六、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及其根本旨意的拓展与深化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深刻内涵与解读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理解
二、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视角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中的自然
四、“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五、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出发点
六、现实的个人发展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
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中三个关键性的理论观点
第五章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主义的一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二、新中国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三、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的社会历史观
第六章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一、全球化的人学意蕴
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以人为本的理念开辟了中国社会发展新境界
五、科学发展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论文
后记
一、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变革及其根本旨意
二、马克思社会历史观创立后受到的误读和曲解
第一章 历史的追述
一、古代的社会历史观
二、法国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观
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社会历史观
四、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
五、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
六、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
七、中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
第二章 走向历史深处之前
一、走向历史深处的哲学出发点
二、走向历史深处的政治实践基础
三、走向历史深处的初步理论基础
四、走向历史深处的新推进
第三章 走进历史的深处
一、从政治异化理论到劳动异化理论
二、打开社会历史之谜钥匙的发现
三、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及其根本旨意的确立
五、对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的阐述
六、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及其根本旨意的拓展与深化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深刻内涵与解读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理解
二、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视角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中的自然
四、“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五、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出发点
六、现实的个人发展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
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中三个关键性的理论观点
第五章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主义的一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二、新中国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三、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的社会历史观
第六章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一、全球化的人学意蕴
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以人为本的理念开辟了中国社会发展新境界
五、科学发展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论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