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22-06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以下为《分子生物药剂学(配套电子课件)》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试读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405630
  • 1版
  • 429688
  • 48251461-9
  • 16开
  • 2022-06
  • 391
  • 222
  • 医学
  • 药学
  • ①R945
  • 医药类
  • 本科
作者简介
何伟,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剂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并获药剂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1)大分子药物递送与心血管疾病治疗;(2)生物膜搭载的药物递送与肺部疾病治疗;(3)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省自然基金、教育部新教师基金等;以通讯作者身份在ACS Nano, Advanced Science, ADD, AF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60余篇。
查看全部
目录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分子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和特点1
一、分子生物药剂学的概念1
二、分子生物药剂学的特点1
第二节分子生物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一、 药物递送系统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互作用1
二、药物递送系统克服生物屏障的分子机制3
三、药物递送系统的理化性质对其胞内动力学的影响5
四、体内不同流体力学特征对药物递送系统的作用与影响5
第三节分子生物药剂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7
一、分子生物药剂学的发展历史沿革7
二、重要研究成果7
三、研究现状8
四、国内外科学家对分子生物药剂学发展的研究贡献9
第四节分子生物药剂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9
一、分子生物药剂学与药剂学的关系9
二、分子生物药剂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10
三、分子生物药剂学与细胞生物学的关系10
第五节分子生物药剂学的发展前景与应用10
一、 分子生物药剂学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10
二、分子生物药剂学对药学研究的推动作用10
三、 分子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和趋势11
参考文献11

第二章药物吸收的预测模型/13
第一节口服药物的吸收13
一、药物的吸收13
二、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15
三、口服药物吸收的预测17
四、生物利用度的预测18
第二节渗透/吸收的研究方法19
一、药物的物理化学参数和模型19
二、人工膜模型22
三、细胞模型24
四、在体模型26
五、离体模型27
第三节计算机模型预测口服吸收29
一、数据集和分子描述符29
二、口服吸收的计算机预测32
第四节基于胃肠道生理模型预测口服吸收34
一、扩散模型35
二、房室吸收和转运(CAT)模型35
三、高级房室吸收和转运(ACAT)模型36
四、胃肠道转运和吸收(GITA)模型37
五、高级溶出、吸收和代谢(ADAM)模型37
参考文献38

第三章药物转运体/40
第一节药物转运体的种类与性能40
一、外排转运体40
二、内流转运体46
第二节药物转运体的研究模型56
一、体外模型57
二、在体模型58
三、体内模型59
第三节药物转运体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59
一、药物分子设计60
二、药物递送策略60
三、药物靶标应用61
参考文献62

第四章药物代谢酶的作用/66
第一节概述66
第二节药物代谢途径67
一、Ⅰ相代谢67
二、Ⅱ相代谢67
第三节胃肠道代谢69
一、肠道转运体70
二、肠道代谢酶和转运体在药物处置中的偶联70
三、肠道微生物群对药物代谢的影响73
第四节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75
一、生理因素75
二、病理因素76
三、药物因素77
四、饮食因素79
第五节药物代谢与新药研发79
一、药物发现中的药物代谢研究80
二、从代谢产物中发现新药80
三、基于代谢的新药设计80
四、药物代谢与制剂设计81
参考文献83

第五章药物排泄的分子机制/84
第一节药物的肾排泄及机制84
一、肾小球滤过及其分子机制84
二、肾小管的主动分泌过程及其分子机制86
三、肾小管重吸收及其机制88
四、肾清除率90
第二节药物的胆汁排泄及机制91
一、药物的胆汁排泄91
二、药物胆汁排泄的分子机制91
第三节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及机制93
一、药物的唾液排泄93
二、药物的乳汁排泄94
三、药物的肺排泄94
四、药物的汗腺和毛发排泄94
第四节以分子水平探究药物排泄的影响因素95
一、生理因素95
二、药物及其剂型的影响99
三、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100
参考文献102

第六章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104
第一节基于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105
一、主要通过影响吸收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106
二、主要通过影响分布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110
三、主要通过影响代谢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114
四、主要通过影响排泄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117
第二节基于药效学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120
一、药效学协同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120
二、药效学拮抗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122
参考文献126

第七章生物药物体内过程及载体设计/128
第一节胞内过程及胞内递送载体设计128
一、胞内过程128
二、胞内递送载体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132
第二节淋巴转运过程及载体设计132
一、淋巴管133
二、血管系统133
三、细胞介导133
四、循环淋巴细胞135
五、淋巴结直接注射135
六、载体设计135
第三节血脑屏障转运过程及载体设计136
一、透过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137
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137
第四节肝脏代谢与转运139
一、肝脏的结构和功能139
二、药物与肝脏细胞相互作用140
三、肝胆清除过程141
四、防止肝胆清除的策略142
第五节胃肠道体内过程及载体设计144
一、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144
二、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45
三、载体设计145
参考文献149

第八章药物与制剂的循环转运系统/151
第一节药物制剂尺寸及形态对循环转运系统的影响151
一、药物制剂尺寸及形态对蛋白冠形成的影响151
二、药物制剂尺寸及形态对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153
三、药物制剂尺寸及形态对跨越生理屏障的影响154
四、药物制剂尺寸及形态对血液中流体行为的影响156
第二节药物制剂表面性质对循环转运系统的影响157
一、药物制剂表面性质对蛋白冠形成的影响157
二、药物制剂表面性质对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158
三、药物制剂表面性质对跨越生理屏障的影响159
第三节药物制剂力学性质对循环转运系统的影响161
一、药物制剂力学性质对蛋白冠形成的影响161
二、药物制剂力学性质对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161
三、药物制剂力学性质对跨越生理屏障的影响162
四、药物制剂力学特征对血液中流体行为的影响163
参考文献164

第九章制剂特性与细胞生物学行为/169
第一节现代制剂与药物传递系统概述169
第二节药物的溶出、释放和体内转运170
第三节制剂特性与载体系统170
第四节微粒给药系统与细胞相互作用171
一、微粒给药系统171
二、细胞相互作用177
第五节影响微粒吸收和转运的因素179
一、粒径180
二、表面电荷181
三、形状182
四、机械强度183
五、降解/消化性184
六、表面工程化186
第六节微粒的体内命运187
参考文献189

第十章药物的胞内靶向与动力学研究/192
第一节细胞处置及动力学192
一、入胞途径192
二、入胞的影响因素195
三、胞内转运196
四、胞吐197
五、胞内动力学197
第二节细胞器靶向199
一、胞浆递送200
二、 内体/溶酶体逃逸201
三、细胞核靶向202
四、线粒体靶向204
五、内质网靶向205
六、溶酶体靶向207
参考文献208

第十一章分子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新模型与新方法/211
第一节细胞培养模型的应用211
一、肠上皮细胞模型211
二、Caco2细胞模型212
三、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215
第二节生物物理实验技术的应用216
第三节疏水离子对的应用216
第四节微透析技术的应用217
第五节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219
一、生物利用度研究219
二、化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219
参考文献220
Baidu
map