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471086
- 1版
- 545736
- 16开
- 2025-03
- 434
- 278
- X511
- 高职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背景 001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001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001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003
第二节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005
一、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005
二、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007
三、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路径008
思考题010
第二章 “双碳”相关术语及碳交易市场 012
第一节 “双碳”相关术语介绍012
一、碳排放012
二、碳汇与碳捕集014
三、碳达峰与碳中和014
四、碳税与碳关税015
五、科学碳目标016
六、碳足迹016
七、碳资产管理016
第二节 碳交易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形态017
一、减排目标、成本与可控性017
二、低碳经济模式定义020
三、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形态026
第三节 国内外碳排放现状033
一、中国碳排放基本特征研究033
二、全球碳排放044
思考题049
第三章 国内外应对“双碳”政策、措施、挑战和机遇 050
第一节 国外应对“双碳”政策、措施050
一、国际公约050
二、国际应对措施052
第二节 国内应对“双碳”政策、措施057
一、国内政策057
二、国内应对措施065
第三节 我国“双碳”道路上的挑战和机遇071
一、我国“双碳”道路上的挑战071
二、我国“双碳”道路上的机遇073
思考题075
第四章 清洁能源 076
第一节 氢能076
一、氢能的制备077
二、氢能的储运080
三、氢能的应用081
四、氢能发展的制约084
第二节 水能084
一、水能资源084
二、水能开发085
第三节 太阳能087
一、太阳能产业发展背景087
二、太阳能光伏光热的综合利用087
三、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的优点088
四、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途径089
第四节 核能090
一、核能产业发展情况090
二、核能综合利用091
三、耐事故燃料开发091
四、智慧核电建设091
五、模块化小型反应堆技术092
六、新一代核电技术093
七、乏燃料后处理及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095
思考题095
第五章 降碳与循环利用技术 096
第一节 固体废物处置与循环利用096
一、固体废物的产生096
二、固体废物的分类097
三、固体废物的危害098
四、固体废物的控制099
五、固体废物处置与循环利用和降碳之间的关系100
六、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循环利用措施101
第二节 水处理中的降碳技术105
一、污水的产生和分类105
二、污水中的污染物及其危害106
三、污水处理行业中的碳排放106
四、低碳污水处理措施107
思考题109
第六章 二氧化碳的捕集、运输、封存及资源化技术 110
第一节 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110
一、二氧化碳捕集的技术路线110
二、二氧化碳捕集的方法113
第二节 二氧化碳的运输技术120
一、二氧化碳在运输过程中的状态120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121
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封存技术122
一、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122
二、二氧化碳的海洋封存123
三、二氧化碳的矿物化封存124
四、二氧化碳的焦油砂封存124
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技术125
一、二氧化碳的直接利用125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129
三、二氧化碳的生物转化131
思考题132
第七章 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 133
第一节 化工行业与碳中和133
一、化工行业的“碳”在哪里133
二、化工行业“脱碳”行动指南134
第二节 化工全产业链碳减排技术135
一、过程节能增效碳减排技术135
二、产品提质耐用碳减排技术135
三、废弃聚合物循环碳减排技术136
四、工业共生技术136
五、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136
第三节 零碳原料和零碳能源替代技术137
一、零碳原料制备化学品技术137
二、零碳电力及零碳非电能源替代138
第四节 二氧化碳制备化学品碳负排技术139
一、二氧化碳耦合绿氢的转化技术139
二、二氧化碳直接转化碳负排技术139
第五节 信息碳中和技术路径140
一、大数据技术实现碳排放精准计量及预测140
二、AI实现能源高效调度利用141
三、物联网支撑工业运行节能技术142
思考题143
第八章 生物制药行业碳中和技术 144
第一节 生物制药行业过程降碳技术144
一、生物制药工业生产及用能特点144
二、生物医药企业数字化转型145
三、生物制药领域一次性使用技术146
四、生物制药领域膜分离技术147
五、生物制药领域真空冷冻干燥技术148
六、其他相关技术149
第二节 生物制药废水、废渣减排技术152
一、生物制药污染物排放情况152
二、生物制药废水减排方向和技术153
三、生物制药废渣减排方向和技术157
第三节 制药供应链的降碳对策159
一、原材料制备159
二、绿色能源159
三、连续式制造方式160
四、运输160
思考题161
第九章 其他行业领域碳中和技术 162
第一节 建筑领域碳中和技术162
一、建筑建造、构造与环境营造碳减排技术162
二、建筑能源系统碳零排技术166
三、建筑绿化系统碳负排技术170
第二节 农业领域碳中和技术172
一、种植与养殖碳减排技术172
二、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技术178
三、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181
第三节 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技术187
一、能效提升技术187
二、替代燃料技术192
三、绿色能源替代技术194
思考题196
第十章 碳中和技术应用案例 197
第一节 钢铁行业碳中和技术应用案例197
一、钢铁行业工艺过程降碳技术197
二、钢铁行业原料降碳技术214
三、钢铁企业碳中和典型案例221
第二节 “双碳”背景下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方向与案例225
一、污水处理厂运营碳排放路径225
二、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存在的问题226
三、低碳运行评价标准226
四、北控水务集团低碳运行方向与案例230
第三节 电力系统碳中和技术应用案例247
一、河北平山营里—白洋淀—西柏坡三级源网协同能力提升案例247
二、山东海阳核电厂核能供暖工程项目案例251
思考题255
拓展学习章 化工行业森林碳汇需求 256
第一节 化工行业减排路径比较的森林碳汇需求现状256
一、减排路径与减排成本257
二、森林碳汇价格核算方法259
三、森林碳汇需求259
第二节 碳交易背景下行业碳减排路径261
一、减排路径的选择261
二、行业选择对森林碳汇需求的原理263
第三节 化工行业碳边际减排成本的计算264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264
二、样本区化工行业碳排放现状264
三、样本区化工行业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265
第四节 我国森林碳汇价格的计算268
一、数据来源268
二、模型设定268
三、森林碳汇价格计算268
第五节 化工行业路径减排森林碳汇需求271
一、化工行业减排路径成本差量比较272
二、化工行业对森林碳汇需求的决策272
三、化工行业对森林碳汇需求的潜力273
参考文献 278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001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001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003
第二节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005
一、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005
二、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007
三、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路径008
思考题010
第二章 “双碳”相关术语及碳交易市场 012
第一节 “双碳”相关术语介绍012
一、碳排放012
二、碳汇与碳捕集014
三、碳达峰与碳中和014
四、碳税与碳关税015
五、科学碳目标016
六、碳足迹016
七、碳资产管理016
第二节 碳交易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形态017
一、减排目标、成本与可控性017
二、低碳经济模式定义020
三、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形态026
第三节 国内外碳排放现状033
一、中国碳排放基本特征研究033
二、全球碳排放044
思考题049
第三章 国内外应对“双碳”政策、措施、挑战和机遇 050
第一节 国外应对“双碳”政策、措施050
一、国际公约050
二、国际应对措施052
第二节 国内应对“双碳”政策、措施057
一、国内政策057
二、国内应对措施065
第三节 我国“双碳”道路上的挑战和机遇071
一、我国“双碳”道路上的挑战071
二、我国“双碳”道路上的机遇073
思考题075
第四章 清洁能源 076
第一节 氢能076
一、氢能的制备077
二、氢能的储运080
三、氢能的应用081
四、氢能发展的制约084
第二节 水能084
一、水能资源084
二、水能开发085
第三节 太阳能087
一、太阳能产业发展背景087
二、太阳能光伏光热的综合利用087
三、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的优点088
四、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途径089
第四节 核能090
一、核能产业发展情况090
二、核能综合利用091
三、耐事故燃料开发091
四、智慧核电建设091
五、模块化小型反应堆技术092
六、新一代核电技术093
七、乏燃料后处理及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095
思考题095
第五章 降碳与循环利用技术 096
第一节 固体废物处置与循环利用096
一、固体废物的产生096
二、固体废物的分类097
三、固体废物的危害098
四、固体废物的控制099
五、固体废物处置与循环利用和降碳之间的关系100
六、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循环利用措施101
第二节 水处理中的降碳技术105
一、污水的产生和分类105
二、污水中的污染物及其危害106
三、污水处理行业中的碳排放106
四、低碳污水处理措施107
思考题109
第六章 二氧化碳的捕集、运输、封存及资源化技术 110
第一节 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110
一、二氧化碳捕集的技术路线110
二、二氧化碳捕集的方法113
第二节 二氧化碳的运输技术120
一、二氧化碳在运输过程中的状态120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121
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封存技术122
一、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122
二、二氧化碳的海洋封存123
三、二氧化碳的矿物化封存124
四、二氧化碳的焦油砂封存124
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技术125
一、二氧化碳的直接利用125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129
三、二氧化碳的生物转化131
思考题132
第七章 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 133
第一节 化工行业与碳中和133
一、化工行业的“碳”在哪里133
二、化工行业“脱碳”行动指南134
第二节 化工全产业链碳减排技术135
一、过程节能增效碳减排技术135
二、产品提质耐用碳减排技术135
三、废弃聚合物循环碳减排技术136
四、工业共生技术136
五、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136
第三节 零碳原料和零碳能源替代技术137
一、零碳原料制备化学品技术137
二、零碳电力及零碳非电能源替代138
第四节 二氧化碳制备化学品碳负排技术139
一、二氧化碳耦合绿氢的转化技术139
二、二氧化碳直接转化碳负排技术139
第五节 信息碳中和技术路径140
一、大数据技术实现碳排放精准计量及预测140
二、AI实现能源高效调度利用141
三、物联网支撑工业运行节能技术142
思考题143
第八章 生物制药行业碳中和技术 144
第一节 生物制药行业过程降碳技术144
一、生物制药工业生产及用能特点144
二、生物医药企业数字化转型145
三、生物制药领域一次性使用技术146
四、生物制药领域膜分离技术147
五、生物制药领域真空冷冻干燥技术148
六、其他相关技术149
第二节 生物制药废水、废渣减排技术152
一、生物制药污染物排放情况152
二、生物制药废水减排方向和技术153
三、生物制药废渣减排方向和技术157
第三节 制药供应链的降碳对策159
一、原材料制备159
二、绿色能源159
三、连续式制造方式160
四、运输160
思考题161
第九章 其他行业领域碳中和技术 162
第一节 建筑领域碳中和技术162
一、建筑建造、构造与环境营造碳减排技术162
二、建筑能源系统碳零排技术166
三、建筑绿化系统碳负排技术170
第二节 农业领域碳中和技术172
一、种植与养殖碳减排技术172
二、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技术178
三、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181
第三节 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技术187
一、能效提升技术187
二、替代燃料技术192
三、绿色能源替代技术194
思考题196
第十章 碳中和技术应用案例 197
第一节 钢铁行业碳中和技术应用案例197
一、钢铁行业工艺过程降碳技术197
二、钢铁行业原料降碳技术214
三、钢铁企业碳中和典型案例221
第二节 “双碳”背景下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方向与案例225
一、污水处理厂运营碳排放路径225
二、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存在的问题226
三、低碳运行评价标准226
四、北控水务集团低碳运行方向与案例230
第三节 电力系统碳中和技术应用案例247
一、河北平山营里—白洋淀—西柏坡三级源网协同能力提升案例247
二、山东海阳核电厂核能供暖工程项目案例251
思考题255
拓展学习章 化工行业森林碳汇需求 256
第一节 化工行业减排路径比较的森林碳汇需求现状256
一、减排路径与减排成本257
二、森林碳汇价格核算方法259
三、森林碳汇需求259
第二节 碳交易背景下行业碳减排路径261
一、减排路径的选择261
二、行业选择对森林碳汇需求的原理263
第三节 化工行业碳边际减排成本的计算264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264
二、样本区化工行业碳排放现状264
三、样本区化工行业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265
第四节 我国森林碳汇价格的计算268
一、数据来源268
二、模型设定268
三、森林碳汇价格计算268
第五节 化工行业路径减排森林碳汇需求271
一、化工行业减排路径成本差量比较272
二、化工行业对森林碳汇需求的决策272
三、化工行业对森林碳汇需求的潜力273
参考文献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